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道微创,镜下展宏图——第二届中国脊柱内镜学术会议盛况空前
2015-08-02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吴胜楠 鲁海燕 点击量:699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2015年8月1日,第二届中国脊柱内镜学术会议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召开,近900名从事微创脊柱外科的医生齐聚一堂,与数十名来自德国、波兰、韩国及国内的微创脊柱专家共话欣欣向荣的脊柱内镜技术。据了解,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脊柱内镜学术盛会,内容几乎涵盖目前国际上脊柱内镜的所有应用。
贺石生教授主持开幕式
此次会议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主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承办,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协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主任委员侯树勋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教授任大会执行主席。
侯树勋教授致开幕辞
在大会开幕式上,侯树勋教授、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侯铁胜教授、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姜建元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史宇广教授、国家卫计委内镜管理项目办主任李方教授、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范理宏教授分别致辞。
嘉宾致辞(从上至下、由左及右依次为:侯铁胜、姜建元、史宇广、李方、徐建光、范理宏)
据侯树勋教授介绍,自去年9月我国第一个脊柱内镜学术组织在广州成立,至今学组委员们已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了20次脊柱内镜学习班和研讨会。今后,学组还要在规范脊柱内镜的基础培训、基地建设等制度方面做出努力。
会议现场
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种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脊柱内镜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很重要的治疗方法。目前,该技术已在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慢性腰腿痛、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椎间孔狭窄症等各种脊柱疾病治疗方面获得了等同于传统手术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
会议现场
这次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内镜专家,通过专题演讲、病例讨论、学术观点辩论和资深专家点评等形式,充分展示了经皮内镜、显微内窥镜、微创通道、胸腔镜、腹腔镜等脊柱内镜在颈、胸、腰椎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设备和先进技术,对脊柱内镜技术的经验交流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
专家授课
此次会议共分7个环节,在课程设置上将精彩内容贯穿始终,每个环节都将大师专题演讲与一般课程相互穿插,使整个会议直到尾声都很吸引人。由于一座难求,很多人站着听完大师的课程,又抢着向崇拜已久的大腕们提问。没机会提问者则积极参与现场微信互动,也得到专家或经验丰富同道的回答。
专家授课
第一节:腰椎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手术
它主要包括椎间盘突出、椎间管狭窄和异物取出等比较个性化的手术方式,来自德国的Stefan Hellinger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的张西峰教授、贺石生教授等演讲者分享了不同流派的个人经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
Stefan Hellinger教授从腰椎到颈椎都有非常丰富的内镜手术经验。近四年来,他每年来中国两三次推广脊柱内镜技术。他发现,中国医生的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毫不逊色于德国,而且手很巧。
目前,国内很多科室一年能做两三百例此类手术,外国医生年手术量不足百例。但是他们做得早,设备和技术比较成熟,国内医生手术量大,但整体技术有待加强。
据了解,对于国际主流的脊柱内镜技术,中国医促进会骨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副主委级别医生的水平已与国外医生并驾齐驱,顶尖技术与国外接轨。
会场讨论热烈
第二节:颈、胸椎内镜技术
这是一个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都比较高的领域,一般人必须要在500例的腰椎镜手术基础之上,才能做颈椎和胸椎经皮脊柱内镜手术。其中,胸椎最难,颈椎其次。
这个阶段的演讲嘉宾水平都很高,尤其是来自韩国的Chi Heon Kim医生,其颈椎前路和后路手术都做得非常漂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邓忠良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李振宙教授也做了很多此类手术,但是国内现在能做颈椎内镜手术的不超过10人。邓忠良教授此次分享了他的团队自2010年开展颈椎内镜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从三种入路讲述了颈椎内镜的治疗方案。
第三节:脊柱内镜的另一个入路——椎板间入路
这个流派与开放性手术的理念相似,但是它把创伤减到最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建成教授每年仅椎板间入路的腰椎手术量就在500例左右,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李振宙教授此类手术的年手术量也达300例以上。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团队的郑文杰教授此次介绍了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经验,这块“硬骨头”被他们“啃”下,又给同道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另外几位专家也讲解了椎间孔入路的内镜技术,比如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的鹿洪辉医生向与会者分享他们在椎间孔镜方面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体会。
现场互动频繁
第四节:脊柱内镜相关基础研究
在这方面,一些技术已经在临床取得很好的疗效,比如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李振宙教授在国内做得最多和最早,两年来已做了近300例这种手术。
这种手术对腰椎小关节炎来源疼痛的老年患者特别有效,几乎没有并发症,而且立竿见影,很少复发。许多高龄患者因腰痛动弹不得,做了这个局麻下的小手术,疼痛很快消失。目前,国内主要有两三家医院在常规开展该手术,更多的医生也开始尝试这一新技术。
据悉,李振宙教授带领的团队已经发表了相关的SCI文章,在国际上也是同类文章的先行者。据悉,这是以后特别有前途的一项技术,李振宙团队的此课题已获得北京市科委的资金资助,相关系列研究结果将很快揭晓。
与会者专注听讲
第五节:脊柱显微内窥镜(椎间盘镜)技术
这是做内镜下融合的技术,实际上也代表了脊柱内镜发展的两个方向:即内镜下的融合技术、内镜下的人工髓核置换等非融合技术(保留椎间盘的所有功能)。
现在,内镜下的融合手术由于一些技术的屏障,比如目前没有内镜下放置的可膨胀融合器可用,大约七八年前有一款B-Twin可用,后来被竞争厂家收购后销声匿迹。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大,相关产品一定还会出现。
会中切磋请教
第六节:脊柱内镜并发症及疑难病例讨论
本着对这项技术负责、有利于推广的态度,主办方特意安排一个章节来讨论并发症。讨论重点集中在并发症的预防策略上,通过分享曾经的失败经验和教训,避免让后来者重蹈覆辙。
第七节:扩张通道及O/XLIF技术
这部分主要讲微创融合。除了内镜之外,微创融合手术也是微创脊柱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脊柱侧弯、严重的多阶段椎管狭窄等更复杂的病例,内镜目前还无可奈何,但是微创融合手术以后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
侯树勋教授:本次会议呈现三大特点
侯树勋教授做闭幕总结
8月2日,本次大会圆满闭幕,侯树勋教授做了闭幕总结。本次会议的三大特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参会人员众多;二是参会的疼痛科医生多了;三是现场互动活跃,很多未能上台发言者通过微信提问或表达观点,其中一些观点颇有见地。
侯树勋教授寄语从事微创脊柱外科的医生,诊断时不要只想到内镜下所见,一定要不断学习,拓宽思路,日臻完善临床技术,把问题在术前排除,让微创技术获得更大提高。
附: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简介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是十院的重点学科,由戴尅戎院士及沈骏惠教授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1959年开始成立骨科教研组,1960年起骨科即开展了脊柱结核、创伤等手术治疗,1972年在戴尅戎院士的主持下开展了我院首例断肢再植手术,1976年起在沈骏惠教授的主持下开展了儿麻后遗症系列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并获得了国家和上海市的多项嘉奖。
目前,十院骨科由创伤骨科、关节外科、关节镜外科、脊柱外科、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足踝外科等亚学科组成,上海市急救创伤中心、同济大学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中心、十院脊柱微创中心均设在该科。目前科室在职医护人员共100余名,医生42名,其中65%具备博士学历,5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全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9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名,博导8名,硕导11名。现有编制床位188张,年手术6000余例,年门诊近12万人次,急诊近3万人次。
近年来,共获国家、省部级各类基金二十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等各种奖项十余项。近5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JBJS、Spine、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骨科高水平SCI杂志发表论文近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