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土耳其“国际3D外科培训班”见闻

2017-06-06 文章来源:​郭保逢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 矫形外科  点击量:1658   我要说

2017年5月24日-5月2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了第十届“国际3D外科培训班”。有来自土耳其、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韩国的22位讲师以及来自土耳其、意大利、叙利亚、约旦等中东和欧洲8个国家的30名学员参加培训班。土耳其ASAMI学会主席Metin Küçükkaya教授,2016年曾在澳大利亚国际肢体重建会议上倾听过秦泗河教授的精彩演讲,故特别邀请中国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委员会及ASAMI学会主席秦泗河教授在该次培训班演讲“Ilizarov技术在中国应用进展”专题,但由于这个期间秦泗河教授在北京主持“中国-俄罗斯-孟加拉国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论坛”,因此,安排在外固定与肢体重建有一定临床经验和学术造就的学会秘书郭保逢医师,赴伊斯坦布尔参会并代替秦泗河教授演讲这个题目,这也是该学术培训班首次邀请中国大陆的骨科专家做授课性演讲。

图1.伊斯坦布尔国际3D外科会议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1500万,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气候宜人,拥有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奥斯曼帝国时期托普卡普皇宫等众多名胜古迹。它地跨亚欧两大洲,连通黑海及地中海,博斯布鲁斯海峡穿城而过将该城市分为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伊斯坦布尔借助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纽带,“国际3D外科培训班”是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矫形外科培训班,此次是在伊斯坦布尔第三次成功举办。

图2.培训班所在地位于美丽的博斯布鲁斯海峡沿岸

何为3D外科?

“3D”是BONE DEFECTS(骨缺损)、DEFORMITIES(畸形)和DISCREPANCIES(不等长)的缩写。3D外科1997年由德国慕尼黑大学临床医学中心的Peter.H.Thaller教授提出,Thaller教授主要从事髓内延长及骨搬运技术,他于2003年开始在欧洲讲学应用不同技术进行肢体延长和全植入延长髓内钉的规范使用。2006年,他发起成立了慕尼黑肢体延长中心。3D外科理念突出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强调通过合理的分析来判断患者畸形特点,然后进行精确的手术设计,最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图3.作者与Metin Küçükkaya教授


图4.作者与Peter.H.Thaller教授


会场初体验

培训班会场外简洁明了,大屏幕的指引水牌一目了然,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代表胸牌扇形摆放着桌面上方便自取和签到。三家“钢板、髓内钉、外固定架”具有代表性的厂商器械展台在会议室一侧展出。

参加3D外科培训班的均是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主治以上医生。4天的授课内容包括钢板技术在3D外科的应用、髓内钉技术在3D外科的应用、外固定技术在3D外科的应用及新鲜尸体标本上的实际操作。

每日课程从早8点到下午6点,中午1个小时午餐和休息,安排紧凑合理。学习班没有邀请非授课专家作为嘉宾,主持人做了5分钟的介绍和欢迎致辞后正式课程即开始。

授课形式上午分为两部分:第一节是理论授课,每位讲师的授课时间是20分钟,课后提问时间5分钟,课堂气氛紧张活泼,每位学员包括讲师均全程在场听课并踊跃提问,使每一节课内容能当堂理解。上午第二节内容是矫形术前测量和画图,将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实际画图操作加深印象。下午授课也分为两部分:第一节是讲解具体手术操作技术、应用历史和应用指证。第二节内容转到实验室进行骨标本的实际手术操作。

图5.会场外签到台

图6.会场外厂商展台


第一日课程 钢板技术进行肢体矫形

土耳其前创伤骨科学会主席H.Kinik首先详细的讲解了“处理肢体畸形的基本原则、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和能够接受的畸形限度”。介绍了如何从下肢全长X线片上评价下肢肢体短缩畸形,从步行角(FPA)的改变间接判断股骨、胫骨、足及下肢动态畸形(痉挛性畸形),俯卧位髋关节旋转活动度检查判断髋部畸形等。

慕尼黑大学临床医学中心的Thaller教授和Wolf教授等介绍了膝关节周围截骨(干骺端截骨)技术的EPF(End-point firs)畸形分析方法。EPF分析测量法是有别于经典的Paley矫形外科原则的CORA(成角旋转中心)分析法。该分析法是在肢体畸形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目标机械轴线(假设矫形完成后的机械轴),术前精确画图测量,严格按照测量角度和部位进行截骨矫形,然后选择合适固定方式固定。该方法建立在所有关节角度和下肢力线精确测算的基础上,容易理解而且能够提前显示术后矫形效果,适合所有固定方式(钢板、髓内钉、外固定器)矫形,术前可以在电脑或半透明纸上提前画图测算。该测量方法是3D外科的核心内容。另外土耳其ASAMI主席Metin Küçükkaya教授详细接受了膝关节周围截骨锁定钢板固定技术。韩国李东红教授报告了外固定辅助下膝关节周围截骨钢板固定技术并于下午的骨标本上进行示教。

郭保逢医生报告了“中国Ilizarov技术应用与进展”。阐述了中国在Ilizarov技术引进、应用时空不同于西方,本土转化与发展过程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秦泗河提出“肢体自然重建理念”,救治了大量濒危截肢的下肢残缺畸形;夏和桃等研制成具有仿生功能的小腿牵伸延长器,参会讲师及学员对于表示赞赏,其中约旦国家的医师听完的报告后,希望来中国进修学习。其中报告的一例“胫骨骨搬移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病例引发了兴趣,这个病例也是此次课程唯一一个横向骨搬运的病例。讲完后专家们纷纷提问。他们更多的是创伤后遗症和先天后天肢体畸形的病例,非常重度复杂的病例较中国少见。

图7.基础理论授课会场  


图8.(1)实践操作会场

图8.(2半透明纸上画图测量


图9.韩国延世大学Severance儿童医院李东红教授讲授膝关节周围截骨技术操作规范


第二日课程 髓内钉技术进行肢体延长与矫形

Thaller和Wolf教授讲解了髓内延长的历史,EPF测量分析法进行术前计划,展示了大量的髓内延长和髓内骨搬运,单焦点和双焦点股骨截骨逆行髓内钉固定等的应用案例以及髓内钉应用技巧。我和Thaller交流对于髓内延长的安全性、延长中骨折、关节挛缩等顾虑,他告诉我新一代的髓内延长系统无论从体内延长、骨搬运,体外电磁控制都非常可靠和便于操作,便于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只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早期负重和关节功能训练,是很少出现相关并发症。下午他在骨标本上进行了手术演示,在施乐辉SURESHOT系统辅助下髓内钉远端锁钉体外定位锁定,整个操作只有四五处最大2cm长的切口,属于非常微创的髓内固定技术。尤其是髓内骨搬运技术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或许我们未来可以借鉴引进并应用髓内钉矫形技术来服务国内患者,提高手术效率和患者术后的舒适度。

图10.全植入髓内钉骨搬运、骨延长技术

图11.德国慕尼黑大学临床医学中心Peter.H.Thaller教授演示外固定辅助截骨矫形后髓内固定技术


图12.Thaller教授演示施乐辉SURESHOT系统辅助下髓内钉远端锁钉体外定位锁定技术


第三日课程 外固定技术进行肢体矫形和缺损重建

Ilizarov技术作为传统而经典的外固定矫形技术,对于复杂足踝畸形的矫正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将外固定技术与数字化完美结合的Taylor Spatial Frame(TSF)外固定技术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技术。澳大利亚国际ASAMI主席Kevin Tetsworth教授详细讲解和演示了TSF的应用指证、操作规范、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图13.Kevin Tetsworth教授讲授TSF技术;作者和土耳其学员共同操作完成TSF下胫骨矫形


最后一日的课程转到伊斯坦布尔Acibadem大学,这是一所非常漂亮、现代化的综合医科大学,拥有国际一流的人体解剖实验室。30名学员分配了5具10个下肢的新鲜冰冻尸体标本,施乐辉公司提供了丰富的钢板、髓内钉及外固定器,能够使学员充分操作实践之前教授的技术。学员在尸体标本上操作了股骨髁上截骨矫形逆行髓内钉植入术、髌上小切口胫骨髓内钉植入术、开放楔性胫骨高位截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腓总神经解剖及松解术等。

图14.伊斯坦布尔Acibadem医科大学


图15.Thaller教授新鲜冰冻尸体标本上示教股骨截骨矫形逆行髓内钉固定技术


培训班结束后Metin Küçükkaya教授在他的家中宴请了我们部分讲师,他和家人亲自操刀为我们准备土耳其鸡尾酒、烤肉、甜点,让我们体会到了土耳其人的热情好客。

图16.左起依次:Kevin Testworth,Metin Küçükkaya,Peter.H.Thaller,郭保逢医生;Thaller教授笑称我们是“Hammer group”


四天的课程丰富紧张,但学员们兴味盎然,收获满满。这个培训班对于矫形外科的内容讲解很全,很细。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医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自古以来,土耳其人与东方人交流广泛。旅行期间参观了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托普卡普皇宫,皇宫气势恢宏,里面的博物馆陈列着大量来自中国明清时期的瓷器,深有感触。伊斯坦布尔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欧洲前的重要一站,此次土耳其之行我也是怀揣着探寻丝绸之路,增进国际交流的目的出发。

培训班期间,我将秦泗河、焦绍锋等主编新出版的《肢体延长与重建》专著,赠给土耳其ASAMI主席Metin Küçükkaya教授,Metin Küçükkaya教授将他赠送给秦泗河的礼物请我转交秦泗河主席,并表达对中国专家的感谢。这次与土耳其骨科学术界以及国际3D外科的学术交流,不虚此行,展示了我们自己也发现了新的技术,增进了中国矫形外科与中东地区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之间的互相了解,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友谊。

随着中国矫形外科事业的蓬勃兴起,中国矫形外科技术也逐渐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和认可,我们和国际矫形外科的交流也必将越来越广泛和活跃,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夯实我们的基础,打造中国特色,为中国矫形骨科学界参与国家新的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最后向给我提供这次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机会的秦泗河老师,向支持我的矫形外科同事和家人表示感谢!


作者信息


郭保逢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 矫形外科 100022

联系方式

Email:guobaofeng2015@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