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授经纶 积水蓄众流——膝关节部分置换高级学习班成功召开

2016-09-19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963   我要说

2016年9月12日,膝关节部分置换高级学习班在京开课。本次学习班由北京积水潭医院与捷迈邦美学院联合主办,学习班的讲师阵容强大,集合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的骨干力量。课程主讲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主任周一新教授担任。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围绕膝关节单间室疾病阶梯治疗为中心,从疾病的病程发展、外科术式的选择、手术适应征的选择、假体的设计原理、手术技巧、围手术期的管理、临床争议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学术讲演及讨论。

周一新教授


周一新教授首先对现场学员讲解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的手术要点。周教授认为,在进行单髁置换术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三点,即Kinematics(运动学)、Alignment(力线)以及Fixation(固定)。“运动学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周教授认为,在这三点之中,运动学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膝关节的运动学正常,病患在术后才会有正常的感觉和长期的手术效果。

除此之外,周教授还对外侧单髁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做了专门的分析,“为什么外侧单髁置换术会这么难呢?”,周教授用手绘图的方式,一边与学员沟通,一边透彻地分析了在进行外侧单髁置换术时每一个步骤的难点要点。每分析一个关键问题,都会引发一场大讨论,学员们也积极踊跃地向周教授提出问题,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黄野教授首先向学员们介绍了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在治疗骨关节炎时的技术要点。黄教授结合国内外大量的随访数据与自己的手术经验得出结论,HTO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但在使用这种手术方法时一定要注意三点,第一是对病人适应症的准确把握,第二是精准的力线控制,第三是稳定的内固定,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黄野教授

之后,黄野教授全面分析了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在适应征上的不同。病患部位、胫骨内翻、年龄、屈曲畸形、活动度、韧带功能不全等等因素都能影响对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当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制定出最完美的手术方案。

蒋毅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主任医师蒋毅教授将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手术过程分为力线矫正、屈伸间隙、胫骨平台处理、假体安放等八个步骤,并对每个步骤均做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得出了在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时的三个原则,即在术中一定不要碰内侧副韧带,同时也不要过度矫正力线,还要考虑关节防撞击的因素。

黄德勇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主任医师黄德勇教授通过对几个临床病例的分析,引出了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术后疗效的思考。同样是单髁置换术,为什么疗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黄教授分别从对患者的选择、影像学研究、年龄问题等数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手术疗效的好坏与选择的是活动平台还是固定平台无关,重点是对病患症状的精确判断和精准的手术技术。

郭盛杰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主任医师郭盛杰教授主要从患者选择及手术技术两方面讲解了使用固定平台假体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要点。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及随访数据的分析,郭教授得出结论,在使用固定平台假体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术时,一定要严格注意适应征,并对手术技术有一个更高的要求。

之后,郭教授向现场学员介绍了双间室置换的现状及积水潭医院在这方面的临床经验,他从基础定义入手,由浅入深地分析了双间室置换的治疗优势及应用重点。通过与全膝关节置换等经典手术方法的对比,郭教授认为,现阶段双间室置换术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其前景让人期待。

左:吴坚教授 中:邵宏翊医生 右:杨德金医生

来自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的吴坚教授、邵宏翊医生和杨德金医生还分别分享了科室在髌股关节置换、膝关节单髁置换以及单髁置换术后快优康复的相关经验。

本次学习班最大的亮点在学术交流环节,现场学员与讲师的交流非常积极,而众位专家讲师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个讨论环节经常要几十分钟才能结束,即使如此,很多学员还意犹未尽,在茶歇或吃饭的时候继续与专家进行交流。

嘉宾讨论及会议现场

本次学习班在传递临床信息和知识的同时,更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动态临床诊疗思维,周一新主任领衔的讲师团毫无保留地分享了积水潭医院矫形外科在膝关节部分置换领域的临床路径、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从截骨、单间室置换、双间室置换到全膝置换,针对疾病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模式,充分评估个体因素的前提下提供了全面的临床治疗方案。摒弃了以往以手术技术为重心的培训模式,更加符合参与临床实践工作医师实际的教育培训需求,提升了课程的教育价值。

学习班合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