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畸”天下,涅槃“重”生——2018中国Ilizarov技术外固定与肢体重建论坛召开
2018-03-23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我要说
为推动Ilizarov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推广交流中国外固定与肢体重建技术最新成果与进展。3月23日,2018中国Ilizarov技术外固定与肢体重建论坛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召开。近30位致力于外固定与肢体重建方面研究的专家出席论坛,介绍了他们最新的临床经验;近150位学者参与并聆听了学术汇报,他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会场掠影
本次论坛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Ilizarov技术学组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创伤学组承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骨科专科医院、《中国矫形外科杂志》、骨科在线协办。
唐佩福教授致开幕辞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细数了自Ilizarov技术引入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推动人物和主要成就。他希望与会各位专家、学者未来能够团结一心,交流互通,将Ilizarov技术的精华发挥到极致。
席家宁教授致开幕辞
中国康复医院机构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院长席家宁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Ilizarov技术发展至今,经过好的改良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Ilizarov技术”,这项技术使得很多患者重新站立,获得尊严。他介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是北京市唯一一家市属康复医院,现有床位950张,杨华清教授带领的骨一科拥有120余张床位。他希望与会学者通过此次论坛能够学有所成,将Ilizarov技术更好的传承。
杨华清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杨华清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作为大会的东道主,他希望与会嘉宾尽情享受此次学术盛宴。
唐佩福教授作报告
唐佩福教授在题为《大段骨缺损修复的思考与技术创新》的报告中指出,目前针对大段骨缺损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案中,带血供腓骨移植具有卧床时间长、再骨折、牺牲腓骨等副作用;组织工程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膜诱导技术虽然能很好的促进骨再生,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骨搬移技术通过自体骨延长完成健康骨的结合。最后,他表示,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领域是目前骨科极具创新和活力的领域。
余斌教授作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余斌教授作了《感染性骨不连的诊断与治疗》的专题报告。他通过多个病例介绍了骨搬运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手术要点;他指出感染性骨不连发病率高,术前应充分评估并改善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况,感染及感染范围的判定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临床上针对感染性骨不连推荐使用“感染骨切除+含抗生素骨粉填充+骨搬运”治疗。
马信龙教授作报告
天津医院马信龙教授介绍了 《CAD在畸形矫正中的应用》,他通过畸形的部位、方向、程度的不同,介绍了不同的矫形方法。他认为,结合CAD可使得畸形矫正方案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和个体化。
秦泗河教授作报告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秦泗河教授作了《Ilizarov技术中国特色实践与理论创新》的报告。他介绍了ilizarov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多种疾病后遗症所致畸形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临床实例。同时,他分享了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的“十六字方针”,即“医患同位,时空一体,应力控制,自然重建”。
吴新宝教授作报告
北京积水潭医院吴新宝教授讲解了《固定架在骨盆损伤中的应用》。他指出,骨盆骨折为高能量损伤,75%的患者会早期出现出血,需要紧急救治。在报告中他还表示外固定架松动是骨盆骨折治疗中出现激惹和感染的原因,在最终治疗中固定倾向于采用髂前下棘的固定,便与患者较早坐起,随后,他又讲解了髂前下棘固定的相关的操作要点。
汤欣教授作报告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汤欣教授作了题为《外固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专题报告。他回顾了一系列外固定的世界和中国发展史,并用大量的文献细致的讲解了不同时期外固定构型和治疗实例,同时还介绍了世界和中国为外固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和教授。
曲龙教授作报告
“技术不是万能的,医者勇气不能超出技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曲龙教授在《Ilizarov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报告中向临床医者提出要求。他通过一个枯木重生的例子启发与会者,指出枯木重生的原理和糖尿病足坏疽的治疗思路是类似的,即没有血管就不可能有任何组织的再生修复。他强调,患肢腘动脉搏动触及不到的糖尿病足坏疽的患者不适合做Ilizarov胫骨横向搬移手术,并且临床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时要警惕患者的“老干妈”表现!
夏和桃教授作报告
“骨外固定使梦想变为现实,是一种最高境界医疗技术。”夏和桃教授在《中国对外固定技术发展的贡献》讲到。他介绍运用Ilizarov技术和再生理念结合治疗脑瘫患者的构想已经初步实现,他认为,Ilizarov技术是一项有生命力的技术。在外固定事业未来发展过程中,他希望有更多同仁投身到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慈善救助项目的活动中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精准扶贫。
会场掠影
上午紧张的学术报告后,下午由天津医院万春友、舒衡生、解放军八十八医院孙磊、北京积水潭医院黄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群、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彭阿钦、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柴益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刘利民、北京协和医院张保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彭爱民、北京泗河中医院郑学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王安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杨华清等教授作了同样精彩的学术报告,内容围绕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在上、下肢骨折和畸形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讲授内容精彩纷呈,现场学习热情饱满。
部分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千百年来,肢体再生与重建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经过科学家和临床医疗学者的不断研究并探索人体再生的潜能,骨外固定技术应运而生。Ilizarov技术正是骨外固定技术的杰出代表,它使骨外固定与肢体重建进入了临床应用的成熟阶段,是20世纪矫形外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Ilizarov技术引入中国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希望未来这项技术能够焕发更多生机和活力,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