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谋突破,交流促发展——第十三届北京骨科年会(BOA)召开

2016-08-13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鲁海燕 赵伟伟 点击量:1450   我要说

2016年8月12-13日,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第十三届北京骨科年会(BOA)。

北京骨科年会是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每年举办一届的学术盛会,现已逐步与国际接轨,成为具有地区特色的知名骨科品牌学术会议。历届年会都吸引了大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骨科医生以及科研工作者前来在此相互学习、携手共进,充分体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在13日举行的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分别致辞。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届年会以“创新谋突破,交流促发展”为主题,集中体现一年来京津冀地区骨科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脊柱、创伤、关节、骨肿瘤、关节镜、微创、足踝、基础研究、骨科护理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临床进展。

大会主席陈仲强教授致开幕词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陈仲强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至今已走过38年的历程,BOA创建已历经15年,经过几代专家和骨科同道的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北京骨科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

田伟教授致辞

田伟教授在开幕致辞时感慨,BOA在创建初期有限的条件下锐意进取,将这个学术年会越办越好。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骨科同道热衷于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临床医疗与学术研究的结合,这对承担着我国医学中心重任的北京尤为重要,有利于本地区在骨科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金大鹏会长致辞

金大鹏会长在开幕致辞中说,自2002年第一届北京骨科年会召开以来,BOA记载了北京骨科学在显微技术、内固定技术、人工关节技术、内窥镜技术、微创技术和导航技术的成长与成熟。他呼吁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在创新中发现、培养和凝聚更多医学精英,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造福人民健康。

姜保国教授主持开幕式

薛庆云教授宣布骨科基础研究青年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

骨科基础研究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在开幕式上,10名在骨科基础研究青年优秀论文评比中脱颖而出的才俊受到嘉奖,其中北京协和医院的刘森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陈欣荣获一等奖(骨科基础研究青年优秀论文获奖情况今日另有详细报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耕町教授、田伟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陈仲强教授、姜保国教授,与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薛庆云教授为获奖者颁奖。

开幕式后,9位来自国内外的大师以宏观的视角,分别就年轻医生的成长、学会组织的作用、高难度手术的技术应用、创新思维的建立、脊柱手术的演进、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机器人在创伤骨科的应用和展望、人工关节的创新、3D打印技术在骨盆重建中的应用等课题,逐一作了前瞻性发言。

Freddie H.Fu教授授课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骨科主任、著名运动医学专家Freddie H.Fu教授给年轻医生提出20个值得思考的建议。他的建议是:做你喜欢的事、学习导师治学态度、要有朋友、勇于发言并善于倾听、在繁杂的工作中找到专注点、智商与情商均衡发展、管理时间、掌控事态的好坏发展方向、认清无显著性差异与无区别的关系、理解循证医学的内涵、理性看待新鲜事物、做正确的事、患者第一、树立梦想、有危机意识、正确的世界观、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不要激进,有温暖的家庭。


Michael E.Janssen教授授课

作为全球领先的脊柱外科医师团体,致力于推动全球脊柱健康事业不断发展。那么,AOSpine能为中国脊柱外科医师带来什么?AOSpine前任主席Michael E.Jassen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未来,AOSpine要推广混合式教育模式,即在线实践和面对面授课并举,获得AOSpine奖学金的医生可在全世界超过70个脊柱中心学习脊柱外科手术的原则、适应证、术前规划、手术技巧和并发症。从2001年至2016年,约100名AOSpine Fellows中逾半数来自中国。


陈仲强教授授课

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因其难度高让很多脊柱外科医生望而却步,甚至被人调侃为令人“折寿”的手术。陈仲强教授介绍了采用超声刀实施的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技术、经后路环形减压OPLL块切除脊髓减压技术、选择性、限局性OPLL切除并局部去后凸技术、脊髓腹侧严重压迫病变经后方入路切除技术等关键手术技术的确定原则。

陈仲强教授指出,胸椎管狭窄症常合并有颈椎或腰椎管狭窄,需要仔细鉴别、准确诊断。胸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取得好的结果,合理的手术入路和熟练的减压技术是确保手术安全和疗效的关键,计算机导航技术、机器人、超声骨刀等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是提高手术安全性与疗效的希望。


张英泽教授授课

张英泽教授结合临床实践和自身经验,作了《观察、思考与创新》的报告。他指出,观察是获取信息、知识、经验、技术和方法的手段,也是从事创新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源泉;思考则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善于观察、思考和创新的他,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他不仅提出了膝关节不均匀沉降理论,创造性地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胫骨平台内侧垫高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的疗效,还自主研发了膝关节平衡支撑可吸收垫片,开创了可吸收材料作为骨科矫形材料的先河。


海涌教授授课

在微创化的时代,脊柱外科手术将何去何从?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北京朝阳医院海涌教授认为,微创技术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忽视并发症的问题,其临床疗效仍需长期随访,亟需循证医学依据支持,微创脊柱外科医生要创新开拓敢于迎接挑战。他提醒骨科同道,要坚持微创理念,但不拘泥于“微创技术”,理性认识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


姜保国教授授课

姜保国教授报告了中国城市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情况。中国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5,机动车保有量2.46亿辆,仅次于美国,而中国交通伤死亡率是美国的一倍,这与我国严峻的严重创伤救治现状密切相关。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及全国10余家医学教学及科研单位和30家医院参与了《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化的研究与推广》,这是一个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

该项目实施以来,开展了严重创伤救治流程制定与人员培训,建立了院前急救团队、急诊急救团队与专科救治团队,促使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时间、急诊施救时间和专科会诊时间都大大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显著降低,并在国际上开创性地提出在中国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的构想。


吴新宝教授授课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北京积水潭医院吴新宝教授介绍了机器人在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代表高科技的机器人,在骨折治疗种能提供复位、固定和功能练习的便利,降低骨科医生透视下手术的辐射风险,并可突破人力的局限,扩大手术视野,避免徒手操作动作控制力差、稳定性和重复性不足的缺陷,延展和增强医生的能力,促使常规手术标准化,关键手术微创化,高难手术智能化,从而提高手术精准度。


翁习生教授授课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作了《人工关节的渐进式创新及临床疗效评价》的报告。他介绍了髋关节和膝关节人工假体的材料进化过程,以及新产品的临床应用情况和患者使用感受。翁教授指出,未来临床上或可通过主动式机器人和被动式机器人,让生产力得以解放,患者生活方式得到改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郭卫教授授课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介绍了3D打印骨盆假体重建和骨盆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处理方法。他说,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骨盆假体的精准匹配及宿主骨的融合提供了可能。3D打印技术为个体化、定制型人工假体的制作带来了技术上的进步,使用3D打印人工半骨盆假体重建骨盆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稳定性好,安全性可靠,不会增加除手术及钛合金材料本身以外的其它并发症。短期随访骨与假体界面对接严密,未出现骨溶解及骨吸收现象。

在12日及13日下午,本次会议还分设脊柱、基础、创伤、关节、骨肿瘤、骨病与感染、关节镜、微创、足踝和护理等9个分会场,举行了430余个专题讲座和多场病例讨论,丰富的学术内容吸引了北京及津冀晋内蒙等地区的1000余名骨科同仁参会,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及周边骨科学事业的发展。


会议现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