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港大: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骨科远程教学查房顺利完结
2017-09-01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鲁海燕 赵伟伟 点击量:2454 我要说
2017年8月31日16时,一场跨越2000公里、连接京港深三地、历时2小时的骨科远程教学查房活动,在北京协和医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同时举行,三地专家集中讨论了脊柱畸形领域的4个罕见和复杂病例,近2000名骨科同道与现场医生一同聆听了三地专家对病例的深入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讨论现场
此次远程教学查房活动由北京协和医院与香港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协和医院沈建雄教授、香港大学张文智教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朱锋教授分别在北京、香港和深圳主持会场讨论。
京港深三地在线查房画面
沈建雄教授、仉建国教授、赵宏教授、李书纲教授、于斌教授、余可谊副教授等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团队50余人,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张文智教授、陆瓞骥教授、黄一华教授、关日康教授、两名日本Fellow等8人,以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黄德民教授、杜启峻教授、朱锋教授、吴建斌医生等7人参与了病例讨论。骨科在线全程直播了此次三地联合网络查房活动。
长期支持和关心京港骨科远程会诊的三位教授
当天讨论的4个病例中,前两个为罕见病例,后两个系复杂病例。这些病例既能代表各自医院的脊柱畸形诊疗水平,也充分显示了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作为教学医院发挥各自所长,引领年轻医生树立合理、严谨的临床思维路径和决策模式,为其提供复杂病情的诊疗思路,通过深入的病例讨论深入,有助于他们掌握不常见的知识点。
沈建雄教授提问
第一个病例是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分享的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病例,患者明显伴有胸腰段前凸,严重矢状面失代偿使其行走功能受限。该病例从诊断阶段起,大家就作了精彩的分析,但是最终未能做出明确诊断。由于体制的原因,内地对此类病例的临床治疗较少,香港专家的经验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
仉建国教授阐述观点
第二例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汇报的成骨不全罕见综合征病例。该病例尽管在术中出现钉子移位和一过性神经并发症,但均有惊无险顺利完成手术。北京协和医院对此类病例的诊治拥有丰富经验。面对此类罕见病例,国内同道今后应注重分享和关注,若能进行多学科会诊和多中心联合的合作,相信对此类疾病的诊治大有好处。
于斌教授参与讨论
第三个早发行脊柱侧凸病例是脊柱畸形领域的难点和热点,仉建国教授团队治疗严重早发行脊柱侧凸有很多创新之举。此次汇报的病例系一名3岁女童,她患有早发性脊柱侧凸伴严重僵硬畸形,仉建国教授团队对其顶椎僵硬区域采用截骨加短节段固定、上下代偿弯部分采取生长棒技术混合治疗(也称为Hybrid“杂交”技术),不仅可以即刻改善畸形、控制顶椎区的快速进展,还能通过生长棒来适合患儿的生长,目前该类手术已完成十余例,虽然手术难度很大,但效果良好,患者随访满意。这种创新模式得到香港大学陆瓞骥教授(现任SICOT主席)和张文智教授(现任SRS主席)的高度赞赏。
余可谊副教授发言
第四个病例是一例复杂的胸腰段脊柱侧后凸、脊柱分节不良、腰骶段有半椎体的患者。沈建雄教授采取胸腰段截骨加后路矫形,在局部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同时在随访过程中发现腰骶段半椎体畸形进展不明显,保持了很好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专家们对该病例的手术时机加以讨论。该病例带给给大家的启示是:要重视个性化治疗和长期随访,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远期随访非常重要。
京港专家为便于沟通一度以英语交流,翟吉良博士担当翻译
病例讨论过程中,一张18年前的旧照唤起大家美好的回忆。照片中一张张意气风发的熟悉面孔,让大家想起香港大学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自1999年起就开启的良好合作,并由此培养了一批批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
北京协和医院-香港大学骨科首次远程查房,前排左二着白大褂者为陆瓞骥教授,左三为梁智仁院士,第二排左一为仉建国教授
(摄于1999年)
沈建雄教授因此建议,双方定期开展教学查房,开拓年轻医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增长临床诊疗经验。双方约定,今后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联合教学查房。
沈建雄教授认为,这种联合查房活动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学习之处,今后应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以造福广大患者。张文智教授提出,今后要不断改进联合查房的展现手段,中英文交替,强化提高各自的语言薄弱点。他希望10年后能再次讨论此次会诊的病例,以观察长期疗效。
截至发稿,已有2000余人次在线观看了此次骨科在线直播的教学查房。北京协和医院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教学医院,它们通过这种公开授课形式对全国骨科同道进行的教学和学术的熏陶,有助于均衡各地医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技能,以保骨科基业长青。
点击下图,查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