第六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今日在沪举行

2014-03-28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3552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2014年3月28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CSSLS)、《中华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承办,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协办。

  会议开幕式由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建元教授主持,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刘忠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丁强教授、上海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袁文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颜世洁女士、上海市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女士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在此次国际腰椎外科学术大会上,包括国际腰椎学会主席Jeremy Fairbank教授等来自海外的6位腰椎领域的顶级专家,以及国内35位相关领域的翘楚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专题发言和专题病例分享。在此期间,针对临床常见的腰椎疾病的病因探究、临床诊断、手术方式、内固定技术、治疗效果等9大议题,90位在国内享有发言权的专家先后就其优劣利弊进行了激烈而友好的学术观点辩论。专家们在台上激辩时,台下的与会者也能通过微信与专家进行实时交流。大腕们发言、辩论之后,均有资深专家予以点评。这种融入主题辩论的学术“风暴”会议,吸引了国内近1000位同道参与。

  很多医生在临床中发现,一些患者的疼痛感觉过于强烈,疼痛科医生称其为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现象在骨科也常见,一些常见疾病痛觉过敏的发生率为:脊柱骨折20%、髋关节炎20%,椎管狭窄17%。牛津大学脊柱外科教授、国际腰椎研究学会主席Jeremy Fairbank博士指出,腰背痛已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名列前茅。但是,很多医生将腰背痛归咎于心理作用,其实慢性腰背痛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已有临床高级别证据证明,安慰剂对痛觉过敏十分有效,甚至比阿片类药物还有效。

  Jeremy Fairbank说,我们已有的许多关于腰背痛的理论是错的。如何正确应对腰背痛?他建议从以下6个方面更好地理解腰背痛,以便改进治疗措施:简历精准的诊断标准(表现型);定义一组评估结局的标准方法;理解安慰剂效应;理解疼痛机制;“理论腰背痛学”;脊柱学会的改革。

  今天,来自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Howard An教授做了内植物在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指征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临床诊断及患者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同样重要,应避免不充分或过度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合并症、患者意向及影像学表现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总之,减压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局部融合及维持整体平衡应该是脊柱滑脱及脊柱侧弯患者手术的首要考虑因素;如果患者合并具有临床症状的脊柱畸形,那么通过长节段融合及截骨术回复整体平衡性(矢状面及冠状面)至关重要。

  本次大会围绕当前腰椎外科领域中的疑难问题和国内外同道关心的焦点问题,采用专题病例研讨、学术观点辩论、相关文献综述、资深专家点评、微信实时交流和短信平台互动的方式,为国内同行带来精彩的学术盛宴。

  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每年都吸引了诸多国内外著名教授参与学术交流。据悉,自2009年开始,前五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分别在北京、长沙、天津、北京和西安举行,历经六载,中国腰椎外科学术研究已逐步发展壮大,走向国际!

  附:第六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九大议题

  议题1: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的反思:

  ----传统单纯髓核摘除术“命归何处”?

  本章节内容负责人:陈伯华教授 冯世庆教授

  自1934年Mixter和Barr明确坐骨神经痛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密切关系,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有近80年历史,至今仍是治疗腰突症最常用的经典术式。美国每年大约有30万腰突症患者接受单纯髓核摘除治疗,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其长期随访的优良率高达87-98%。尽管相关研究认为只有极少数的单纯髓核摘除术需要辅以内植物,且有研究提示其并不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但近几年来,随着各种脊柱内植物系统的不断研发,采用减压附加内植物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越来越普遍。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是不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呢?

  议题2: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式的临床转变:

  ----单纯减压术,我们真的不需要了么?

  本章节内容负责人:海涌教授 沈慧勇教授

  众所周知,彻底而有效的神经减压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的第一要务;但同时需要兼顾脊柱的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减压范围的大小与术后节段稳定性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应尽量进行有限而精准的减压,维持手术节段的稳定性。近年来,NASS(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AAOS(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等学术组织先后指出:对于下肢症状为主且不伴有节段失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首选单纯减压术;Weinstein等进行的一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随机队列研究中88%的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单纯减压治疗,术后随访4年临床疗效良好。而国内关于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诊疗指南进行的专家调查问卷最新结果显示:对于不伴有节段失稳的单纯中央管狭窄患者,72.1%的脊柱外科专家首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面对上述国内外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手术治疗选择的巨大差异,您认为:单纯减压术,我们真的不需要了么?

  议题3: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责任节段的判定:

  ----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够了吗?

  本章节内容负责人:李中实教授 姜建元教授

  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多以间歇性跛行、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为主。由于该疾病多见于老年患者,因此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往往限制了大范围减压手术的实施,也导致了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往往预后不佳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学者提出了选择性减压的概念,但由于即使是目前NASS所推荐的MRI及CT等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其诊断敏感性也仅为70-85%,故对于部分患者仍然难以明确责任节段或部位,从而导致在多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中选择性减压技术并未能较广泛性减压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那么,您认为: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神经电生理检查、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及椎间盘造影,关节突关节封闭及特殊体检等方法在明确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的责任节段方面存在应用价值吗?

  议题4:腰椎退变性侧凸融合节段的选择:

  ----长节段,还是短节段?

  本章节内容负责人:邱勇教授 陈其昕教授

  长期以来,融合节段的选择一直是腰椎退变性侧凸手术治疗中最富争议的问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矫正畸形并非该类患者手术治疗的主要目标,从而主张进行有限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但部分临床研究显示对于短节段融合术后存在畸形迅速进展、临床疗效不佳及短时间内二次手术等潜在问题。由此部分学者尝试采用长节段融合以降低或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但长节段融合存在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费用昂贵等诸多不足,而且有研究显示长节段融合同样存在诸如邻近节段退变、矢状位整体失平衡、内固定失败等问题与不足。由此可知,对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绝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在明确不同方案应用指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那么,对于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的临床应用指征究竟如何把握呢?

  议题5: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利弊权衡,我们可以广泛推广吗?

  本章节内容负责人:徐华梓教授 赵杰教授

  随着腰椎固定材料与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上世纪90年代部分学者尝试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以降低内固定应力、减少医源性损伤并降低医疗费用。随后国内外多位学者对单边固定进行了临床研究,初步结论认为:单边固定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双侧固定相当,同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费用低等潜在优点。然而,不少学者对单边固定能否提供手术节段融合所需的力学稳定性始终心存疑虑;部分临床研究显示单边固定远期存在一定不足。而且单边固定技术的开展需要具备良好的椎体间融合操作技巧。基于以上利弊分析,结合您的临床实际经验,您认为:单边固定技术,我们可以广泛推广吗?

  议题6: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原因思考:

  ----临床医生是否可以做到“独善其身”?

  本章节内容负责人:宋跃明教授 朱庆三教授

  近年来,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关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确切原因,目前尚存在巨大争议。诚然,腰椎融合改变了邻近节段的应力分布,但将邻近节段退变完全归咎于上述生物力学因素却有失偏颇;部分学者认为邻近节段退变与脊柱本身的自然退变密不可分;而现有的部分临床研究显示腰椎融合术中一些操作性因素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那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究竟是病程之责(退变的自然进程),还是融合之过(邻近节段应力改变)?除此之外,我们临床医生的一些操作性因素是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你我是否能够完全做到“独善其身”呢?

  议题7:腰椎棘突间分离装置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到底在哪里?

  本章节内容负责人:金大地教授 李淳德教授

  腰椎棘突间分离装置(IPD) 设计的初衷是希望限制病变节段活动、撑开棘突间隙进而起到稳定腰椎节段及间接减压的作用。尽管目前唯一得到美国FDA批准的X-Stop装置的使用指征仅为存在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且近期的Meta分析指出由于较高的费用以及总体高达7%的严重并发症,目前尚不建议广泛推广棘突间分离装置。尽管如此,随着各类装置的不断研发,有文献指出2007-2010年该类装置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量迅猛增加;且在缺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其应用范围也被人为的不断扩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该类装置并发症及翻修率的大幅上升。基于上述事实,您认为:腰椎棘突间分离装置的临床适应症究竟是什么?

  议题8:腰椎椎体间融合--微创 or 开放:

  ----优劣利弊的再审核!

  本章节内容负责人:周跃教授 叶晓健教授

  近年来,关于微创与传统开放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对照研究逐渐增多。虽然微创技术本身具有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但目前仍有大量文献指出微创椎体间融合术具有更长的学习曲线、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更多的放射线暴露等问题;同时部分综述性文献指出:微创椎体间融合术远期疗效并无明显优势。且有学者认为脊柱微创领域被大量低质量的文献研究结果所“干扰”,甚至部分“公认”的微创技术优势都令人质疑,尚需要更多更为真实的数据来做出判断。时至今日,我们是否有必要对微创椎体间融合术的优劣利弊进行再次审核?

  议题9: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退移的原因分析:

  ----如何避免“你我之责”?

  本章节内容负责人:罗卓荆教授 杨惠林教授

  自1992年,第一例腰椎BAK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至今已有22年的历史,期间腰椎椎间融合器在形态学、材料学以及临床操作技术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发展。但退移问题始终伴随着融合器的整个发展过程。融合器临床应用之初大多单独使用,随后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表明单独使用缺少足够的力学稳定性,建议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但在椎弓根螺钉临床广泛使用之后,椎间融合器退移的临床发生率并未得到显著降低;且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提示融合器的退移与术中操作因素密切相关。那么,对于该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究竟有哪些?我们临床医生该如何避免呢?

姜建元教授致辞

刘忠军教授致辞

袁文教授致辞

田伟教授致辞

第一议题主持人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