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与肢体重建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2014-09-13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471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杨庆铭教授与张长青教授担任论坛第一节主持人

与会嘉宾聆听专家演讲

  2014年9月13日,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急性创伤急救中心主办的创伤急救与肢体重建高峰论坛在申城举行,30余位国内外知名骨科专家及500余名骨科同道参加了此次论坛。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国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截至到2013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激增至2.46亿辆,中国公路网总里程数接近400万公里,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很多不幸者在交通事故中受到严重伤害,有的肢体受伤致残,有的甚至因此丧生。

  据《临床急诊杂志》报道,创伤特别是交通事故伤已成为全世界一个极其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创伤,受伤及致残人数约为死亡人数的100-500倍。在我国,创伤死亡在人类死因中居第五位,是我国1-34岁居民排位第一的死因,创伤是导致青壮年死亡的首位原因。

  交通事故损伤往往是多部位、多器官损伤。如驾驶室撞变形后,驾驶室人员常发生多处骨折、脊柱骨折、挤压综合征等;车辆撞人后往往造成肋骨骨折、脏器破裂、颅脑损伤等。由于创伤、骨折、出血,同时合并窒息、休克等各种症状的相互掩盖,给判断伤情以及合理急救带来了困难,而且伤情较重。现代车辆运行车速高,交通事故损伤一般较严重,往往由于抢救不及时或不得法而造成死亡或残疾。

  多发伤是创伤中致病因素复杂,损伤重,合并伤复杂,出血量多,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一类严重外伤。现代创伤由于致伤原因多为高能量伤,多发伤发生率高,伤情复杂且严重,病死率高。因此,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水平,是多发伤救治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我国建立创伤急救新模式已迫在眉睫。

  针对这种严峻的现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机构发起并主办了急诊创伤与肢体重建高峰论坛,邀请美国、香港、台湾及国内知名专家就相关领域最新进展做了精彩报告,进行创伤学术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交流,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以促进该领域各学科科研教育水平的提高。

戴尅戎院士:

骨肿瘤病人进行骨科治疗既能多活又能活得好些

戴尅戎院士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戴尅戎院士在本次论坛的《骨肿瘤伴发骨折的早期治疗》演讲中指出,肿瘤病人应尽早让骨科医生治疗,以延长生命,尽可能提高生存质量,在治疗肿瘤的同时,防止和治疗骨折,而不是等到骨折后才看骨科医生。

  “一旦发生骨折,肿瘤病人的病情将迅速恶化,病人痛苦骤增,治疗效果更差。”戴尅戎院士说,包括一些老年肿瘤病人,有的也可以进行骨科姑息治疗,或者以髓内钉内固定,恢复肢体功能;有的病体肿瘤部位也可切除进行关节置换,即使癌症晚期病人,也可以在其人生最后的2-3年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病理骨折应积极治疗,转移肿瘤不是终结治疗的理由。他强调说,对此类病人的综合治疗极为重要,而不仅仅局限于手术治疗。

付小兵院士:

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对转化提出七大要求

付小兵院士演讲

  今天,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基础所所长付小兵院士,也在会上发表了《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的演讲。他介绍说,据估计,每年我国创面修复与再生的治疗需求在1亿人左右,病人住院周期长,医疗费用高,一个复杂的创面病人往往需要2-3人来护理,社会、家庭负担太大。

  付小兵院士认为,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对转化提出以下要求:以降低伤残率和提高治疗率为目标;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的快速转化应用;创面治疗学科建设;创新基地建设模式与应用;专科人才培养;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防控意识;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形成国家战略。

姜保国教授:

五大问题致我国创伤救治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

姜保国教授演讲

  “中国道路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在以《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为题的演讲中,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主任姜保国教授做出如是分析。

  中国交通伤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比,2010年的10万人口死亡率,中国是美国的2倍,是法国和意大利的3倍多,是德国的4倍多,是日本、荷兰和英国的6倍多。在过去10年中,死于大中型客车交通事故的人数,美国为39.5人/年,中国为1724人/年。2012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472.7万起,较上年增加11.9%;交通事故死亡率为21.1%。

  调查发现,中国创伤救治存在这些问题:院前急救时间长;现场救治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现场救治与救治医院缺乏信息联动;分科过细,缺乏群发伤及多发伤专业救治团队;救治现场及院内救治均缺乏规范化流程。正是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创伤救治的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

  姜保国教授希望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全国性创伤急救体系,建立国家创伤数据库,建立专业的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院内专科救治队伍,建立规范的区域性创伤急救体系。

Timothy R.Billiar教授:

出血和头部损伤是创伤死亡率第一个波峰

Timothy R.Billiar教授演讲

  匹兹堡大学外科系主任Timothy R.Billiar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严重损伤炎症反应的表征》。他说,创伤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世界上第三大死亡原因,是世界上第二大导致生产力降低的原因。在这个领域,医生还有多种研究要做,比如:如何减少出血和感染?如何提高患者满意度等。

  “刚刚出事时的出血和头部损伤,是创伤死亡率的第一个波峰。”Billiar教授表示,如果此时能及时干预,不但能减少死亡率,还可降低进ICU的几率。他在此次演讲中重点介绍了机体免疫基因与创伤后多种器官的炎症、以及功能不全之间的关系。

会议现场

  在今天的论坛上,侯春林、Rocky Tuan、陈启明、刘小林、吴新宝、白祥军、曾炳芳、张长青、李子荣、王秋根、李刚、王钢、郝永强、郭晓山、纪方、杨庆诚、张伟、李广冀、柴益民等教授,也分别以以下题目进行了专题演讲:从事显微外科45年回顾、成人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仿生支架的建模、骨科卓越中心-市场新典范、周围神经临床疗效的正确评估、骨盆骨折的抢救问题、建设区域性创伤中心提升严重创伤的救治效果、交通伤残肢体组织缺损的急诊修复、显微外科技术在骨重建中的应用、糖皮质激素与股骨头坏死相关研究、股骨多发骨折治疗的相关问题、牵张成组织的生物学机理和应用、骨盆骨折的急救、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依从性评估、开放性骨盆骨折伴盆底撕裂伤的微创治疗、高能量损伤胫骨骨折处理、四肢大段骨缺损的生物学重建、老年髋部骨折救治的策略与技术、骨性关节炎中软骨下骨板的完整性对软骨下松质骨稳态的影响,严重开放性骨折截肢保肢的选择。

  上述专家的演讲内容具有前沿性、基础性和实用性,对基层医生和临床医生具有启发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