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冲击波医学大会与第一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学术大会在京召开

2017-12-02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2486   我要说

第五届全国冲击波医学(CSMA)大会、第一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学术大会,于2017年12月1日至3日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分会联合主办,中国武警总医院骨科中心承办。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来自新西兰、西班牙、德国、美国、韩国和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相关领域的200余名知名专家,共同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名与会者带来两大领域的新技术和学术研究成果。

“波”及全国:冲击波开启中国行

邢更彦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大会主席、国际冲击波医学会候任主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分会会长、中国武警总医院骨科中心主任邢更彦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孙振学副院长致辞

“在邢更彦教授的带领下,武警总医院骨外科中心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冲击波医学有独到而深入的研究,同时擅长对运动损伤的治疗,率先在国内利用冲击波治疗骨肌系统疾病,建立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治疗中心,科室完成的关节镜年手术量也达1000余例。”武警总医院孙振学副院长在开幕式上对冲击波和关节镜技术在该院骨科所发挥的作用给予肯定。

吴凯处长致辞

“冲击波医学在解决百姓身体疼痛方面有独到效果,便于患者在基层得到治疗,使其就近、便捷地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基层处吴凯处长认为,把冲击波医学推广到基层意义很大,因为它与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相符。他希望大家开拓思路,在此充分交流经验,将这一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基层医疗机构。

陈世益教授致辞

“冲击波已经成为中国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并将这一治疗工具慢慢变成一个专业的亚学科,使得运动医学从过去的单纯手术治疗、中医药保守治疗,扩展到冲击波治疗,进而扩展了运动医学的一个服务方向——医疗救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陈世益教授指出,医疗救援面对的不仅仅是灾害救援,还包括运动伤害的救援与服务,他呼吁我国尽早建立运动伤害现场救援的医学体系。

李国平教授致辞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分会荣誉会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前主委李国平教授说,预计到2020年,全国健身人口约为4.35亿,但是目前我国仅有1500多名运动医学同道。虽然我国运动医学的核心人才已经成熟,但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他希望将运动医学拓宽到更深更广的层面。

孟祥明副秘书长致辞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孟祥明副秘书长说,冲击波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最早成立的二级学术组织之一,近年来围绕冲击波医学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符合研究型医院“坚持以临床诊疗和管理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强调转化,研究成果服务于临床和患者”的特点。

李宗浩会长致辞

“除了频频发生的突发灾害救治,常态下的医疗急救事件也扶摇直上,因此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于2009年应运而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李宗浩会长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全民运动兴起的形势下,医学急救的概念已发生质的变化,运动伤害分会不仅仅是为运动赛事服务,它所服务的覆盖面更大,在学术和科普方面都大有可为。

Kenneth Craig Vincent教授致辞

国际冲击波医学会主席、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康帕斯健康协会医学总监Kenneth Craig Vincent教授也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冲击波中国行启动

在开幕式上,主席台就座嘉宾还共同启动了“冲击波中国行”仪式。

冲击波医学以其非侵入、损伤小、疗效高的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骨科、泌尿外科、心血管科、皮肤科及疼痛康复科等多学科领域。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自2013年12月成立以来,对冲击波医学在全国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分会于2017年4月22日成立,它对促进全国运动损伤的科学救治以及灾害救援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将冲击波医学与运动医学相融合,同时又分别设立分会场,就两个学科各自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进行充分的探讨与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作专题演讲并进行深入讨论。

“波”路壮阔:冲击波医学大发展

专家授课

在冲击波医学分会场,邢更彦教授等5位国内外著名专家率先报告了冲击波医学研究的相关进展。

邢更彦教授在《冲击波医学(能量医学)发展战略与模式思考》的报告中指出,冲击波医学的发展方向将从“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主”向“中小医疗结构为主”调整,以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为服务对象。今后将建立肌骨体外冲击波疗法认证体系,修订及完善《肌骨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专家共识》,在此基础上制定肌骨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指南。

Kenneth Craig Vincent教授代表国际冲击波医学会,就冲击波医学的现状与趋势作了深入分析。

西班牙巴塞罗那拉曼鲁尔大学健康医学院Antoni Morral教授分享了他对冲击波疗法治疗痉挛的评价和经验。他根据19项临床试验得出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痉挛效果明显。但因目前证据尚有局限性,该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进行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

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副主任符少娥教授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对“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可以有效治疗慢性肌腱疼痛”是事实还是谬论的质疑给出她的答案:ESWT对跟腱中段纤维和肌腱止点的治疗有短时间的疗效,也可以用作其他非手术治疗疾病的替代疗法,但还需要开展随机对照实验并长期随访来证明其对跟腱炎治疗的长期疗效。

德国多尼尔医疗科技全球临床科研经理Pearline Teo博士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度解读了冲击波生物学的概念和临床应用范围。她介绍说,国际医用冲击波治疗学会公布了冲击波治疗的38+8个适应证,其可以应用于肌筋膜痛、肌腱病、骨病理学和骨软骨炎等骨科领域,以及勃起功能障碍、佩尼罗氏病(疼痛)等性医学专业,也可用于慢性盆腔痛、慢性伤口及神经病变等方面。她认为,冲击波生物学在血管、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的治疗/再生效应上还有诸多可能的适应证。

随后,还有100余位业内专家分别在冲击波医学的创新及发展模式、组织再生修复、股骨头坏死、骨病、冲击波疗法融合与发展、颈腰背部疾病、肢肌腱末端病、疼痛与运动障碍、肩部疾病、足踝部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骨不连等专题分享各自的治疗经验,探讨临床治疗体会。

博采众长:助力运动医学大发展

专家授课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运动伤害时有发生,运动保护技巧与急救常识的普及与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医学救援学会运动伤害学术大会特设“运动伤害的救援、防护、治疗”专题,以提高相关领域的防治水平。

李国平教授在《运动医学与体医结合》的报告中强调,体医结合与运动是全民健康的保障,他呼吁加强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建议建立体医结合理论和方法的标准体系。

吉林体育学院李豪杰教授在其演讲中也提到,体医结合不应只是口号,而是产业与职业的现实。他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健康中国”,应加速明确与开发体育、健康、休闲领域相关的新职业,善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发运动急救、滑雪救助等体育医疗救助职业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

陈世益教授所带领的华山运动医学团队率先与国际顶级赛事医疗体系接轨,十余年来出色完成了四大国际协会顶级赛事、北京奥运会以及每年多项系列赛的赛事保障,扩大了该运动医学团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他还分享了其连续15年出任F1中国站首席医疗官(CMO)期间所积累的丰富医疗救援经验, 并呼吁大家积极参与重大赛事保障,助力中国运动医学大发展。

西班牙巴塞罗那拉曼鲁尔大学健康医学院Antoni Morral教授理论结合实践,全方位讲述了冲击波疗法在肌腱病治疗上的应用。他提出,冲击波疗法应当和患者锻炼紧密联系,一整套完整的康复计划应该以增加肌腱负荷耐受性为目标。

美国南加州大学Amanda M.Ferland教授在解读《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协调性障碍:膝关节韧带扭伤指南(2017年修正版)》时提到,前交叉韧带术后理疗康复A级建议是神经肌肉电刺激:在ACL重建术后6-8周开始练习,增加股四头肌力量。术后康复锻炼A级建议是负重和无负重向心和离心力量训练,应在术后4-6周开始进行,每周2-3次,持续6-10个月。

其后,100余位国内外著名运动医学专家继续围绕肩关节不稳、肩关节盂骨性缺损、肩袖损伤、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及其他结构、保膝手术及人工韧带、膝关节创伤、髋关节及踝关节等9个学术专题,分别进行了学术授课及病例讨论,充分展示了运动医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研究成果,力求进一步推动我国运动伤害预防、救援、治疗水平的提高。

12月2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冲击波医学教育与培训专家委员会成立,北京积水潭医院刘亚军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同期,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骨循环与骨坏死专家委员会在也此间成立,中日友好医院孙伟教授担任主任委员。

邢更彦教授为刘亚军教授颁发聘书

邢更彦教授为孙伟教授颁发聘书

据悉,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此前已成立了11个省级专家委员会。2019年,第22届全球冲击波医学大会将在北京召开,邢更彦教授希望借此加强冲击波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