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八位国际大师畅叙关节外科那些事
2016-09-02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黄添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李慧武 骨科在线赵伟伟 点击量:1783 我要说
9月2日,2016年度中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CAS2016)暨第四届亚洲人工关节年会(ASIA2016)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在大师讲堂、主席客座演讲环节中,中国工程院戴尅戎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长、美国AAOS候任主席William J. Maloney教授、AORecon课程主席Michael Huo教授、ASIA2016名誉主席王岩会长、Myung ChulYoo教授、ASIA现任主席S.K.S Marya教授、ASIA候任主席、Hirokazu Lida教授等8位顶级关节外科专家将他们最新的关节外科技术与我们分享。
戴尅戎院士授课
中国工程院戴尅戎院士在“对医学3D打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若干理念”专题中讲到,3D打印技术是攀登个性化医疗高峰的阶梯,需要更多更好的专用打印设备、材料、软件和设计应用人才,需要建立设计、生产、应用规范和质量监控标准,并且需要获得认可;关于医学3D打印未来的努力方向,戴院士提到,要重视和初步达到产品外形与几何尺寸的个性化匹配,要满足植入物内部结构、机械性能的“不均匀”需求,要满足抗菌、促成骨、抗肿瘤等个性化生物学功能需求。
张英泽教授授课
张英泽教授在谈到关于保膝手术适应症时他说,根据患者膝关节内翻角度选择手术方式,内翻<10°单纯行腓骨近端截骨术,内翻>10°行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胫骨平台内侧垫高术,并根据内翻角度选择不同厚度平衡可吸收垫。他说,通过一系列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案例分析,术后患者在膝关节软骨状况较术前并未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膝关节疼痛情况明显减轻。影像学研究证实了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存在,不均匀沉降越大,关节炎越重。不均匀沉降值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作用。
Maloney教授授课
William Maloney教授在“髋关节翻修手术:取出良好固定的假体”专题授课中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取出固定良好的生物型假体的。如何取出固定良好的生物型假体,同时尽量减少医源性骨丢失一直是翻修手术的难点。Maloney教授在授课中强调了术前计划、确认原先假体型号、大小、性质的重要性,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选用良好的相关工具。Maloney教授推荐使用高速磨钻,可以直接切割开髋臼杯,将其切割成几块后再取出,而对于股骨假体,很多都需要使用ETO技术,同时对于断柄的假体,还需要准备相关型号的环钻来取出远端断柄。从Maloney教授的授课当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道理。
Michael HUO教授授课
Michael HUO教授向我们讲解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他分别讲述了一期固定+置换和延期置换的相关知识,讲课引经论典,从流行病学、适应症、病例报道、系统分析到数据库的资料逐层深入地向大家讲解,总而言之,虽然和骨性关节炎的THA相比,髋臼骨折后THA手术难度更大,并发症稍多,且假体生存率稍差,但对于有恰当适应症的患者,他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Myung ChulYoo教授授课
Myung ChulYoo教授介绍了未来生物型THA的解决方案,重点介绍了BENCOX 髋系统。未来假体表面涂层的处理,目前出现了各种技术以提高假体-骨界面整合,如钛喷涂及钽沉积等技术,涂层的孔隙率、孔隙连通率、表面摩擦系数都较传统有明显提高。未来3D金属打印表面多孔被覆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已有的研究发现,金属基底与涂层的过渡较传统工艺更优异,强度更高,抗疲劳性能更好,而且在钴铬合金基底上打印钛合金涂层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
S.K.S. Marya教授授课
S.K.S. Marya教授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最新进展”中说,越来越多的医生从事微创入路进行初次关节置换,包括单切口、双切口、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及上入路等,特别是直接前入路(DAA)近年来报道较多。
DAA入路是完全的神经和肌肉间隙入路,理论上对于正常组织的干扰最少,大量的文献显示相较于传统入路,DAA入路康复更快,功能和疼痛评分更高,但1年以后并没有显示出比传统入路更多的优势,两者的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
此外,还有研究报道DAA入路术中并发症更高,这与新技术的学习曲线有关。导航技术尽管已出现十余年,但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的研究显示,导航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准确性,但目前还缺乏高质量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机器人手术是新兴的研究热点,利用机器臂进行手术可以提高膝关节截骨及髋关节臼杯安装角度的准确性,是未来手术发展的重要趋势。金属-金属摩擦已逐渐被许多医生放弃,金属磨损颗粒带来的软组织病变制约了金属-金属的使用,研究报道组配柄较一体柄会产生更多的金属颗粒进而导致骨组织溶解,这也值得医生进一步关注。
锥度磨损也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锥度磨损不仅发现在金属-金属假体,也发生在金属-聚乙烯假体,如何发现及处理锥度磨损需要进一步研究。3D打印技术在人工关节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未来人工关节发展的方向之一。中国的戴尅戎院士团队最近在CORR发表的文章向我们初步展示了定制以及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翻修的应用。假体周围感染始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方法帮助提高诊断准确率,包括IL-6,TNF-a等各种因子的检测,关节液CRP的检测等等,但如何同时提高感染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仍有待新一步研究。
Hirokazu Lida教授授课
Hirokazu Lida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髋关节翻修的现状时说,髋关节翻修的技术越来越多,髋臼侧的翻修手段包括Jumbo杯、各种Ring和Cage,打压植骨等同时配合使用金属增强块及颗粒骨等。Lida教授报道了223例髋臼翻修手术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假体松动、感染和脱位发生率都很低。对于股骨侧,Lida教授介绍了他们使用股骨髓腔反锉技术结合颗粒植骨进行严重股骨侧骨溶解的翻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翻修的原因仍然是松动占第一位,但也有大量因为感染和脱位的病例需要翻修,因此如何取出固定良好的假体是医生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
对于生物性髋臼而言,Explant system系统是非常好的工具,对于骨水泥型髋臼,各种技术和工具如弧形骨刀可以使用,操作时应该先分离假体-骨水泥界面,取出臼杯假体,然后再分块取出。对于生物型股骨假体,可以利用Steinmann钉技术、ETO截骨等取出,骨水泥假体可以通过ETO技术,另外,利用Cemover取出骨水泥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王岩教授授课
王岩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ASIA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关节外科走过的道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关节外科的现状与未来。王教授介绍说,亚洲人工关节协会(Arthroplasty Society in Asia,ASIA)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经分别在中国北京、韩国首尔以及印度阿格拉成功举办3次学术会议,正如ASIA成立之初的构想一样,它已经发挥出了引领亚太地区人工关节领域协作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