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工作、精神、舆论压力 医生是弱势群体

2014-08-15 文章来源:环球医学 点击量:1130   我要说

医生与患者,究竟谁是“弱势群体”?很多人的答案肯定是患者,同时发出疑问:医生这一群体作为人群中的高智商群体,从事人们所谓“羡慕”的工作,某些时候深受社会的尊重,怎么会成为弱势群体呢?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这种感受是不从事医学专业的人永远也不可能理解的。在某些时候,医生的确是“弱势群体”。

备受威胁的中国医生

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四种人: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等。其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有许多不同的人群,他们虽然不在上述的四类之中,但他们有的也是弱势群体。我认为就某些群体,当面对群体外部的攻击、诽谤和心身伤害而无力反击和保护自己时,也是弱势群体。这其中就包括医生。

每年医疗纠纷近万起,70%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统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国家卫生部新闻办此前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单2006年在中国内地就发生9831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造成医院财产损失超过2亿多人民币。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的326所医疗机构中,321所(98.47%)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困扰的问题。另据卫生部统计,在医疗纠纷发生后,有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60%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死后家属在医院内摆花圈、拉横幅、设灵堂等情况;其中43.86%发展成打砸医院的恶性倾向。

当面对患者家属的攻击、诽谤和身心伤害时,医生却无力反击和保护自己,被患者家属打伤后也只是赔钱了事,施暴者只是象征性的受点处罚,医务人员有苦也只能往肚子里咽,这无疑将他们推向了 “弱势群体”行列,身兼工作、精神、舆论三重压力。

中国医生身兼工作、精神、舆论三重压力

一、工作的压力

医生从事的工作是为人治病,因而需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对技术要求精益求精,在工作之余要求不懈的学习,以掌握本学科的进展,站在学科的前沿,否则,就时时有被淘汰的危险。

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到医院先要从住院医师做起,住院医师要管十几张床,每位病人的病史你要了如指掌,包括病人以前得过什么病、他的父母现在是什么情况,如果去世的话是什么原因等等。他必须把每一项检查结果记住,不是记住高于或低于正常就可以了,而要精确到数字,因为上级医师随时可能问起。整个病房其他病人是什么病,其轻重程度也要了解。每天查房要开医嘱、写病程记录。

总之,不是在病房就是在写病历,总是在写,不停的写,期间不断的会有家属来询问,你要耐心的向他们解释,不厌其烦的解释,否则就会说你态度不好而去找领导告你。

开完医嘱,有手术的,做手术,下午,继续写,整理出院病历,如果值夜班,今天的下午6点到次日8点值班,第二天8点“下班”后还要处理你的病人,一般要一上午,有时还要做手术,到下午才能休息,后天正常上班。星期六和星期天上午要到医院查房,无论你住在何处,无补休,如果想晋升主治医师,先做一年住院总,吃喝拉撒都在医院。司机高负荷工作会出车祸,医生高负荷工作会怎样,各位可以想象。

医生们为了晋级和获得更高的学历,要准备好多的材料,不得不频繁的写文章、发文章。

当前,经常有病人或家属指责医生缺少同情心,这实际上是不明真相。医生和家属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医生是在工作,他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确定是什么疾病,排除不是什么疾病,此时不能有任何想法,包括同情,如果作为医生在这时有一点同情心他就是不合格的医生。手术后的患者不能进食,家属要不停的问‘能不能让他吃饭,他饿的很难受’,你也知道他很难受,如同情他让他吃饭能行吗?吃饭后果是什么?只有医生清楚,所以医生就毫无同情心的告诉他“不能吃饭”,有时若病人不听话医生可能会用些严厉的字眼,医生这样做是为谁好?难道是为自己吗?

总之,工作中的压力非常大,而从事医学的人都是这样,除非你碌碌无为、不求上进,那样,在医院也无立足之地。医生真是感到悲观和无奈,这不是弱势群体吗?

二、精神的压力

当今的医疗市场尤其复杂,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生时时处于随时可能被病人或家属纠缠、围攻、起诉的境地,甚至人身的安全有时也受到威胁。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许多医院被病人的家属打砸抢的、围攻和无理取闹,医务人员被打伤和被杀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于为病人的身体健康而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说无疑是恶性刺激,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不能安心于本质工作,诚恐诚惶,有的干脆辞职不干了,这的确是当今医务人员的悲剧。

而对于这类的事件,全国各地的情况都大同小异,尤其是从2003年9月1日起,由于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开始实施,尤其是实行了医方的“举证倒置”,医院的医疗纠纷和医生护士被打被伤的事件屡有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且,面对如此的医疗环境,大部分的医务人员所恪守的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许多的情况下,这事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医院的态度多是息事宁人,最后受伤害的是医务人员。真是无奈,医务人员这时才是真正的弱势人群。

三、舆论的压力

一些新闻媒体真是无孔不入,医院的任何新闻和事情都能获得到,但有相当的是道听途说,根本不是事实的真相,有些事情可以说是正常的问题,但被媒体炒作后就变味了,一些报道违背了新闻最根本的原则——真实性,也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恪守——公正,而对一些所谓的事件报道带有明显的偏见和倾向性,进行肆意的歪曲和评论,对公众起到挑拨、煽动的作用,使广大的群众对医院、医务人员不满,对立医患之间的关系,使医生成为众矢之的、过街老鼠,医生为此而蒙受许多的委屈甚至是冤屈,承受较大的压力,这些不真实的报道对于医患关系得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作用!

医学是探讨和研究人体的学科,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人体的探索还是微不足道的,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还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因而,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存在许多的未知,所以一些病人到去世医生也未搞清其患的疾病是可以理解的,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常见到事情,再就是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病人在医院疾病发生意外的情况也是经常的事情,病人到医院并不是住进了保险柜,所以,对于这些现象的发生,无论病人的家属,还是媒体,都应正确、客观的看待,即使出现了失误,甚至医疗事故,也因理性的对待,医生是人不是神,谁也不能保证他做事百分之百的正确与准确,为何对医生如此的苛刻哪,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但是媒体一些非客观的报道,无形有形之中对广大的医务人员增加了非常大的压力,而他们只能忍辱负重,因为他们无力反击,在新闻媒体方面,他们更是弱者!

医生困境如何造就?

价格管制忽视医生价值,酿“以药养医”、红包回扣。恶疾乱开药、过度检查、收红包、拿回扣一度成为医疗纠纷中的导火索,也被认为是医生群体道德下降的证据。造成乱象的根本原因却不仅仅是医生在垄断医疗服务资源之后的利欲熏心。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和药品最高零售价被政府管制之后,医生的工资与每天的工作量和强度、专业技术、风险来对比严重失衡。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支出不能超过总收入。于是多开药、多做检查就成为医院创收、医生谋生不得已的做法。

医疗资源分布不公使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生疲于应付。中国的医疗投入总体上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公。这种配置不公导致大病、重病都得到大城市大医院就医,供需关系进一步失衡,不仅为医院追求“高药价、高耗材”的过度医疗提供了条件,也使得大医院人满为患,专家诊治“一号难求”,为数不多的医生只能疲于应付,恶性循环。

医疗鉴定秘密进行,鉴定人不署名担责。多数医生被打事件源于医患纠纷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导致患者对院方极度不信任甚至寻求报复。当医患纠纷寻求司法途径解决时,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公正的医疗鉴定。

目前,医疗纠纷有两套鉴定系统,一套是医学会的,一套是司法鉴定机构的。但是,目前医疗事故官司很难通过法院的公平公正的质证程序保证结果的公正。另外,患者病历真假也是医疗司法纠纷中的难点。“法官没有能力判断真假,而医学会并不管病历真假。现实中,只要是法院提供的病历,医学会一般会视为真实。”此外,一次鉴定通常需要数月,最长可达两年多。耗时过长令许多患方难以等待,因而不选择鉴定。医疗鉴定的最终结果大多不利于患方。

如何破解?

1、让医生通过门诊等技术服务“以医养医”,不但劳动价值能够体现,也杜绝了多开药的腐败空间。

2、进行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让医生获得阳光下的合理收入。

3、完善医疗鉴定程序。

4、建立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节机制。

5、建立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

6、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医闹”行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