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会议三津亮相,研究突破望出其里

2016-09-01 文章来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张蒂 骨科在线 鲁海燕 刘畅 点击量:1290   我要说

2016年9月1日至2日,时隔4年之后,国际神经修复大会再次在中国举办,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年会、第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及临床创新技术大会、天津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年会暨关节外科创新技术大会、天医-新桥脊柱微创培训班、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培训班(workshop)也同期在天津举行。六大会议一同在此亮相,充实新颖的内容带给国内外与会嘉宾一场场溢彩生辉的学术盛宴。


冯世庆教授致辞

为此,骨科在线专访了本次大会主席、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候任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主委、天津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天津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主任冯世庆教授,请他介绍了本次大会的显著亮点。

神经修复:制定两大指南,达成专家共识


国外专家现场讨论

第九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年会制定出《神经修复临床细胞治疗指南》和《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临床治疗指南》。这是在中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基础上,由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和中国神经修复学会修改联合制定的国际标准,是中国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的典型代表。

脊髓损伤是本次大会学术交流重点,展示出多项最新研究成果。在已打开桎梏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修复大门的基础上,以及在机制探索和提高治疗效果上更上层楼,如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治疗、脑运动功能控制探索、胶原蛋白支架应用、神经性疼痛细胞治疗等临床研究反映了本领域的最新成就。

目前细胞治疗方兴未艾,在创伤性脑脊髓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视神经损伤和变性、多发性硬化、缺血性脑瘫等细胞治疗探索上,展示了更多安全有效成果,发展潜力巨大。

会议达成与会专家共识,出台合理细胞治疗管理法律法规与推动临床细胞治疗发展呈正相关,合理的规范和准则能促其持续创新;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各国政府管理层面应该寻求最佳平衡点,鼓励和包容医学尖端创新,实质性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惠及众多病患。

青年学者是推动神经修复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次大会筛选出23位优秀论文作者参加全英文的青年论坛演讲竞赛,其中包括来自美国的LabastidaMcGrath。

12位截瘫患者参会:面对面交流,了解发展方向


患者参加学术会议

随着外伤以及退行性病变的日益增多,脊柱脊髓疾患已成为国际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为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整体发展,制定行业规范,保障医疗安全,第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及临床创新技术大会也如期举行。

本次大会围绕脊柱脊髓损伤研究、细胞移植技术及临床应用、神经修复机制,特别是临床创新技术及转化医学等专题,由来自国内外多位脊柱脊髓损伤及神经修复领域顶级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以期促进国内外学者交流并推动国内相关研究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12位来自全国的“北京截瘫之家”的爱心使者也受邀出席本次会议。“北京截瘫之家”是脊髓损伤患者的自助组织,据其负责人文军先生介绍,他们在此结识医学和康复专家,学习锻炼、康复和护理的基础知识,并帮助新患者融入这个大家庭,走出阴影继续前行。当医学需要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尝试科学有价值的新的治疗方式时,他们也愿意为医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主办方此番邀请他们参会,可以给他们向医生表达患者切身需求和疾病痛苦的机会,能在此直接传递给他们相关研究进展和医生的展望,使其了解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也能给他们希望和鼓励。同时,医患之间的这种面对面融洽接触,也便于双方构建沟通平台,为今后的合作和交流打下基础。

脊柱脊髓损伤:干细胞移植治疗带来希望


国内专家会场合影

目前,冯世庆教授团队基础研究的重心主要在于脊柱脊髓损伤后微环境的改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而促进神经修复,同时针对微观上生物因子表达改变机制的研究,指导利用生物因子配合临床治疗促进机体神经的再生。

而且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实践中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医生可以给予患者的已不仅仅是药物的冲击和治疗,干细胞移植对神经的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和雪旺细胞移植等已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得出非常积极的结果。

结合《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临床治疗指南》的商讨与制定,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这将为脊柱脊髓损伤后截瘫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其意义无疑非常重大。

基础研究:培养科研思维,提升科研素质

由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学组开展的“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培训班”受到广大与会学者的好评。

临床疗效与安全的保障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升及基础研究的贡献。通过论文写作、基金申请、实验室管理、文献检索管理以及科研绘图等技能技巧的讲解,可以提升青年学者的基础研究素质。

另外,从动物组织实验操作、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到转化医学的研究前沿,会议基本涵盖了基础研究的各层面及角度。与会学者在开拓科研视野的同时,也对脊柱脊髓基础研究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从而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这种种匠心必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支持与原料储备。

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精准治疗,3天即可出院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非常常见,对于症状较为严重尤其是出现神经根压迫的患者,手术治疗在目前看来是非常必要的。

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中,近年来微创技术发展非常迅速,通过应用微创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以及对脊柱周围软组织等整体结构的破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发病率。

传统开放性手术往往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卧床时间,造成较大的组织破坏以及出血,伴随的手术风险也相对较高。而微创技术则可有效改善以上问题,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病人恢复也相应较快,术后3天即可出院,效果显著。

若在术中辅之导航技术,则可更准确地确定病变节段,在最小的手术范围内实现最大的临床疗效,再加上术中神经监护的保驾护航,脊柱外科已经步入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更精准的全新时代。

关节外科:3D打印,手术导航

近年来,3D打印技术为众多学科带来新的契机与发展,骨科医生也将其应用至临床。

特别是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获得与患者最为匹配的假体,从而达到最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力学稳定性。而导航引导下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以及股骨头坏死髓心减压手术也得到了成功,使手术精准、高效。

3D打印及手术导航系统不仅可以更好地计划和模拟手术步骤,还能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手术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避免长期卧床,缩短术后康复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同时,还可以使以往不能治疗或治疗困难的疾病得以治愈,减少术中手术医生和病人放射线辐射剂量。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更加简洁、直观,是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手术的标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D打印及手术导航系统将为骨科手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大会现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