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顶级专家齐聚协和制订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与共识

2014-12-28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2910   我要说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骨坏死工作委员会(筹备)主办,《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和中日友好医院骨关节外科(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承办的股骨头坏死诊疗规范专家研讨会暨第12届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于2014年12月2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

会议现场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病,目前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高发于30~50岁人群,并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软骨下骨折、股骨头塌陷,最终导致严重的骨性关节炎,丧失劳动力。股骨头坏死的诊疗长期缺乏统一标准,由于非创伤性ONFH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因此诊断和治疗上争议甚多,国内发表的专家建议和专家共识对股骨头坏死规范化的诊疗起了重大作用,但仍存在实用性与操作性的欠缺,因此制订股骨头坏死诊疗规范实有必要。

  开幕式由中日友好医院骨关节外科(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主任郭万首教授主持,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关节外科学组组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赵德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长青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何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骨关节外科李子荣教授等著名股骨头坏死专家汇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与与会同行分享股骨头坏死的诊疗经验。

邱贵兴院士致辞

王坤正教授致辞

李子荣教授致辞

郭万首教授主持开幕式


  王坤正教授为与会同仁分享了其骨科团队所做的股骨头坏死的相关研究,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不同的治疗策略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翁习生教授对其团队联合国内九家医院所做的中国大陆地区股骨头坏死病因学调查及发病特点进行了总结性汇报,调查对象为所有出院诊断为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诊断标准参考Mon于1995年提出的诊断标准。报告中他提出,全球股骨头坏死患者2000多万,中国约有500-750万,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股骨头坏死患者发病集中在30-60岁,其中40-49岁是发病高峰,男性患者发病比女性略早(3.4年);男性比例占70.1%,女性比例占29.9%;股骨头坏死患者占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35.9%;股骨头坏死总体病因构成比例:激素24.4%,酒精30.5%,特发28.7%,创伤16.4%。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最重要原发病因(46.6%),其中SLE占40.0%(占总体的18.5%);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股骨颈骨折占85.9%。在后续的研究方向中,还将继续探索各类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建立整体风险评估、防治管理方案。

翁习生教授做专题发言

  何伟教授在“认识疼痛与塌陷及围塌陷期—研究ONFH保髋的基本功”的专题讲座中说,正确认识疼痛、塌陷与围塌陷期对于合理治疗ONFH十分重要,他认为目前疼痛的价值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疼痛应是早期临床诊断的唯一线索,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塌陷总是发生在疼痛之后,选择保髋与换髋的主要依据,疼痛与塌陷应该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认识塌陷需要从疼痛开始;头内不稳定是疼痛的重要病理基础,重建头内力学稳定是疼痛发生后,除了血运之外最重要的环节与难点。

何伟教授做专题发言

  赵德伟教授强调股骨头坏死动脉缺血型是由于缺乏血液支持,因此病变发展较静脉瘀滞型迅速,动脉环路遭到破坏,血液动力平衡消失,治疗时应选择能够提供新鲜血供的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术,恢复股骨头内血液动力平衡。静脉瘀滞型是囊内压力增高导致的静脉血液无法回流,股骨头内血液动力平衡被打破,因此髓芯减压降低髓内压力恢复动力平衡,因此治疗更为优选。

赵德伟教授做专题发言


  专题讲座之后,诸位与会专家围绕股骨头坏死的高危人群、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分型、治疗选择、疗效评定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群策群力,达成了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形成了重要共识,对今后治疗股骨头坏死将起到纲领性指导作用。

王坤正教授、翁习生教授、郭万首教授主持研讨会

与会专家合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