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我国最高医学殿堂聚焦脊柱微创与脊髓监测

2017-05-20 文章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蔡思逸 王树杰 骨科在线 鲁海燕 点击量:1783   我要说

5月19日,第十三届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技术发展论坛——脊柱专题的两个分会场:脊柱微创/脊柱肿瘤专题、脊髓监测与脊柱手术安全专题研讨会率先开讲,20余位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国内脊柱微创、神经科以及电生理监测专业的学术领头人,齐聚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交流诊疗经验、探讨学术热点,共商常见临床难题的解决之道。

脊髓监测与脊柱手术安全专题

翁习生教授致辞

沈建雄教授致辞

田野教授主持开幕式

脊髓监测与脊柱手术安全专题研讨会上,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和沈建雄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北京协和医院田野教授主持该专题开幕式。

“正是术中神经电生理的应用,让以往一些不敢做、不能做的脊柱手术,在临床安全开展起来。”翁习生教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脊髓监测对脊柱手术安全的“保驾护航”作用,并对该院崔丽英教授及香港大学医学院胡勇教授为推广电生理监测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此次会议汇聚了多位全国术中神经监测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研讨了当前国际上脊髓监测领域的关键问题,全面总结了近年来脊柱手术领域的脊髓监测经验,以保障复杂脊柱手术中的神经功能安全。


崔丽英教授作报告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崔丽英教授首先作了题为《肌电图的临床诊断价值》精彩演讲。崔教授向参会嘉宾详细介绍了肌电图、诱发电位和脑电图等相关临床电生理技术的原理以及应用。

她介绍说,常规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F波的测定和H反射等技术,都是骨科常用的辅助临床诊断和病变定位的神经电生理方法。此外,崔教授还介绍了神经电生理诊断在骨科中的具体应用,为脊柱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提供了理论保障。


胡勇教授作报告

香港大学神经工程与临床电生理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协和学者讲座教授”胡勇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术中神经电生理变化后的应对规范》。胡教授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方面的权威专家,并在此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报告中向大家展示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监测信号变化后的应对规范方法。此外,胡勇教授还和与会专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验,希望大家在科研之路上思路开阔,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同时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李建新教授作报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电生理室主任李建新教授在《电生理监测手术中的应用》的报告中,全面介绍了神经监测在神经外科及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指出胸外科、血管外科、心脏外科、耳鼻喉科、肛肠科、泌尿科、妇产科等很多外科手术对神经监测需求迫切。李教授的发言使拓展了与会者的眼界,为今后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庄乾宇副教授(左)、蔡思逸(中)、王树杰医生作报告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在此次大会做出精彩学术报告的还有庄乾宇副教授,蔡思逸和王树杰医生。他们把协和脊髓监测方面的成功经验做了简要汇报,真正实现了实时、定量、准确地观测术中脊髓功能的变化。极大减少术者的心理压力,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脊柱手术具有明显的科学意义。成功经验在大会报道后,获得在场专家的一致赞赏。

田野教授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表示,期待以后能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广术中神经监测、并为年轻医生创造学习机会。此次大会是协和骨科在术中脊髓监测领域成功举办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通过此次大会,参会专家充分展示了神经监测领域的丰富临床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同时与全国各大医院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为促进协和术中脊髓监测与手术安全做出了奠基性工作,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脊髓监测与脊柱手术安全专题会场

当今,微创技术以势如破竹之势在脊柱外科得到长足发展,越来越多有志于提升微创技术、造福万千患者的骨科医师,不断投身于推动脊柱微创发展的事业中来;同时,如何尽可能降低脊柱外科手术的巨大风险?同道们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脊柱微创/脊柱肿瘤专题

沈建雄教授致辞

余可谊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脊柱微创/脊柱肿瘤专题研讨前,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沈建雄教授代表大会主席邱贵兴院士致开幕辞。他指出,微创外科是外科技术的进步方向之一,在脊柱外科领域,随着新的手术器械、辅助设备和手术入路的创新应用,微创技术飞速发展,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在脊柱外科领域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此后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术等脊柱微创手术。近年来,脊柱内镜亚专业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北京协和医院骨肿瘤专业作为骨科亚专业也已经有相当规模,并在脊柱肿瘤、骨肿瘤的精准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

沈建雄教授希望通过本次脊柱大会微创专题,搭建新的学术平台,让国内脊柱微创和脊柱肿瘤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临床专家与参会者充分交流,促使脊柱微创技术获得更大的进展,同时推动北京协和医院的微创事业更加兴旺。北京协和医院余可谊教授主持该专题开幕式。

该专题会议分为四个章节。前三章节围绕各种脊柱微创技术进行讨论,第四章节重点介绍了脊柱转移瘤的微创治疗和精准医疗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


杨惠林教授作报告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微创学组组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杨惠林教授重点介绍了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微创治疗技术。面对骨质疏这一世界性问题,脊柱外科医生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治疗相关疾病,已有30余年历程,经验证实,这些成熟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


张西峰教授作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张西峰教授介绍了应用简式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技巧。脊柱内镜技术是近年来脊柱外科重点发展的方向,目前除了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也可治疗椎管狭窄症,而当前的脊柱内镜技术已经可以通过一侧椎间孔对椎管内进行360°减压。


范顺武教授作报告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范顺武教授在他的专题演讲中,作了侧前方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报告。侧前方融合技术是介于前路融合和直接侧方入路之间的一种新的手术入路,与后路手术相比,可以明显减少出血量。采用此技术结合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吴增晖教授作报告

广州军区总医院吴增晖教授介绍了自2008年开始开展XLIF手术的经验体会。他指出,XLIF、OLIF等前方融合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有逐渐兴起的趋势。通过临床医生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度过学习曲线,应用优秀的通道设备,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还可发挥出前路手术前柱椎间融合面积较大、矫形节段相对较短的优势。

马迅教授作报告

山西大医院马迅教授介绍了脊柱微创截骨治疗脊柱畸形技术。他介绍说,如果对截骨技术掌握熟练,可以尝试在通道辅助下应用全椎体截骨技术进行手术切除。


张嘉教授作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张嘉教授认为,针对脊柱融合手术后出现邻近节段椎体骨折的常见脊柱融合手术后并发症,可以运用后凸成形或椎体成形等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同样能取得和开放翻修手术同样的临床效果,并可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带来的伤害。


常峰教授作报告

山西省人民医院常峰教授在国内率先将椎间孔镜手术应用于严重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认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内镜手术需要术者非常熟悉病理解剖和内镜手术操作技巧,他从手术技术细节入手,结合手术视频,介绍了如何应用脊柱内镜从椎间孔入路逐步从外到内进行椎管减压、达到良好临床效果的策略。


余可谊教授作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余可谊教授结合临床病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应用脊柱内镜,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渡到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经验和所遇到的陷阱。他的经验显示,如果熟练地掌握了脊柱内镜技术,选择合适的病例,从椎间孔入路进行侧隐窝、椎间孔的减压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蒋毅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医院蒋毅教授则通过一篇韩国的文献,结合自己大量的临床病例,对年龄因素(>57岁)是否影响椎间孔镜手术疗效作了很好的解读。他的结论是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年龄的影响,年龄越大,腰椎退变越复杂,再手术率可能会增加,但文章总结的经验是基于2003年以前的病例,近10多年来,随着椎间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对镜下病理的理解加深,上述结论需要重新审视。


高增鑫教授作报告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高增鑫教授通过自身的临床病例总结认为,运用现代脊柱微创技术,可以为高龄患者(>80岁)的腰椎管狭窄症进行有效治疗,使得大量高龄、有全麻手术相对禁忌的患者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蔡思逸医生作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的蔡思逸医师对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进行了文献汇报。对于无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单纯减压可以获得与减压+融合固定相类似的临床效果,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或椎板间入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对照性研究来证实。


刘勇教授作报告

在肿瘤专题中,北京协和医院刘勇教授系统地介绍了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策略。他强调,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提高,骨转移肿瘤的患者会逐渐增多,临床医生和患者应该具有“带瘤生存”的理念,现代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可以通过有限创伤达到治疗肿瘤转移灶的目的。


周熹医生作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周熹医师在报告中,对该院骨科如何针对骨与软组织肿瘤进行化疗敏感药物筛选,并进行精准治疗做了介绍。


会中讨论

马迅教授对此专题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授课专家和讲者带来脊柱微创及脊柱肿瘤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最新理论知识,既有难度又有深度,给所有与会者有益的启迪。


脊柱微创/脊柱肿瘤专题会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