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女医生,奋斗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2018-05-07 文章来源:鲁海燕 点击量:10846 我要说
5月13日是母亲节,让我们向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妈妈们致敬!
《实习医生格蕾》海报
《Doctor-X外科医•大门未知子》海报
提起女医生,很多人会想到风靡一时的美剧《实习医生格蕾》,日剧《Doctor-X外科医•大门未知子》,以及国产的《女医明妃传》等连续剧。
生活不是演戏,但生活往往比剧本更精彩。现实中外科女医生少,骨科女医生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在国内外皆然。虽然女外科医生人数较少,但是成功的榜样也很耀眼。
细数骨科,已故的武汉同济医院杜靖远教授,以及仍然奋战在手术室和诊室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张洪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马瑞雪教授、河南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李慧英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丁悦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云霞教授和朱文辉教授、北医三院闫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周君琳教授等职场妈妈,都是广受患者赞誉的业界典范。
女医学生、女医生改变着临床生态,也给患者不一样的体验。她们不仅在用美丽心灵温暖患者,更在用超群医术征服疾病。
今天,就让我们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周君琳教授的访谈中,了解一下外科女医生的酸甜苦辣。
周君琳(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创伤组组长。
担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常委、SCOIT中国创伤骨科及肩肘外科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显微修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骨与关节损伤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创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肩肘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编委、《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委、《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编委等职。
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北京市“十百千” 百类人才基金支持,并获得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称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文章20余篇。
做个女外科医生挺光荣的
骨科在线对话周君琳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符合自己的职业愿望
Q:您小时候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学医?
周君琳: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河北邢台,后来全家迁居到父亲工作的深泽县。与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环境一样,我也生长在一个大家庭。在6个兄弟姐妹中,我排行老四,放学后要帮家里干农活、喂鸡鸭、做饭和带弟妹,直到大学假期回家,我仍然要干农活。
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多少有些“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对未来少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倾向于面对现实。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人们普遍对行政、商业等领域了解不多,对艺术等行业也不太懂。当时有一些朴素的想法,觉得有实际应用性、能为人们提供技术服务的工作,才是理想的职业。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还不错,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高考填报志愿时,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能解决人的病痛,“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很伟大,也符合自己的职业愿望。
可能是骨子里有一股男儿豪气,我的第一志愿报了军校,第二志愿填报了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最终,我被河北医科大学录取。
法国插画师malika favre为《纽约客》画的女医生封面图
神奇的手外科技术吸引我进入骨科
Q:为什么选择骨科?
周君琳:在河北医科大学读书时,河北医科大学大学第三医院作为河北省著名的骨科医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成立了创伤骨科、小儿骨科、手外科和骨病科等科室,而且手外科的断肢再植、手指再造等技术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我1988年毕业前的两年,一直在河北医科大学大学第三医院实习。那时的机器工业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手外科的临床需求很大。实习期间,我被该院手外科的这些神奇技术所折服,认为这些精细的工作比较适合女性。
但是,当我毕业要被分配到手外科时,科主任却不太想要女生,直到面试后感觉这姑娘“挺泼辣”,身上带着外科大夫的劲儿,才改变了主意。
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手外伤的病人逐渐减少,而创伤病人越来越多。2003年10月,我作为人才被引进北京朝阳医院后,迈入创伤骨科领域。
周君琳教授与助手在手术中
生理上女外科医生的确逊于男性
Q:在这个领域工作是否遇到性别带来的困难?
周君琳:做一名外科医生,工作中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精力。作为一名女外科医生,体力上的确会逊于男性,但是职场上男女平等,大家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额外给予关照。职场上没有性别之分,女外科医生要与男同事做得一样好,就需要付出更多。
初入职场时工作的繁忙,使我吃饭、睡眠和例假都不规律,无暇喝水导致泌尿系时而感染,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方便面充饥也是常事。
大学毕业初期,在我担任代理住院总医师期间发生的一次意外流产事件,让我领教了女医生在体力和生理上的弱势。1989年底,我已经怀孕却不知情,有一天从一早开始做手术直到下午3点多,中间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手术快结束时突然觉得肚子疼,去厕所才发现流产了。
神经的“大条”和工作的辛苦,造成了这个创伤。母亲闻讯后埋怨说:“怎么干活这么不小心?”“咳,大家工作都这样。”那时候的我上进心比较强,所以并没有沉浸在流产的痛苦中,休息了几天就重返工作岗位。
1991年5月,我的儿子出生。那时的职场妈妈还没有吸奶器这个“神器”,我的产假没休完就提前一个月去上班了。当孩子该吃奶了而我却在做手术时,进修大夫就抱着孩子在手术室外等着我去哺乳。20多年后,当时的进修大夫与我回想起此事,还忍不住热泪盈眶。
女外科医生在工作中不能当自己是女性,但是真正跟生理有关系时,女性还是势必要受到影响。
女性在体力上的确逊于男性
做女外科医生不能想着被人照顾
Q:当年您是怎么从强手如云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
周君琳:选择医生,就意味着选择奉献,无论在哪个专业。没有奉献精神,可能早就转到其他辅助科室或者行政管理科室,可能就不会上手术台、出门诊、做科研和外出授课。
耐心和细心是女性的特征,同时性格中具有坚忍不拔和持之以恒的天生优势。在工作中与男同事相处虽然宽松,但是当女性选择了外科医生,就不要想着别人来照顾你,要与大家平等地工作,否则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工作时,我当时领导和老师张英泽教授、凌彤教授和邵新中教授给予我很多帮助和启发,而且他们营造的良好临床和科研环境,都让我在锻炼中掌握了技能,积累中获得了经验,从而逐渐成长起来,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后来,考虑到北京可以提供更开阔的视角,也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于是来到首都。这里提供了更多与国内、国际交流的机会,眼界宽了,受到的挑战也多了。在新的竞争刺激下,以往的一些思维就显得狭隘,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因而取得了一些成绩。
周君琳教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周君琳教授在学术会议上与同行合影
无暇陪伴孩子是一直的遗憾
Q:作为一名女医生,对母亲这个角色是否有遗憾?
周君琳:我的工作常常没日没夜,后来又想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希望在临床之外进行科学研究,在临床发现的问题要用科研的思维去设法解决,而不是单纯地去做不思考的“手术匠”,于是接连攻读了硕士和博士。
读书累,做医生又读书更累。很愧疚的是,我对父母照顾得不多,反而是父母帮着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由于无暇陪伴,孩子小时候没有上过一个课外辅导班,读的也是普通学校,这的确有点遗憾。如果我们能像其他家长一样带孩子去上各种学习班和兴趣班,孩子或许能读更好的学校,人生也能更为丰富。
不过,我从医30年的奋斗历程和对事业的执着,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他从小特别独立,初中时就能自己做饭,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可以自己管理自己。
在医院耳濡目染长大的儿子,对医生这个职业有自己的想法:“做医生既需要技术,又要做出很多牺牲,而且是人命关天的事,这活儿不好干!”上大学时,孩子选择了微电子专业。
大学毕业后,儿子去美国攻读电控专业的硕士,目前正在申请读博士。他对专业的钻研习惯,跟我比较相似。可能是言传身教的影响,孩子养成了朴实单纯的人格,他的道德情操、待人接物比较守规矩,可以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让我比较欣慰。
周君琳教授与儿子在一起
练就坚强体魄与男医生做一样的工作
Q:站在女性的角度,请您能给女医学生以及女医生什么建议?
周君琳:如果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我建议她们不当女外科医生。如果要当女医生,特别是女外科医生,首先要有强壮的体魄,工作中无性别之分,要承担跟男性同等的工作,保持心胸开阔,多帮助别人和病人,要勤奋地学习技巧,但不能指望投机取巧。
做个女外科医生还是挺光荣的。女性虽然有一些生理上的先天不足,但同样可以做很优秀的外科医生。
从2002年起,我先后培养了40多名研究生,其中4位女弟子当初就是冲着我是女导师而来,她们也想做英姿飒爽的女外科医生。近期,我的一个去了ICU的7年制女硕士,又考取了我的博士研究生,她对骨科比我执着,希望她能实现她的愿望。
由于常年做手术、带教、写论文,我的颈椎和腰椎都不太好,常常需要戴着腰围工作。男性在50多岁正处于事业的巅峰,而女性已经感觉力不从心。所以,要做女医生一定要炼就一副好身体。
应复诊病人要求与其合影
周君琳教授与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