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源泉——热烈祝贺周跃教授当选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候任主席
2017-02-07 文章来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 点击量:1242 我要说
昨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传来喜讯,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周跃教授赴美国芝加哥参加了第35届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年会(ISMISS),在此次董事会会议上,全体董事会成员以不记名投票方式,正式任命周跃教授为2017至2020年候任主席,2020至2023年协会主席。这是自该国际学术组织成立近30年来,第一次由华人担任主席职位。
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nimal Intervention in Spinal Surgery,ISMISS)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微创脊柱学会,在国际微创脊柱外科领域具有深远影响,椎间孔镜的先驱Dr.Hijikata和Dr.Kambin均为该学会的创始人,许多欧洲发明的新产品或技术会在此平台上交流和学习。
ISMISS2017参会中国专家合影
周跃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周跃教授能当选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候任主席这样重要的国际学术职位,并非一朝一夕的成果。周教授过去有一个习惯,身边随时带着一个速写本。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素描功底,将每一次灵光突现时想到的手术中的器械,仔细地画下来。“这样的积累帮了我大忙,促使我不断创新。”周教授说,现在,这个习惯仍然有,不过载体变成了他的电脑。自2008年起,周跃教授就牵头成立了“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课题组,并获得了重庆市国内合作重大项目的支持。两年后,在多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机器人终于发明成功,并已进入前期临床试验。2010年,这一研究成果还与“科技让世博更精彩”“嫦娥二号升空”等一同荣膺《科技日报》社组织评选的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周跃教授展示骨科手术机器人
“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源泉。”这是周跃教授的座右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他从来没有停滞不前。2015年,由他牵头研发的“Z系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通过欧洲CE认证,获准进入欧洲医疗市场。该全新脊柱微创手术器械解决了传统微创手术中长节段内固定穿棒耗时长、创口较大、精准度难以把握的难题,并且手术切口较以往减小了30%以上。这一技术创新很快引起了国际脊柱微创专家的关注。此外,与国际大型医疗集团首次合作研发的VISTA椎间盘内镜下融合通道手术系统也已在全球发布上市。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周跃教授投身于微创脊柱外科的临床研究事业,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现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微创脊柱外科专家。近十余年间,他已成功开展了世界首例经颈椎前入路内窥镜下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融合手术,并相继在国内率先开展冷消融等离子腰椎间盘髓核成型术、腰椎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经皮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等内窥镜下颈、腰、胸椎等三十余项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
目前,周跃教授已经率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团队开展脊柱微创手术20000余例,手术例数、效果与技术方法均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他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发表SCI论文47篇,论著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7.604,累计影响因子133.722,他引368次。主编专著3部,主编多媒体教材1部,参编专著3部。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周跃教授都为国内微创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外国友人为周教授画了一幅超人的画像
目前,周跃教授担任ISMISS学会副主席及候任主席、世界华裔骨科学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交流学会副会长、SICOT中国部微创脊柱外科分会会长、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会长/脊柱微创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会长/脊柱内镜专委会主任委员/质量管理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第三届组长、全军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脊柱微创学组主任委员等30余个学术任职;同时担任《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副主编、《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副主编、《骨科》杂志副主编、《TSJ中文版编委会及骨质疏松专刊》副主编、《J Orthopaedic and Research》编委、《J Biomaterial》编委、《Spine》中文版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创伤外科杂志(中文版)编委等27个期刊任职。
可以说,对于国内与国外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发展,周跃教授都肩负着非常沉重的使命。面对这样的重担,周跃教授并没有退缩,他说,他和团队的目标是救助更多的人,他们的身上还肩负着把中国微创脊椎外科技术进一步推向世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