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专家如何看待中国的Ilizarov?

2017-06-01 文章来源:( 臧建成 潘 奇 刘玉芳 张 力 王 全 焦绍锋 秦泗河)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矫形外科   我要说

首届中国-俄罗斯-孟加拉国Ilizarov技术肢体重建国际论坛侧记

2017年5月28日,首届中国-俄罗斯-孟加拉国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国际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这是自Ilizarov技术从俄罗斯传入中国以来,国内首次举办中俄之间的交流论坛,应国家康复医院秦泗河教授邀请,来自俄罗斯库尔干国家Ilizarov中心主任Gubin教授和孟加拉国Ilizarov研究学会的主席Bari教授,和多名国内对Ilizarov技术卓有兴趣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学术,互通有无,共叙友谊。此次论坛在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学术层面,对全国范围内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领域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外专家在论坛之前到来,我中心礼仪相待,殊不知中间发生的点滴故事令人深思。

话说去年6月,中国Ilizarov技术研究学会主席国家康复医院秦泗河教授组织中国代表团赴俄罗斯库尔干国家Ilizarov中心出席“Ilizarov reading”国际学术研讨会,共12篇中国代表文章被选中发言,引起小轰动,因为之前几乎没有中国医生参会,到突然报告出大宗的病例和优良的效果以及很多创新的想法,国际上很多医生和学者们,羡慕之余带有些许猜疑,古老的中国再次被披上一层神秘面纱。记得秦泗河教授在那次会议闭幕式总结陈词的时候,表现出中国学者特有的信心与涵养,拟承办以中俄交流为主的Ilizarov技术国际论坛,并邀请各国学者访问中国。而今,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2016年6月,秦泗河教授组织中国代表团赴库尔干出席“Ilizarov reading”学术研讨会            

PROF.QIN,GREAT MAN

在组织此次论坛过程中,俄罗斯专家一直强调的是能否到医院的病房参观,所以他们会前一天到来,专程前往位于北京亦庄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秦泗河教授带领“查房”,在矫形外科病房,他们看到了患者们腿上,胳膊上的环形外固定架正发挥着神奇的作用,看到经典Ilizarov技术在这里得到发扬与传承,感到欣慰,看到外固定架体积变小,构型变简单,不禁围着病人问这问那,看到数个儿麻后遗症、脑瘫后遗症、脊柱裂后遗症、先天畸形的患者脸上洋溢的笑容,在康复大厅锻炼走路时的愉悦,不住的点头。看到我们的“快乐骨科”以及“矫形外科28字方针”,Gubin教授和Bari教授不由得产生共鸣,同时用一个词来反馈,“Philosophy of Orthopedics”,秦泗河矫形外科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优秀文化,将医疗过程、医患之间、前后之间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指导临床实践,基础科研和学科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品牌。

Gubin教授和Bari教授等参观国家康复医院矫形外科病房

俄、孟外宾在国家康复医院矫形外科合影留念

手术室参观也是外宾来访的重要环节,在手术室里是手术台上的场景,他们很容易看出是吹嘘还是高手。果然,他们很快识别出这个是经典,这个是创新,那个是改良。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例整个肢体的矫形外科手术,高超的手术技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四位专家啧啧称奇。外固定的预装大大节省了手术台上的时间,组合式外固定架结构上的改良大大简化了固定的构型,矫形外科手术的联合应用,是Ilizarov技术融合了上万例儿麻畸形矫正经验的结果,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的有机结合,在减少外固定的佩戴时间上做出的努力。

俄孟专家观摩秦泗河手术

临近离开医院时,大家路过矫形外科门诊,秦泗河教授顺手从档案架上拿下一个盒子,一张张老照片呈现在Gubin,Bari等人面前,马蹄内翻足术前术后,膝关节屈膝畸形术前术后,儿麻短肢术前术后,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病历资料,图片完整,清晰可辨,面对这些会说话的老照片,他们竖起大拇指,“PROF.QIN, GREAT MAN”(牛B人物),这些照片资料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是国家康复医院的财富,更是中国矫形外科学界的宝贵财富。

Gubin教授对门诊门口的书架很感兴趣,书架上摆放着秦泗河教授的矫形外科专著。秦泗河教授随即作了介绍,首先是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下肢畸形外科》70万字,1400余幅照片,书中彩色的图片,栩栩如生的记录着种种矫形外科手术,随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脑瘫外科治疗》《外固定足踝重建》《骨折穿针外固定》《肢体延长与重建》《外固定上肢重建》,Gubin主任当即表示一定要在库尔干Ilizarov博物馆建立中国展区,专门展出秦泗河教授的著作,供各国学者参观学习,他们满意的在矫形外科的留言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秦泗河教授带领俄孟专家参观矫形外科门诊

中俄孟论坛开幕式奇遇

5月27日8:45,论坛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康复医院院长长江学者樊瑜波教授致开幕词、中国康复辅具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晓玉总工程师致欢迎辞,领导致辞中英文混搭,充分肯定了以秦泗河教授为首的肢体功能重建委员会所做的工作。俄罗斯库尔干国家Ilizarv中心主任Gubin教授回顾了中俄之间的往事致辞幻灯里竟有数张秦泗河教授的照片,用心的描绘中俄Ilizarov领域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孟加拉国Bari教授非常看好中国Ilizarov技术发展和推广的未来。大会主席、中国康复辅具协会肢体功能重建与外固定委员会主委、中国Ilizarov研究与推广学会主席、国家康复医院名誉院长、矫形外科主任秦泗河教授致辞在致辞中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国医生对Ilizarov技术的感情与热情,从世界的角度展望未来这项适宜技术发展的美好未来,立足中国国情分析我们应承担的责任与担当。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樊瑜波教授致辞

中国康复辅具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晓玉总工程师致辞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俄罗斯库尔干国家Ilizarv中心主任Gubin教授将象征崇尚自然的徽章赠予秦泗河教授团队,孟加拉国Bari教授将他出版的书籍赠予秦泗河教授,秦泗河教授则拿出5月份人民军医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新书《肢体延长与重建》专著回赠,会场气氛一度达到高潮。

接下来意外发生了,谁也没有想到。

伴随着缓慢的音乐,一位患者拄着助行器走上前台,还带着外固定器,有人示意是否走错了房间,又一位患者,又一位,接连10余位患者一字排开,他们的腿上要么佩戴着外固定器,要么佩戴支具,但精神抖擞,“我是…,我是…,我是…,,谨以论坛召开之际向秦泗河教授,向国家康复医院,表达最衷心的谢意,是神奇的Ilizarov技术给他们带来了新生,向全国的医生们致敬……”这动人的一幕,代表们开始赞叹,掌声经久不息。音乐突转成了“喀秋莎”,伴随优美的旋律,患者们开始舞动,秦泗河教授也拿起话筒,拉着Gubin,Bari也随之起身,音乐的节拍拉近了彼此。医生和患者,中国医生和俄罗斯孟加拉国的专家一起,和着节拍,扭动舞步,偏偏起舞,没有陌生,没有隔阂,没有距离,将开幕式再次推向了高潮。曲终之后,一位肢体残疾人一曲悠扬的“反拉二胡”《赛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论坛开幕式生动活泼,意味深长,给国内外代表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开幕式上的鲜花与掌声

专题一,常见畸形的矫正与重建。

中国Ilizarov医生的演讲,深入浅出。在这个版块里,秦泗河教授展示了秦泗河矫形外科38年来共积累33565例肢体畸形矫正病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指导临床实践。儿麻后遗症,脑瘫后遗症,脊柱裂后遗症的肢体畸形,通过简单的矫形外科技术手段,都可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且可规避严重的并发症。国家康复医院焦绍锋医生汇报不同年龄段儿麻后遗症仍可获得治疗,臧建成医生讲到神奇的外固定技术能治愈难愈的溃疡,代表们唏嘘一片,啧啧称赞。昆明总医院徐永清教授对脑瘫引起的下肢畸形采用神经松解缩窄的方法获得良效。

秦泗河教授演讲

张永红教授演讲

臧建成医生发言

专题二、“医工结合”给骨科和肢体功能重建外科带来了什么?

工程学的进步引导了医学的进步。“医工结合”是肢体功能重建委员会的亮点。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樊瑜波教授站在基础研究的角度谈“医工结合”如何促进骨科以及肢体重建学科的发展。步态分析,三维打印,数字医学,仿真模拟、人工智能有机的应用到残疾人肢体畸形矫正领域,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外固定与康复辅具,外固定与矫形器完美结合,更是为肢体畸形矫正后康复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专委会专门组织大家到2017康复辅具博览会展馆参观,这里的动力假肢,仿真矫形器,可以上下台阶的轮椅,骨关节炎治疗的支具,踝关节辅具,可以变形的护理床,可以看护老人的机器人。天天忙于临床的医生,进入到康复辅具的天堂,思路得到了拓展,激发了创造的灵感,康复辅具与临床的有机结合将大大扩大可以治疗的适应症,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这是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专题三、Ilizarov技术与创伤后遗症焦点问题研讨。

Ilizarov技术在创伤后四肢畸形重建方面占有重要的角色。舒衡生教授、张定伟教授、刘劲松教授、潘奇教授、海国栋教授、张永红教授等来自国内外的10余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演讲及焦点问题讨论,创伤后骨不连、骨缺损、骨感染,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确实Ilizarov技术的强项,外固定的钢针和环引发的骨再生在临床常常产生神奇的效果。论坛为参会者提供了与国内外著名专家互动交流、分享经验的机会,通过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学术成果应用于临床,以便造福更多的病人。

国内外学者发言

俄罗斯,孟加拉国、中国的学者共同探讨Ilizarov技术的真谛

俄罗斯库尔干国家Ilizarv中心主任Gubin教授从Ilizarov教授的生平讲起,谈论其内涵,强调恰到好处的引导和遵循自然的力量,这也是其中心确定“扶正自然之树,引导自然力量”的LOGO的主要原因,讲述了Ilizarov技术的起源,发展,特点等,精彩的演讲,唯美的画面,引人入胜。这一点,与秦泗河教授的“骨科自然重建理论”中对肢体畸形矫正的理解,不谋而合,肢体畸形是人体适应自然的结果,同样,矫正畸形也要遵循自然地规律。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选择,其结果都将在自然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印证。对于Ilizarov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Gubin结合其中心近年来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积极智能化,多元化,现代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足踝外科Neretin Andrey Sergeyevich介绍了创伤后遗症及腓骨肌萎缩症足踝畸形的库尔干治疗经验,感染科Anatoly Sudnitsyn则分享了足部骨髓炎的治疗原则和不同类型骨髓炎的治疗差别。

俄罗斯库尔干国家Ilizarv中心主任Gubin教授演讲

孟加拉国Ilizarov学会主席Bari向大家展示了复杂矫形外科病例的治疗经验,术前术后的视频显示出,孟加拉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有着和我们相似的国情,Ilizarov技术在南亚孟加拉湾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手外伤短指修复方面,Bari介绍了丰富的经验,迷你型Ilizarov外固定器在手指延长,掌指部畸形矫正方面具有优势,颠覆了以往手外科的观点,华北理工大学王斌教授也报告了手指延长的优良效果,话题一致,中外对比,激发出与会代表共鸣,大家讨论热烈。

孟加拉国Ilizarov学会主席Bari发言

闭幕式,不是终点,更是起点

在闭幕致辞中,Gubin教授说本次会议改变了他既往对中国医生的看法,中国医生的观点秉承俄罗斯Ilizarov技术的基本理念,又有很多创新,他看到了中国医生的智慧,认为Ilizarov技术在中国得到了进化。Bari教授由衷的佩服秦教授所做的工作,佩服中国Ilizarov医生的热情,对古老的中国充满神往,秦泗河教授发表闭幕致辞,整体回顾了此次论坛的准备,开幕以及亮点,认为本届论坛开启了中俄孟Ilizarov领域交流的大门,为9月份里斯本世界外固定肢体重建大会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外代表依依不舍,纷纷合影留念。

外固定与肢体重建,是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中国在实证科研,临床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分析等方面应不断加强提高,以利于技术的推广。学术交流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彼此了解,国际论坛更是如此。本届论坛为参会者提供与Ilizarov技术发源地俄罗斯库尔干专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国内外专家分享经验,实时互动,充分交流。本届论坛开启了中国、俄罗斯、孟加拉国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领域国际交流的学术之门,升华了代表们对Ilizarov技术、肢体重建技术理念的认知,增进了国际间的学术友谊。

本届论坛得到了中国康复辅具协会、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及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国内外与会人数达180余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中国与沿线各国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领域交流与合作将迎来新的机遇期,与会专家认为,论坛成功举办将有效助推中国Ilizarov技术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向世界展示中国矫形外科学界的风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