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腰椎领军人论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2018-02-12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277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2017年11月14日至18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COA国际学术大会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会议期间,骨科在线特邀姜建元教授、海涌教授做客直播间,就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策略选择问题进行探讨。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主 持 人:

刘新宇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特邀专家:

姜建元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胸腰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海涌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主任委员


内容概要:

刘新宇:腰椎管狭窄患者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海涌:腰椎管狭窄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对于系统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建议手术治疗。腰背肌锻炼、消炎止疼药物、硬膜或神经根封闭等保守治疗均对腰椎管狭窄症有一定的疗效。

姜建元:在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上,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患者过早的接受了手术,有的患者被各种原因耽误了手术时机,因此,合理的选择手术治疗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需求和生理健康状态。

刘新宇:临床上是否有指导手术治疗的客观评价工具或量表能够指导临床医生的手术选择?

海涌:我们应该详细的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是持续稳定的还是逐渐加重。其次,还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姜建元: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是比较宽泛的,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活要求,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需求来制定治疗方案。

刘新宇:两位教授在临床上如何选择融合、非融合或动态固定的手术策略?

姜建元: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医生要运用专业知识,从患者的客观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估,有没有腰痛、下肢痛、神经根压迫,分析是否需要融合;第二,在理论上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手术方案选择并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临床工作中需要充分告知患者不同手术方案各自的优缺点,治疗方案的选择不能忽视患者的主观意愿;第三,手术医生的技术、经验和医疗设备条件。

海涌:手术方案的制定应建立在临床医生和患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了解患者需求的同时,充分告知患者各种治疗方案的优劣,双方共同决定手术方案。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通道或者显微镜技术的辅助下,进行单纯的椎管及神经根管的减压,即可对患者的神经压迫症状进行充分解除,无需融合。对于合并腰椎滑脱、退变性侧弯等复杂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可以选择融合。近年来,侧方和侧前方入路手术通过恢复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间接地减压椎管,也可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带来很好的疗效。为避免融合相关的缺点,如临近节段退变,非融合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的阶梯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证据表明,在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的治疗中,融合与非融合手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减少临近节段退变。

姜建元:应严格掌握棘突间稳定装置的临床适应证,应在水平较高、临床经验较丰富的临床中心首先开展,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而后逐步推广。

刘新宇: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后,置入棘突间稳定装置的必要性如何?

海涌:对于减压后需要进行融合的患者,我们可以选择进行棘突间动态稳定技术,保留患者的腰椎活动度。而对于减压后不需要融合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没必要植入棘突间稳定装置。只有科学地、理性地掌握适应证,才能使棘突间稳定装置成为有效的临床治疗“利器”。

姜建元、海涌:棘突间稳定装置置入术与单纯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RCT研究能够更好的证实棘突间稳定装置的临床疗效。希望国内能逐渐开展更多的多中心研究,提供更高等级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决策。


本文由骨科在线编辑整理,转发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