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国际 谱写华章—北京脊柱SCI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2016-07-10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06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导语

钟南山院士曾经说过“没有自己的声音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如何在国际学术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科技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日新月异,SCI论文的发表已经成为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2016年7月10日,由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骨科承办的北京脊柱学组年会暨北京脊柱SCI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学术报告厅成功举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李放教授主持开幕式。

李放教授主持开幕式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主任委员、陆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孙天胜教授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教授北京医学会学术会务部周健主任先后致开幕辞。

孙天胜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代表了科研院所的实力和科学地位。在《Nature》、《Science》、《Lancet》发表一篇重要文章相当于奥运比赛一块沉甸甸的金牌。通过SCI作者的讲解,可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做临床研究,如何撰写SCI文章,如何在国际脊柱外科领域展示中国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们的SCI除了代表科学引文索引(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更代表了脊柱挑战精神(spine challenge inspiration)。学组有激情和理想,必将会为国际脊柱外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孙天胜教授开幕式致辞

陈仲强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讲到,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的宗旨,医疗行业应适应新常态的需要,静下心来,注重实际,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引进创新技术,做出自己的特色,推动北京地区及周边骨科的发展。

陈仲强教授开幕式致辞

周健主任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在组长孙天胜教授及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借此机会谨代表北京医学会、代表金大鹏会长、田宝鹏秘书长向大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与会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周健主任开幕式致辞

本次高峰论坛分为颈椎节段、脊柱脊髓损伤节段、脊柱畸形、腰椎退变四个部分


第一节:颈椎节段

本节主持人:孙宇教授、吴闻文教授、

陈仲强教授、刘宝戈教授(左至右)

孙宇教授团队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颈椎后路手术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约为9.4%,椎间孔狭窄、颈5关节突关节向前突出及后路固定为颈5神经根麻痹相关危险因素。

刘宝戈教授团队在发言中回顾性分析了ACDF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约为5.98%,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讨论。他还通过探讨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参考值范围及影响因素,为颈椎退变性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提供依据。

王超教授通过回顾性研究,认为齿突游离小骨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因素和外伤性因素有关,对于伴有寰枢椎不稳的齿突游离小骨,即使无神经受压症状亦应手术治疗。

刘忠军教授回顾性分析了19例上颈椎原发性肿瘤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结果,发现采用后-前路较前-后路可减少椎动脉损伤和钛网移位风险,钛网重建优于支撑植骨,肿瘤切除不完全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任大江教授回顾性比较了后路扩大半椎板减压术与单开门椎板成型术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结果,两种术式疗效肯定,单开门术恢复椎管容积较优,而扩大半椎板减压术在手术损伤、出血量、住院花费及轴性症状发生率方面存在优势。

本节部分发言作者


第二节:脊柱脊髓损伤节段



本节主持人:孙天胜教授、李淳德教授、

王炳强教授、李中实教授(左至右)

陈仲强教授团队回顾性分析了427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发现造成胸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为黄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及后纵韧带骨化,这三种原因的发生节段存在一定规律。

刘晓光教授团队回顾了采用涵洞塌陷360°减压治疗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结果,疗效满意。92.3%的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平均恢复率为60.4%,但应注意到其创伤大,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缺点。

伍骥教授团队通过建立兔牵拉性脊髓损伤模型,并发现诱发电监护出现30%以上波幅下降时提示出现脊髓牵拉性损伤,脊髓牵拉延长超过20%时会出现脊髓损伤。

陈浩教授通过对椎体形态进行测量,认为由于椎体后壁凹陷的存在,椎管前壁与椎体后壁存在重叠,在胸、腰椎椎体成形术侧位透视中,骨水泥至椎体后缘距离应保持在至少4mm以上,否则可能出现骨水泥椎管内渗漏。

李力韬医师回顾性分析了48例连续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资料,对单纯前路、前后联合入路、单纯后路及CT/超声引导下穿刺联合后路四种手术方案的选择策略及疗效进行了探讨,认为四种手术方案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本节部分发言作者


第三节:脊柱畸形节段

本节主持人:李利教授、马华松教授、

沈建雄教授、海涌教授(左至右)

海涌教授团队回顾性分析了全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钉钩混合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突脊柱平衡恢复情况,发现两种固定技术均能有效维持矢状面平衡。

郑国权教授通过28例患者对强制性脊柱炎同时伴有脊柱畸形及髋关节强直患者的手术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尽可能先进行脊柱手术,以利于髋关节置换及置换术后功能锻炼。

吴继功教授团队报道了1例内固定取出术后脊柱僵硬性畸形伴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后路手术治疗的结果。

吴南教授通过基因组分析,发现TBX6突变与先天性脊柱侧突发生相关。


本节部分发言作者

第四节:腰椎退变节段


本节主持人:云才教授、孙常太教授、

洪毅教授、李放教授(左至右)

袁强教授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了在骨质疏松椎体中,钉道向头侧倾斜与向尾侧倾斜的力学强度,发现向尾侧置钉生物力学强度更好。

朱怡医师回顾性分析了在退行性侧突患者手术中近端融合椎的选择,发现近端融合椎止于上端椎及以下时,会增加管状面交界区新发侧弯风险,止于L1/2会增加矢状面交界区后凸风险,认为止于T11/12是合理选择。

李想教授对胸、腰椎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微创侧方入路椎间融合器植入与传统开放前后入路融合术进行比较,发现与传统手术相比,其疗效满意,可作为替代传统手术的选择。

文天用医师采用脂肪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可注射温敏性壳聚糖之间构建组织工程髓核,证明该支架具有适宜的温敏性(37℃10-15min发生相变),与诱导后脂肪干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在立体结构的支持和壳聚糖的“帮助”下,脂肪干细胞有进一步分化。

本节部分发言作者

为期一天的北京脊柱SCI高峰论坛顺利结束。一场没有外宾的国际级学术会议,是同行间的经验分享,是脊柱学组挑战精神spine challenge inspiration的展示,是国际脊柱外科领域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前奏曲。

作为北京脊柱学组年会前期预热的学术下基层、医疗下基层活动,在孙天胜教授的率领下,李中实教授、李淳德教授、洪毅教授、李放教授、刘宝戈教授、张志成教授一行7人专家组,来到密云区医院先后7月8日和9日进行了疑难病例讨论会和脊柱疾病义诊活动。

7月8日北京脊柱学组学术下基层的疑难病例讨论会上,专家们针对密云区医院骨科主任及科室骨干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解答,将多年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会后医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此次讨论会对于密云地区骨科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7月9日清晨6点脊柱学组医疗下基层义诊活动现场-密云区医院门诊大厅里,已经有患者开始排队,接近9点开诊时间四面八方闻讯赶来就诊的患者已经挤满门诊大厅。面对患者们急切的就诊需求,专家组成员耐心问诊,查体看片,答疑解惑并给出诊疗建议,坚持为最后一名患者诊疗完毕才结束义诊。当天,专家们比预计义诊时间延长1小时,为约400余位患者进行了脊柱疾病咨询和诊疗,患者纷纷向专家们表示感谢。连密云区医院参与义诊的医务人员也表示,难得机会学到真材实料,给专家们站在旁边当学生也值得,同时也期待能有更多类似活动惠及基层,最终使百姓受益。

义诊现场

特别鸣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王飞主治医师对本文的学术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