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伟教授荣获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6-10-21   文章来源:北京积水潭医院    点击量:1708 我要说


2016年10月21日下午3时,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16年度颁奖大会上传来喜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教授田伟院长获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田伟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等各部门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向51位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牌和奖金,表彰他们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田伟院长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

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发来亲笔签署的贺信,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获奖科学家的热烈祝贺和对捐款人代表的亲切问候。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昌智作为主礼嘉宾发表了讲话,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作了评选工作报告。

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颁奖大会主席台

基金每年评奖一次,具体设“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个奖项。在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何梁何利基金遴选奖励的优秀科学家,成为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的杰出代表。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启“医工企联合攻关”模式,致力于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TiRobot系统的研究,其第三代产品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田伟教授在主席台领奖

2016年6月3日上午9时30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了13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和重要工作进展。由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教授田伟院长带领的产学研团队共同研发的自主品牌的第三代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TiRobot系统,是医药领域的唯一代表,受到了高度关注。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分别参观了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田伟教授向习近平等领导人汇报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成果后获得充分肯定。



田伟教授在颁奖现场

这套导航机器人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常规手术微创化、复杂手术安全化、关键操作智能化,是骨科手术史上一项革命性进步,对于推进骨科进入新的智能辅助精准时代,提升骨科综合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现场

世界首例骨科导航机器人手术

2015年8月6日,在中国、乃至世界脊柱外科的发展史上,都是值得关注的一天。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教授田伟院长及其团队,运用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TiRobot系统,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基于术中实时三维影像的机器人辅助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内固定手术,为一名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植入6枚椎弓根螺钉。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理想、固定稳定,术中损伤少,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以正常下地行走。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仅仅相隔6天,田伟教授再次使用骨科导航机器人,为一位复杂上颈椎畸形伴颅底凹陷的患者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寰枢椎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手术,该团队又一次征服了上颈椎畸形这一脊柱外科领域最为复杂的手术,刷新了该领域的新高度。

10月14日,田伟教授又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基于术中实时三维影像的导航机器人辅助齿状突骨折固定术。使一位61岁齿突骨折-II型女性患者获得康复。手术共耗时5小时30分,出血量仅50毫升。

在这三台手术中惊艳亮相的骨科导航机器人TiRobot系统,不同于其它医用机器人,是由田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产品,也是世界上首创的通用型导航机器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精准定位,误差不到1毫米,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已经通过CFDA最后审核,正在等待颁发注册许可证。

田伟教授介绍,“这样一台结合各项高精尖技术于一体的导航机器人系统是一个多适应症的骨科手术平台。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外,该系统还能够用于经皮骶髂螺钉、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和后柱螺钉内固定等手术。特别是成功应用于复杂上颈椎畸形这种世界公认的高难度手术,实践证明了该系统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十年一剑 勇攀高峰

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往往伴随着各种质疑和否定。2002年初,当田院长开始进行导航手术时,大家普遍“不看好”,操作步骤复杂,手术时间增加,不仅国内的医生,国外的专家学者对导航技术也是褒贬不一。一位印度的医生曾向田伟坦言,他也使用导航,但是他使用导航的目的,只是作为广告宣传,为他吸引更多的患者。而这时,田伟教授已经超前地预知到辅助智能技术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爱因斯坦说过,知道得越多你就会越无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田伟发现,智能辅助领域是大有可为的。在深入了解导航操作原理的基础上,田院长设计出了临床实用的操作方法,其相应的内容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计算机导航技术只解决了医生‘看准’的问题,那么如何执行这个精准的动作,把手术动作‘做准’?可不可以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研发机器人的设想应运而生。

自2002年起,田伟教授率领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专业团队,从临床视角出发,联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启“医工企联合攻关”模式,在首创计算机辅助脊柱外科微创手术(CAMISS)的理念的基础上,花费十余年的时间,研制出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TiRobot系统,完善并规范了影像导航的临床应用,创建了以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 经过多少次彻夜不眠的讨论,经过多少次试验数据的计算,又经过了多少次临床实践的考验,从第一代机器人问世一直研发到现在的第三代产品,每一次换代升级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2016年,在日本骨科年会、地区骨科年会上,当田伟教授介绍完中国自主研发的骨科导航机器人系统后,日本骨科医生们不得不叹服,这位曾在日本学习的学生,现在已经将中国的骨科技术带到了精准手术时代并站在了世界前列。

创新源于使命

“医生要不断攀登新的医学高度”,这种执着的追求从年轻时代起,就融入了田伟的血液。田伟出身医学世家,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如愿拿起手术刀,成为积水潭医院的一名骨科大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观看了一位日本脊柱外科医生的微型磨钻手术后,认识到了当时中国骨科与世界顶级水平的差距。1989年,田伟来到日本学习最先进的脊柱外科技术。

日本人的勤奋世人皆知,人称“工作机器”,但日本同事认为,田伟比日本人更勤奋。他每天都要上三、四台手术,所有的治疗方案、个案讨论准备及实验研究都在下班后甚至夜间进行,睡眠时间经常被挤压到只剩三、四个小时。

1995年完成学业后,作为博士的他拒绝了日本同行的高薪挽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北京积水潭医院。

1997年,他在积水潭医院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脊柱外科,他把在国外学到的新观念应用到临床,不断地钻研创新,让这个新生的科室成为中国脊柱外科的“领头羊”,至今已完成手术28019例。

1995年,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颈椎后路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成型术(SLAC术),并首先应用珊瑚人工骨替代传统的髂骨取骨术,一举取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已完成2962例手术。

199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难治性寰枢椎半脱位的手术治疗,解决了脊柱外科中最棘手的疾患之一。迄今已完成上颈椎手术325例。

200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已完成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761余例,同时主持制定了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国家标准。

在国内首先开始探索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已经成功进行了3310例导航手术。

田伟教授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5攻关项目、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研究,完成了复合诱发电位脊髓内等电位图分布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其科研成果的不断转化,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技术性,脊柱微创手术理念和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

2014年,田伟院长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在以医改促发展的改革大潮中,他带领全国骨科同道全力描绘着中国骨科发展的蓝图。

近年来,他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24篇,SCI 50余篇,出版专著11部,主持科研课题33项。2010年度参与完成的“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6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基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建立及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先后在日本骨科年会、西日本骨科年会、东日本骨科年会、新加坡骨科年会上多次发表论文,并代表中国脊柱外科在美国、日本、台湾、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发表演讲,赢得了国内外同仁们的尊敬。

很多人问田伟教授,创新的过程中最难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最困难的不是物质的限制,而是人的观念的转变。”从佩戴放大镜做手术到推广计算机导航技术,乃至研发骨科导航机器人系统,每一次创新,都是对过去观念的颠覆。在导航骨科机器人TiRobot系统成型后的市场培育期,要让医生认识并接受,最终进入规模化周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外科领域已经进入智能时代,手术已经变成精耕细作,将来医生会把繁琐的、基础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设计一个完美的手术方案上。而所有的科技进步最终将惠及患者,这也是医学创新的意义所在。”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中国计算机辅助骨科技术临床应用的先驱者和实践者,田伟教授正引领着中国骨科向智能精准手术的方向不断前行。

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者和获奖者部分家属合影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促进祖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