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创新思维,展转化实效——第一届中国骨科创新与转化学术会议意在催生创新灵感

2017-04-15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472   我要说

2017年4月15日,第一届中国骨科创新与转化学术会议在绿城南宁召开。这次学术盛会随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Orthopaedic Innovatio and Translation,简称COIT)的成立应运而生,来自国内外骨科各领域的2000余名同道参会。

COIT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院长、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第四军医大学国际骨科教育学院院长裴国献教授任大会主席,COIT副主任委员、 广西医科大学校长赵劲民教授任大会执行主席并主持开幕式。


裴国献教授作开幕致辞

“创新是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创新能力的医生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开幕式上,裴国献教授作了《创新与转化——骨科发展新常态》的开幕致辞。

他在阐述“创新”的含义时指出,创新是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它是事业竞争取胜的最佳手段,没有创新的学科是没有希望的学科。但是,SCI和专利并不等于创新,它们只有经过转化,才能称之为创新。

“单纯手术数量的积累只是一名手术匠,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医生才能从手术匠成长为名医和名家。”他提醒同道,骨科并非只是做手术,虽然新型仪器、设备和器械有力促进了骨科学的发展,但是切勿做现有仪器和设备的奴隶,应当进行原始自主创新,并将其转化为成果应用于临床,以促进我国骨科学的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扭曲的科技评价体系,催生了SCI的“GDP冲动”,使中国发表SCI论文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这些论文总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4位,篇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15位,有35%以上为零引用。

同时,中国申请专利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专利质量不高,导致专利转化率却不足10%,发明专利有效期超过10年的只占5.5%,远低于国外26.1%的占比。

裴教授介绍说,作为国内12个骨科一级学会之一,创建COIT是对我国骨科相关学会的有效补充和有机衔接。本学会的办会宗旨、交流形式与内容,有别于同类学会的办会模式与内容,将重点围绕“创新、转化”这一学会宗旨与主题,突出创新、重在转化。

创新需要国际视野,因为站的高度和角度不同,景色和结果则迥异。在临床技术创新方面,他建议同道选择突破口、打造特色,以特色取胜。


赵劲民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赵劲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家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很多医院也在此新形势下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医院”的口号,他建议这些医院在此过程中切勿忽视创新的转化问题。

他呼吁我国骨科同仁勿将新知识、新发明、新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而要转变为生产力,来促进骨科最新科研成果有效、迅速地临床转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效益。


张英泽教授致辞

“尽管美国的科技和医学水平很高,但是我们不能永远作美国人的学生,偶尔也要做一次先生。”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COIT名誉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校长张英泽教授在开幕致辞时感慨道。

我们能否做美国人的先生?张英泽教授简单明了地给出了答案:“我们必须要有过硬的自主知识产权,否则永远做不了先生。”他强调说,中国人不能永远跟在人家的身后,把别人的昨天作为自己的明天。


钟世镇院士致辞

作为COIT的11位受聘顾问之一、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研究所所长钟世镇院士代表COIT受聘顾问发表了他的参会感想,他对年富力强的后辈和求知若渴的新生代寄予厚望。

“这次会议把我国骨科界担负着攻坚克难重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专家汇集一堂,这远远超出我的想象。”钟世镇院士非常赞赏张英泽教授倡议国人应勇当“先生”的提议,也非常赞许裴国献教授“重任在肩”的担当。他期许能在明年看到我国骨科界更多创新成果的问世。


王发强会长致辞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王发强少将在会上介绍了研究型医院的由来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诞生的背景。他指出,该学会具有四大特点:学会功能定位为创新,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并传播;其基本方法是临床与创新并存;人才培养立足于临床专家+医学家;着重成果的转化与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高枫副主席致辞

夏宁副主任致辞

在开幕式上,广西相关部门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并致辞。他们认为,当前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进入深水区,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联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是时代所需。此次国内外骨科专家齐聚广西,为广西的医学教育和研究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它将提高当地骨科同道的视野,催生临床创新的灵感。


钟世镇院士作报告

开幕式后,钟世镇院士在《骨科创新与转化部分信息》的报告中介绍了数字化技术、3D技术等新技术在国内外骨科领域的探索和应用情况。他提醒大家重视自主的创新转化,否则可能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一个时代。


姜永茂社长作报告

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医学会杂志》姜永茂社长在介绍中国科技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时指出,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对期刊过度依赖的弊端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正在努力解决。


张英泽教授作报告

“谁能告诉我,科学有哪‘三性’?”张英泽教授在进行《创新与创新思维》的主题演讲前向与会者提问。一如既往,他的演讲总是能调动起与会者的参与感。

拥有39项专利、已获得9项注册证的张教授,首先明确了科学的“三性”,即创新性、实用性和复现性。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发明和应用,阐述了创新思维在骨科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专利不代表创新,转化为成果才是创新。


雷筱云司长作报告

李冰处长作报告

随后,相关机构工作人员雷筱云分析了知识产权运营推动创新发展的机制,李冰从全局角度介绍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概况和评审流程。


James Ficke教授演讲

Greg Osgood教授演讲

曹旭教授演讲

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James Ficke教授、Greg Osgood教授和曹旭教授,分别作了《高能下肢严重创伤:保肢VS截肢》《膝关节周围骨科——用髓内钉还是钢板固定?》《骨科疾病研究的创新思维》的特邀报告。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大会内容丰富,国内众多知名专家也分别莅临关节外科、青年医生精英论坛、足踝外科、骨肿瘤外科、民营骨科医院发展论坛、骨科导航和术中影像、骨科医生发明专利展示、脊柱外科、骨科基础研究、数字骨科、骨科康复、显微骨科+创面修复、创伤骨科、骨坏死+骨修复与再生、骨质疏松、小儿骨科、骨科护理、骨与关节感染、肩肘外科、运动损伤、骨外固定21个分会场作了主题报告,并与参会者就一些临床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大会为医企“联姻”而举办的骨科创新成果与发明专利展示会由于解决了医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仅人员爆满,还现场签订了多个专利(成果)转化合同。同时,大会还评比产生了“青年医师最佳报告奖”。


会议现场

作为一次难得的国际骨科创新与临床技术展示的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使与会者对“创新与转化”这一“热词”的理解得到升华。与会嘉宾和代表普遍认同此学会成立的必要性和新颖的会议形式及创新内容,认为这不但充分契合了学会名称,也突出了解决临床难题与热点问题的需要,更符合临床医生与企业的需要。

与此同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25个学组和青年委员会也于此间成立。

本次大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华创伤骨科杂志》、骨科在线与第四军医大学国际骨科教育学院联合协办。


会议现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