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骨科学会学术沙龙——老年关节病例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7-04-27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538 我要说
3月30日,由中国老年骨科学会与骨科在线共同主办的中国老年骨科学会学术沙龙——老年关节病例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顺利召开。
曹永平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晚6时,会议正式开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曹永平教授主次会议开幕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文立成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郭艾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华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林剑浩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振鹏教授等专家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病例为切入点,5位中青年医师分别汇报了一例各具特点的经典病例,并与在场的专家及参会代表积极交流讨论。
杨昕医师汇报
孟志超医师汇报
研讨会共分为两节,第一节讨论中,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杨昕医师与孟志超医师分别汇报了一例有关青少年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例。青少年身体处于发育时期,之后还要经过很多人生的重要阶段,术者在选择手术方法时需要更多地考量手术对患者之后生活的影响。
两例病例中,杨昕医师的病例患者仅12岁,但入院时就已受结核感染导致的右髋疼痛及活动受限影响8年,初步手术后关节僵化,为保证病人生活质量,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孟志超医师的病例患者因关节感染入院时16岁,因关节严重感染,行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虽佳但有双下肢不等长约6cm。今年由于已到适婚年龄,患者再次入院,希望解决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故在今年又实施了肢体延长手术,效果良好。
曹永平教授点评
田华教授点评
病例讨论阶段,曹永平教授首先介绍了这两例病例的患者背景及诊疗思路,两位年轻患者的家境条件都不是很好,有一位还是孤儿,能否成功恢复她们的关节功能对她们之后的人生意义重大。郭艾教授表示,两例患者的入院时间均较早,依当年的器械条件,能做成这样的效果实属不易,后期又能根据病人的需求进一步延续治疗,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田华教授表示,如此年轻就实行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例实在罕见,很值得讨论,并对病患感染部位的诊断与处理提出了一些意见。几位专家在对青少年病患的治疗选择上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应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更多考虑病患未来的生活质量。
张克石医师汇报
李锋教授汇报
李子剑教授汇报
第二节讨论的病例主要以中老年病人为主,共有三位医师进行病例汇报。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克石医师分享了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及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失败两个病例,其中尤以单髁置换术失败病例最具特点,病人的术前检查结果完全符合单髁置换术的适应症,但术中发现即使使用最厚的垫片也会产生松弛,于是临时改变手术方法,采用自体骨移植,术后效果良好。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李锋教授与李子剑教授则分别分享了两例老年关节病例。李锋教授汇报的是一例64岁女性严重膝外翻的病例,李教授利用滑移截骨技术进行治疗,效果极佳。而李子剑教授则带来一例多次髋关节手术的老年关节病例,病人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多次松动,后又多次翻修,最后在李教授接手病人时已经经历了6次髋关节手术。李教授选用了一款假体柄较长的人工髋关节假体实行远端固定,有效解决了假体松动的问题。
文立成教授点评
林剑浩教授点评
郭艾教授点评
病例讨论阶段,文立成教授仔细分析了张克石医师带来的病例中单髁置换手术失败的原因,并对术中单髁置换失败后转换手术方式的情况进行了探讨。林剑浩教授则对李锋教授采用滑移截骨治疗严重膝外翻的病例表示赞许。严重膝外翻一直是关节手术中的难题,运用滑移截骨治疗的方法在国内比较少见,为严重膝外翻的诊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同时,几位专家也针对骨质疏松对老年病人关节手术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李子剑教授的病例中进行六次翻修手术的病人就是受到了骨质疏松的影响,如果能够提前预防,早期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使骨质足够坚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关节手术的术后疗效。但现在很多老年人还不重视对骨质疏松的提前预防,需要广大骨科医生对患者的积极建议,提高患者对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接受率。
文立成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为了不影响参会者的日常诊疗工作,本次研讨会设在晚6点至8点期间进行,很多参会的专家与代表在进入会场时都还没有吃晚餐。在了解这种情况后,会务组特别订了一些盒饭分发给还没有用餐的参会者,而讨论会的热烈程度丝毫没有受到用餐的影响,无论是点评专家还是汇报病例的中青年医师,都积极投入到对病例的讨论中,为关节患者的诊疗思路与关节外科的学术发展推波助澜。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