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临床骨科医生的COA参会感言

2014-11-24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4814   我要说

COA大会的精彩课程对医生很有吸引力

  一年一度的COA会议,是中国骨科界阵容最强大的学术盛会。一位医生说:“参加COA大会,对于广大的中国骨科医生而言无疑就像麦加朝圣,参会者无不是带着满心的期待和预料中的果实去迎接这个盛会。”

  11月23日11时,COA2014圆满落幕。那么,此次会议让参会医生有什么感慨、收获、期许和意外惊喜呢?2万余人的参会医生,我们无法逐一采访,就让我们撷取随机采访的20位参会者的个人心得,来倾听这些临床医生的参会感想吧!

感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史冬泉:

  最高效的24小时COA。探讨的topics琳琅满目:骨科大数据、gopro、视频分享网站、fellow日子回顾、科研、临床、再生医学。上午分享了一个simple case,虽然被专家批评简单问题复杂化,不过受益匪浅;下午参加了骨科信息化进展,分享了gopro使用经历,见到了不少大V、小V。顿时觉得脑子里的东西随时拷贝到硬盘或者个人云多好!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明辉:

  参加COA会议,明显感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关节外科医生,除了传统的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影像诊断学、手术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对机械力学、生物力学、运动学、材料学、高等数学、摩擦界面设计、计算机感应、虚拟成像、导航、3D云打印等等,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医学尤其是骨科这样的大科,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日新月异,早已超出传统生物医学的范畴,需要医生与科研人员更广泛地接触了解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要加强与理工科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将诸多新兴理论与技术转化到服务临床与基础医学的研究与应用中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强:

  我参加了本次COA的OARSI专场并做了发言,同时聆听了国内外专家的精彩演讲,深切感受到开放型学术论坛的重要性。只有学术思想和专业知识的碰撞,才能推进对疾病的全面和深入认识。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交流之上的,作为医学专业人士,应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中。同时,应当更加审慎地进行学术研究,严谨、求实、创新,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有底气,有话语权,有听众,赢得同行的认可。

天津医院张中礼:

  在连续多年的努力后,我们的骨科大会已经做到了很好的“请进来”。小儿骨科one day course部分,延续了COA-POSNA的传统,邀请了多位来自POSNA的大腕,例如来自TSRH的John Herring、来自WUSTL的Perry Schoenecker等,他们都是专业领域的大师,COA让我们有了和大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小儿骨科会场一如既往的热烈,讨论一如既往的认真激烈,很多同行直到会议结束还意犹未尽;两位满头银发但是精神矍铄的“80后”——北京儿童医院的潘少川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的吉士俊教授,对过去30年中国小儿骨科的进展做了总结回顾,并且对年青医生们提出了殷切期待。让我真切的感到,我们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是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许东浩:

  感觉足踝的教程很好,大腕们讲得也好。这几年参加COA,感觉足踝领域在中国发展很快,也在逐步和世界水平接轨。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感受到了足踝外科的独特魅力,从而从事到足踝外科事业中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足踝疾病患者有治疗的需要。患者群在逐渐扩大,虽然中国足踝外科起步晚,起点低,但是发展速度快。这与国内足踝外科专家、教授们的努力分不开的。

海口市人民医院邢晓伟: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般短暂,参会者之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脊柱、关节等热门会场虽然安排在大宴会厅,去晚了还是无立锥之地只能站着听课。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余可和:

  作为一名足踝医生,足踝会场人满为患的场面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但细数一下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就不难想象火爆的原因,也许只有COA会议才能如此独树一帜。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潘海乐:

  COA的品牌已经创立,它的名称从原来的中国骨科年会到COA,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符合社会潮流。它不只是一个简单名称的改变,其实是思路的转变,面向世界并与世界接轨了。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吴昊天:

  COA整体上和国外都差不多了,尤其是20日不仅安排了创伤的课程,各个专业都有课程,这样年轻医生就更愿意过来;21日的课程设计有一些新的进展,这样的设计和国外接轨,非常快。

天津张医生:

  我们非常珍惜COA,它是我国骨科界一年一度的盛会,现在也可以说是国际骨科界一个盛会,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跟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山西省人民医院张挺:

  聆听大师的声音,把握未来的航向!COA,中国骨科事业进步的助推器!

惊喜——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余可和:

  今年的COA会议大会发言交流了我的研究内容,在会场我更收获了亲情和友情。我的哥哥是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骨科医生,由于工作繁忙,COA会议成为我们兄弟见面的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昨天的会场,我更偶遇了我在澳洲学习足踝认识的一位韩国医生,那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情真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收获——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余可和:

  足踝教程中有诸多国内外知名的足踝专家参加,国外专家有美国的Thomas H.Lee,Judith Ford Baumhauer,英国的Dishan Seetul Singh,澳洲的Leslie Grujic,新加坡的Chong Keen Wai,韩国的Keun-Bae Lee和Woo-Chun Lee。国内专家有姜保国、徐向阳、张建中、俞光荣、唐康来等教授。他们的授课让我们了解到了足踝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对于一些失败病例的分享和反思,更让我们年轻一辈体会到了大师的广阔的胸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南京市刘医生:

  COA大会中大师的教程对我们年轻医生的成长和对知识系统性的掌握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它不仅对某一个命题而是整个领域当中的一个课题进行很好的分析,这样会促进我们的成长。

北京军区总医院李医生:

  有幸进行大会发言,将自己的病例展示给大家,并得到专家的点播,为今后更好的开展临床手术提供了指导。

北京积水潭医院于医生:

  COA国际化越来越明显,AO讲师团全天3个会场同时进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对听讲者而言常有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收获颇多。

山东省立医院陈医生:

  第一次来参加COA,场次多,专家多,专题多,病例多。短短3天内,接触、学习到的知识比之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多、更贴切临床,且能与国外专家近距离接触,了解最新的国外医学动态及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医生:

  具有高度的参与性,会场气氛活跃,讨论激烈,我们能够近距离的与一些大专家、大院长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沟通、病例讨论、疑难解惑。

海口市人民医院邢晓伟:

  我喜欢国内大腕参与的病例讨论,对提高临床技能很有帮助。

天津医院张中礼:

  大师们在细节处表现出的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深深打动了我。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许东浩:

  每次COA归来,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精神层面我都有收获。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骈长庆:

  这次参加COA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专家总结的经验,尤其是创伤、关节、脊柱会场的课程安排比较丰富。

河南鹤壁浚县人民医院骨科吴晓音:

  参加COA大会,让我在新开展的手术方式和治疗理念有很大收获。

期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

  我参与了3个主持3个发言1个卫星会,几乎每一个会场座无虚席,听众多为40岁以下的医生,演讲者基本守时,而听众参与讨论还比较少。带着问题来聆听,珍惜与各领域专家沟通交流的良机,是建议同时也是自己需要时刻注意的。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余可和:

  期待明年的足踝会场能够更大些,发言者能有专门的通道引向讲台(可能会场人太多,很多讲者都要挤过拥挤的人群,才能到达讲台)。今年的COA会议来了很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希望会议能够给年轻医师更多与大师互动的时间和机会,或许就是这样的一次邂逅,能够给他们带来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海口市人民医院邢晓伟:

  国外专家的演讲很精彩,但是大多数国内基层医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听起来还是比较费力,建议今后所有国外专家的课程都配同声翻译。希望热门会场增加更多的坐席。

北京倪医生:

  我觉得光听国内的专家讲课,可能跟不上需要,应该邀请更多国外的专家来讲课;国内的发言比较多,但每个人发言时间仅有5分钟,希望国内的大腕给更长的时间讲课。专业组应该增加讨论的环节,这样可能更有吸引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潘海乐:

  COA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家都愿意来参加,希望稿件的选拔上能更透明一些,最好能公开选拔办法和规则。有些稿件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但是没有选上,如何才能更科学地把最好的、高质量的稿件选出来,我觉得会对大家更有帮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