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运医吕红斌教授领衔的骨腱界面损伤研究团队在2017 ORS年会上喜获大奖

2017-03-22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 徐大启、陈灿、张雪莹 点击量:1791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3月21日,从圣地亚哥召开的美国骨科研究学会(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ORS)2017年会上传来喜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骨腱界面损伤研究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JOR》上的一篇论文,荣膺“2016 Excellence in Basic Science Award”大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吕红斌教授代表团队应邀出席本次会议,交流学术并接受颁奖。这是自吕红斌教授于2010 ORS年会上获得“New Investigator Recognition Award”后,再次在ORS年会上获奖。

吕红斌教授参加2017 ORS年会并领奖

左:2017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年度大会主席Dr. Farshid Guilak;

中:吕红斌教授

右: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杂志主编Dr. Linda J. Sandell


2016 Excellence in Basic Science Award获奖证书

据悉,ORS是目前全球影响力最大的骨科相关的基础学会,其宗旨在于促进、支持、发展和鼓励外科手术和运动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其年会堪称全球年度骨科研究盛会,于每年三月在美国举行,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与全球顶级骨科研究专家对话的强有力平台,并融合多方骨科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学术之精华,推进实现骨科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到临床转化及应用。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是ORS的官方期刊。本次奖项由ORS从2016年度发表的论文中严格甄选3篇最佳论文授奖,旨在奖励骨科研究领域年度最佳基础、临床及转化研究论文。由吕红斌教授领衔的骨腱界面损伤研究团队致力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在利用各类生物物理刺激方法促进骨腱界面损伤修复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此次获奖的“The effect of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on bone-tendon junction healing: Initiating after inflammation stage”一文,重点阐述了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可通过调控骨腱界面损伤修复过程中炎症介质(TNF-á、IL-1â、IL-6、TGF-â1、IL-10)的时空表达,优化其再生微环境,从而有效促进骨腱界面损伤修复,首次将炎症微环境理论用于解释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利于骨腱界面损伤修复的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次获奖,彰显了国际同行对我国运动医学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

延伸阅读:

骨腱界面损伤:典型的骨腱界面由组织特性渐变的骨、钙化的纤维软骨、未钙化的纤维软骨及肌腱四层结构构成,可有效分散应力,利于力学负荷的传导。骨腱界面损伤是一类发生于骨与肌腱连接部位的运动系统创伤性疾病。运动医学及骨科临床上常见疾患,如肩袖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跟腱损伤等手术及康复均涉及到骨腱界面损伤及其修复。然而,骨腱界面结构独特而重要,再生能力弱,其修复十分困难。很多顶尖运动员就因为此类伤病而憾别赛场。因此,骨腱界面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