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眩晕论坛】----中外多学科专家北京论道眩晕

2017-12-10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249   我要说

12月8日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年会作为2017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一届年会暨国际康复设备展览会的一部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康复眩晕论坛以颈性眩晕为主题,来自澳大利亚、我国内地及台湾的耳鼻喉科、神经内科、骨科、眼科、心内科、精神科等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及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组长、中日友好医院李中实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场掠影

李中实教授主持并致辞

彭明强教授致辞

李中实教授讲述了眩晕学组的发展历程。从1995年开始,李中实教授团队对颈性眩晕进行了系列性研究。在眩晕患者的转诊、会诊中,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刘博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吴子明教授、北京天坛医院柴滨教授建立了友谊及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11月在北京成立了国内外第一个有关眩晕的多学科联合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

李中实教授说:“眩晕学组由来自全国50多家三甲医院的65位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来自耳鼻喉科、神经内科、骨科、心内科、妇产科、眼科、精神科、康复科、针灸科、按摩科、老年科、放射科等十几个学科。四年来,眩晕学组的委员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习班、讲座、培训班、义诊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体会到了多学科联合诊治眩晕所独具的优势,带动、引领了国内眩晕医学的发展。”

在开幕式上,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教授强调了召开眩晕论坛的三大意义:首先,眩晕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个或轻或重的症状,所以对每个人都有意义;其次,眩晕涉及多专业多学科,需要各个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另外,本次论坛让业界对眩晕有更深的认识。他指出,四年来在学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推动了我国眩晕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已有多个相关眩晕学会相继成立。在此次康复眩晕论坛上,来自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述眩晕,会给与会者更多的收获。

论坛主持人

此次论坛的学术演讲分两部分进行,分别由李中实教授、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武汉同济医院黄晓琳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彭斌教授、蒋子栋教授主持。

李中实、Andy Hsu、简瑞腾、周益峰教授演讲

第一部分由澳大利亚南澳省神经康复中心院长Andy Hsu教授、我国台湾大林慈济医院的简瑞腾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李中实教授、周益峰教授分别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四位教授结合临床病例及研究成果,详细从前庭和颈椎的生理解剖角度讲述了眩晕的发病机制,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入手分享了各自常用并且有效的检查方法和评价量表,进一步细化眩晕。

他们指出,眩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症状。在诊断上应该与脑缺血、脊髓压迫刺激,梅尼尔综合征等相鉴别。颈性眩晕的治疗和研究上依旧存在诸多困难,要想更进一步的研究,建立多中心数据库、多元化研究,寻找客观依据是探寻眩晕必不可少的未来之路。

鞠奕、周立新、吴子明、胜利、蒋子栋教授演讲

第二部分由北京天坛医院鞠奕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周立新教授,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副组长、解放军总医院吴子明教授,以及北京和睦家医院胜利教授和蒋子栋教授主讲。本环节分别就眩晕与脑供血不足、系统性疾病、头痛、康复及精神等相关疾病的联系和区别做了详细的介绍。

专家们通过研究血管疾病引起前循环缺血眩晕、后循环缺血眩晕及孤立性眩晕的病因,是早期诊断、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预防的,需在临床工作中谨慎对待的结论。

眩晕与系统性疾病的研究中,他们分别研究了眩晕与低血压、眩晕与药物、眩晕与神经系统、眩晕与多发性硬化等的关系。

眩晕与康复的研究中,介绍了功能康复的五种方法,即步态训练、平衡训练、习服练习、双重任务训练、训练与日常活动的整合。

眩晕与偏头痛的研究中,得出前庭性偏头痛发病率高、诊出率低,发病机制不明确,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的特点,需要避免泛化,重视预防,寻求个体化治疗。

讨论嘉宾风采

本次会议对眩晕的最新研究进展、诊断及规范化治疗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讲解,同时探讨了疑难、典型病例的发病原因、机理、诊断与治疗情况,分享了各自的临床经验、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参会嘉宾积极参与讨论,与讲者互动,会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本次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了与会者对眩晕疾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同时对眩晕医学的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