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长征骨科论坛——大师讲坛篇

2016-10-28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019   我要说

在第一届长征骨科论坛开幕仪式后,11位医学界的顶尖学者开启了大师讲坛环节的学术报告。围绕医学界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前进方向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顾玉东教授授课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玉东教授首先介绍了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关于神经修复的一些国内外的热门疗法。顾院士认为,有关神经修复的文章浩如烟海,观点也各有不同,花花世界需要保持清醒,坚持自己的研究思路。顾院士提出了神经修复的六原则,即保护与促进神经元动力原则、保护神经干血供原则、神经缝合口微创及无张力原则、神经修复后固定原则、神经替代无损原则以及神经修复的康复原则。

第二部分的授课,顾院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臂丛神经损伤治疗进展,顾教授从解剖学进展、诊疗学进展、治疗学进展三方面分析了有关臂丛神经损伤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指征。

夏照帆教授授课

“细菌感染是外科的大敌”,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夏照帆教授以美国细菌耐药性现状为比,分别分析了大肠埃希类、肺炎克雷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MRSA、肠球菌等几种主要感染细菌的耐药性在中国的现状。夏院士认为,中国的细菌耐药性形势和美国相似,都是非常严峻的。接下来,夏院士从细菌的自然属性、共同进化、耐药基因传播、抗生素的过度排放与污染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并以长海医院为例,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对细菌耐药性严峻形势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孙颖浩教授授课

“医生这个行当怎么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孙颖浩教授在授课之前向与会代表提出了这一疑问。孙院士认为,医生的定位可以用仁心和仁术两个词来概括。但是,现在的医生工作压力过大,有心都很难用心。孙院士引用“药王”孙思邈的观点诠释了“大医精诚”的道理,医生如果无“心”,失去“人文精神”的指引,则可能会在“技术至上”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通过对安布鲁瓦斯·帕雷、李斯特以及巴斯德等外科史上名医的分析,孙院士提出了医生求技、求艺、求道的三重境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呼吁与会的医生,要向仁心仁术的临床科学家的道路前进,做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好医生。

王岩教授授课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王岩教授首先从病因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治疗和生物制剂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情况,之后,他由脊柱-骨盆参数入手分析了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对骨盆和关节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关治疗方法的一些疑问。王教授认为,骨盆参数的变化会影响髋臼假体的方向,所以,除了一些极度畸形的案例之外,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时,应该先矫正脊柱,后做髋关节置换。接下来,王教授通过一些经典病例,向与会代表分享了解放军总医院使用Y型VCD三维脊柱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相关经验。

张英泽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以下肢孟氏骨折为例分析了创新思维在骨科中的应用。张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对下肢孟氏骨折漏诊率的分析得出胫骨螺旋骨折应常规行踝关节CT和MRI检查的结论。并通过对大量病例的分析与研究,建立了该类下肢孟氏骨折的临床分型。该研究成功避免了后踝骨折的漏诊,减少了医源性医伤,对内固定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降低了踝关节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了疗效。由五例病例发展到让HSS专家都叹服的成果,张教授及其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临床医生只要注重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就能不断发明创新,提高自己。

姜保国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首先通过对中国交通状况的分析,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严重创伤救治的严峻现状,即急救时间长、现场救治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现场救治与救治医院缺乏信息联动、缺乏群发伤救治医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及全国10余家医学教学及科研单位和30家医院参与了《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化的研究与推广》这个公益性的科研项目,其核心理念是一个123工程,即一个区域、两个链接、三个团队。应用这种核心理念,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时间、急诊施救时间和专科会诊时间都大大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显著降低。

刘忠军教授授课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忠军教授的讲题是《上颈椎肿瘤的诊治进展》,刘教授首先通过几个经典病例分析了上颈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利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上颈椎肿瘤选择前路还是后路?刘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对大量病例的对比研究证实,后路综合优势较强,有利于彻底切除肿瘤。接下来,刘教授详细介绍了3D打印个体定制化假体的应用提高颈椎结构重建的突破性进展,以及通过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加辅助治疗方式医治上颈椎肿瘤的新进展。

翁习生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的讲题为《TKA手术争议之CR重现》。翁教授首先介绍了CR和PS两种假体疗效之争的历史,两种假体基于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而生,究竟孰强孰弱?翁教授以矛盾性运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运动学研究以及临床效果的分析,得出结论,两种假体各有优势,CR假体的本体感觉更好,而术后膝关节ROM上PS则更胜一筹。

唐佩福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学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教授首先介绍了髋臼骨折治疗的三大难题,即医源性移位、螺钉穿入髋臼以及螺钉拔出。唐教授及其团队通过一种特殊的测量方法确定了国人髋骨后表面的解剖形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种髋臼后壁、后柱解剖锁定钢板,应用这种特别的钢板,可以有效解决髋臼骨折的难点。因此,这项设计获得5项专利及1项产品注册证。接下来,唐教授还分享了复杂髋臼骨折解剖锁定导向钢板研发与应用经验。

周跃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副组长、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一种先进的微创导航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定位、精准减压,大大缩短了微创手术的时间,让医生在完成手术的同时也能尽量少地暴露在射线当中,保护了手术医生的健康。之后,周教授又介绍了几种先进的微创手术技术,他强调,微创技术既不是时尚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实,是现代高科技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郭卫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的讲题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重建》。郭教授首先分享了应用3D打印髂骨缺损假体在切除髂骨翼肿瘤后实施重建的相关经验。同时也引出了骶骨肿瘤的切除与重建。郭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应用世界首创的一期前后路全骶骨切除术,在大大降低了术中出血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显著降低了局部复发率。之后,郭教授还介绍了全骶骨切除后3D打印全骶骨重建的相关研究进展。

本届大会大师讲坛环节内容及其丰富,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11位顶尖学者为与会代表带来一场全方位的学术盛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