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丨我们让你坚强地活下来,再伴你重新站起来
2018-05-10 文章来源:鲁海燕 点击量:3035 我要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发生地震。这场8.0级的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切肤之痛记忆犹新。
5·12地震现场
5·12地震现场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送医送药,四川省内各级医院不间断收治地震伤员,各大医院陆续接收转诊来的震区伤员,港澳台医务工作者也怀着与子同袍之心守望相助。
5·12地震纪念碑
5·12地震纪念碑
5·12地震纪念碑
当年投入震后医疗救援行动的医疗机构很多,全国共有10多万医务工作者投入救援。今天,我们仅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和香港“站起来”基金会为窗口,回顾我国骨科同道为帮助地震幸存者重新笑对人生所做的工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救治2733名伤员,逾四成危重
华西医院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地震发生后,为保障地震伤员的优先救治和非地震患者的日常诊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了双轨制应急救治模式和重大灾害应急预案,科学开展急诊分诊,对脊柱骨折、四肢骨折、骨折合并伤、特殊感染、挤压伤处理、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类型的伤员积极展开医疗救治,并进行早中后期康复和心理卫生干预。
华西同仁与参与救援的兄弟医院医疗队合影(左四为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左六为北医三院陈仲强教授、左二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
在来自全国各大医院13个医疗救援队的支援下,该院共救治2733例汶川地震伤员,其中872例急诊伤员,1861例住院伤员(其中危重伤员1153人),手术1422台,住院死亡率低于0.7%。
大灾大难面前,华西医院在党政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投入震后救治,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急。这些已被死神扼住喉咙的病人,在华西人和全国救援队没日没夜的精心救治下再获重生。如果没有前期的积极治疗,这些伤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就不敢想象,更不会有日后的康复基础。
骨科病人陡增近3倍
骨科主任裴福兴教授与屠重棋教授部署救援分工并主持病情讨论
地震发生当天,该院骨科主任裴福兴教授根据经验判断,第一批送到医院的应是成都市及其近郊的在地震中扭伤以及跳楼摔伤的病人,第二批会有成都附近的轻伤骨科病员,第三批将会是重伤骨科病人,后期则会有严重感染需要截肢的病人,并让医护人员按照这个规律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他同时迅速组织大量内固定材料及外固定支架等骨科专用医疗器械。随后,他部署科室应对措施,动员择期手术和较轻的病人出院,腾出一些床位。如他所料,许多重灾区的危重伤员及地市级医院无法救治的危重伤员,很快运送到华西医院。其中,骨科伤员约占90%。那时,华西医院骨科本来有3个病区、246张床位。大地震发生后,医院将骨科病床调整至8个病区、近600张床位。
突然之间翻了近3倍的工作量和不断加盟的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如果不是事先有效的布局和充分准备,很难想象骨科能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效、有序地救治这么多的伤员。
设在帐篷里的临时急诊分诊区
急诊科转运抵达医院地震伤员
参与地震救援的手术室护士们
持续奋战数天的医生坐在椅子上小憩
震后的华西医院,到处是医护人员夜以继日抢救伤员的身影。该院骨科主任裴福兴教授忍受着慢性肠炎带来的腹绞痛,也一直小跑着奋战在一线,他一边要救治病人,一边要接待各地来增援的医务人员,同时还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80岁高龄的母亲股骨颈骨折在河南住院,他也无暇顾及,半年后才回去探望。
在他的感召下,震后半年华西医院的地震救援都在紧张和有序地进行。其中,屠重棋教授就为一位患者亲自进行了13次手术,而由由七八位医生组成的扩创和截肢团队,曾经7天7夜没出手术室,以24小时备战的状态,随时来病人随时做手术。
震后3个多月,屠重棋教授带领十余位骨科医生日夜“泡”在重症监护室,分为两组轮班为30多个重症病人扩创、换药和植皮。给一个病人换药需五六个医生配合着托头托肩将其架起来,约半小时完成。由于病人渗液多,每两个小时就要换一次药,因此常常这一轮刚换完,下一轮就又开始了。那个时期劳损受伤的腰,现在还以疼痛的方式不时将屠重棋教授带入那段惊心动魄的回忆中。
在华西人的努力下,骨筋膜室综合征、气性坏疽、感染性休克、高钾血症、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综合症伴有重度肺部感染、多病菌群败血症及多器官衰竭等严重病例,在这里都能得到很好的对症治疗。仅在骨科收治的2000余名地震伤员中,除去一例伤员在到病房10多分钟即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所有伤员都取得了很好治疗效果。
综合康复治疗促身心恢复
相对于震后初期十万火急的手术治疗,后期的肢体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则是一个更为漫长和需要更多耐心的巨大社会化工程。
为此,拥有完善康复硬件和软件的华西康复团队承担了震后伤员的主要康复责任,他们紧锣密鼓地对骨折伤员术后进行了包括物理治疗、分阶段功能锻炼、关节活动度恢复、平衡功能训练、减重训练、步态训练、呼吸及全身耐力训练、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和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康复治疗。对挤压伤截肢患者的截肢残端实施护理、摆放良肢位、运动治疗、残端塑形、紫外线疗法、红外线疗法、石蜡疗法、音讯电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关节松动、按摩和拍打、超短波治疗、作业疗法和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直至伤员出院为止。
同时,该院心理卫生中心派出所有的医师队伍,从抢救早期开始就进入各病房,对住院治疗的2733例伤员开展躯体与心理康复工作,有效减轻了灾后伤员的心理障碍,促进伤员心理与躯体恢复。
随着震后医疗救治逐渐趋稳,一部分伤员被分流和转运到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后来,每当看到曾经被华西成功手术抢救和早期康复治疗的伤员回归社会,重新站立起来的报道,华西人都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灾害紧急医疗救治体系建立
历经汶川地震等几次大地震的洗礼,华西医院已建立起系统化的灾害紧急医疗救治体系:
1.推行分级诊治,明确医院定位;
2.预测伤情进程,分期重点处置;
3.急诊绿色通道建立;
4.多学科协同,干预前移,加强急重症伤员救治能力,提高救治水平;
5.药品应急保障机制建立。
世卫组织为中国国家应急医疗队(四川)授牌
中国国家应急医疗队(四川)成员与世卫组织评估官员合影
2018年5月5日,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学术年会暨四川大学华西紧急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国际应急医疗队正式通过世卫组织专家认证,成为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也是全球第二支国际最高级别Type3的国际应急医疗队(EMT)。
中国国家应急医疗队(四川)部分装备
据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介绍,这支医疗队拥有166名队员,覆盖所有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其中医生41人,护理人员65人,后勤保障等其他人员60人。医疗队有95顶帐篷,1827件装备,总重量60余吨。接到指令后,医疗队可48小时到达全球任一受灾国,除燃油外,无外界支撑能够满足至少28天临床工作。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因汶川地震而生的康复医院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外景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是“ 5.12”地震后由解放军援建的一所现代化、大型综合康复医疗机构,于2010年6月投入使用。中心占地面积185亩,一期工程投资近4亿元,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700余张。
该中心设施围绕地震伤员的康复需求,打造了专门为地震截瘫患者、截肢患者等服务的截瘫康复科、截肢康复科等核心科室。医疗设备按三级甲等医院的条件配备,拥有数字化医院系统,以及亚洲首台卡伦运动康复系统、康复机器人、全进口水疗设备、步歌康复等国内外一流康复设备一万多台件。
为伤员开展个性化康复治疗
2010年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委派到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担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兼任骨科及骨关节康复科主任至今的唐涛,是该中心首席专家。
他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半年内穿行两万余公里,调研了灾区的4000余名脑外伤后遗症、截瘫、四肢骨折、骨盆骨折、功能障碍、畸形等各类震后伤残人士,然后筛选其中的74名脊髓损伤病人入院治疗,同时对近300名其他伤员进行康复指导。
该中心参与震后医疗救治的上百名医生、护士和康复治疗师,随又救治了71名芦山地震伤员。九寨沟地震后,该中心把辅具适配车间搬到了九寨沟地震伤员身边,现场为伤员量身制作康复辅助器具。
地震伤员仁增家属所立感恩石
对于地震伤员,该中心发挥所长,为每个伤员提供个性化的功能评定,制定相应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理疗、言语治疗、吞咽治疗、水疗、辅具适配、职业康复、传统中医治疗及心理康复等康复治疗方案。
伤员康复治疗出院前,还指导他们进行居家及小区康复训练,并对他们进行持续追踪回访;同时联合公益组织开展心理辅导和矫正,帮助伤员进行心理康复;还组织地震伤员开展残疾人社会适应性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目前,除汶川地震的2名伤员仍住院治疗外,其余全部回归校园和社会。
经历过几次大地震深入实地的救治,目前该中心在颅脑损伤、四肢骨折、关节损伤、脊柱损伤、胸腹联合伤等创伤性疾病的急性期诊治,以及涵盖急性期、恢复期的各阶段康复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因意外伤害而造成偏瘫、截瘫、截肢等患者,可提供涵盖手术、围手术期康复、居家康复、辅具适配等较为全面的整体解决方案。
“我有三次生命”
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
“2008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摄影报导金奖照片《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定格下了这一幕:雨中的泥泞陡坡上,成空部队官兵以双手搭成 “人梯”,轮流托举简易担架上的重伤妇女,在乱石堆中搭建出了一条生命通道。
照片的女主角就是曾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地震伤员王兰。由于脊髓严重损伤,王兰高位截瘫,颈部以下没有知觉,曾辗转多家医院治疗。2010年7月26日,王兰转入八一康复中心接受长期康复治疗。
当时,王兰停止了女性的生理周期,无法自己洗脸吃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情绪很低落。经过康复评定后,该中心从改变王兰的心理状态入手,提高她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并为她量身定做了一套系统的康复计划。
3年的康复训练让王兰的生活和心态大为改观
3年的康复训练,让王兰变得积极乐观,生理周期正常了,可以上下床、吃饭、喝水、洗漱、使用手机发微博、能绣十字绣、能驾着电动轮椅四处走动,并能与路人笑迎相拥。
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王兰给芦山地震伤员捐款
2013年,“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她将一幅耗时2个月绣好的“宁静致远”绣品义卖,并把5000元义卖款捐给了芦山地震伤员。
以乐观和善心回报社会的王兰曾说:“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解放军把我从废墟中救出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则给了我第三次生命!”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励建安教授则称赞王兰创造了一个康复奇迹。
香港“站起来”基金会
川港同心,让活着的人快乐生活
“站起来”基金会是由华裔骨科学会、陈启明教授和香港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道发起的一个医疗公益救助项目,它是港澳同胞以知识、技能和爱心援建四川灾区的一个缩影。
地震发生后,陈启明教授眼见从瓦砾救出的幸存者为了保命当场截肢。心中不忍之余,他开始从骨科专业的角度,考虑为他们制定全面、长期的康复计划,并培训当地的康复人员。
时任华裔骨科学会会长陈启明教授与同道发起“站起来”计划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作为一名中国人,逝去的同胞我们无法挽救,但活着的,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快乐生活。”陈启明教授道出了成立该组织的初衷。
“站起来”计划就是帮助截肢伤员再次站起来
震后不到两周,“站起来”在一班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下成立。他们希望“站起来”传递这样的信念:让受灾的截肢病人再一次站起来。
久居蜀地,香港专家听懂了四川话
震后初期是伤员康复的黄金时期。5月26日,“站起来”团队到广州为转诊过来的地震伤员、特别是截肢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将来。之后,“站起来”团队入川常驻,提供定期跟进和治疗服务,协助伤员提高生活品质并重拾自信。
“站起来”过去十年来的工作,由专业团队包括香港骨科医生、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假肢矫形师、义工和内地合约专业人士组成。成立后第一年,“站起来”团队超过100人。
“站起来”高级治疗师黎浩然先生到伤员阿勇家实地丈量以便轮椅出入
目前,已有超过200位香港医务工作者成为四川灾区地震伤员康复工作的义工,他们或常驻医院,或穿梭在川港之间。现在的成员主要由香港的骨科医生(义务)和香港及四川的专业人员(合约)组成,他们持续为地震伤员提供免费服务。在四川待久了,一些以往普通话还不熟练的香港专家已能听懂四川话。
300次入川,治疗伤员569名
川港康复中心成立
地震后,众多需要长期康复的伤员为四川省内医疗机构带来压力,为了培养当地的康复人员,在香港政府 “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信托基金” 的资助下,“站起来”和四川多间医院和医学院合作,设立了“川港康复培训及发展中心”,欲为四川省培训1000名多专业、不同层次的康复医疗人员。直至2014年9月,所有课程均已经完结,参加课程的学员人次高达2079名。
截至2018年5月,“站起来”团队赴四川工作约300次,接受康复治疗的地震伤员共569人,其中,截肢伤员269人,骨折伤员233人,脊柱脊髓损伤伤员88人(部分伤员合并不同类型的损伤)。
他们为地震伤员提供了包括骨科手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假肢矫形、运动计划等全面的骨科康复服务。在器材选择上,“站起来”与世界顶级产业Ottobock 和 Ossur合作,应用最新科技,为伤员提供最优质的假肢和轮椅。
“站起来”安排地震伤员赴港治疗并带领他们体验香港文化
“站起来”团队为伤员会诊并制定康复计划
由于部分伤员残端骨增生,需要进行残端修整术,“站起来”安排有需要的伤员到香港进行骨科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还带领他们体验香港文化,与香港的朋友交流。
“站起来”持续治疗和回访地震伤员康复和发展情况
对伤员来说,假肢让他们可以如常人般活动、轮椅提高了他们的自理能力、佩戴矫形器可令他们行走更稳定,而适时的骨科治疗为伤员解决了压疮、残端骨增生和足部畸形的问题。这都有效减轻了伤员们的痛苦,并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再次投入工作与学习。
义肢助力,让站起来的伤员跑起来
在香港举行的“港蜀连心单车行”筹款活动
为鼓励伤员参与运动,“站起来”多次举办“港蜀连心单车行”活动,让伤员体验义肢带来的运动乐趣,部分伤员更已经成为残疾人运动员。
例如大腿截肢的王睿,6年前成为乒乓球运动员。由于运动量大,王睿对假肢的要求非常高,“站起来”为她配置了合适的假肢及进行残端修整手术,让她在运动场上有更好的发挥。
在多方努力下,王睿在2014年世界锦标赛上崭露头角,接着在全运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中获得多枚奖牌,并入选国际乒乓球联合会2017年度最佳残疾人运动员提名名单。
另外,部分伤员也积极参与小区服务。例如双下肢及左上肢截肢的黄莉,她创立了“心启程残疾人爱心服务站”,为伤残人士提供各项援助,优质的轮椅为黄莉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站起来”计划让地震伤员站立并跑起来
“站起来”新书发布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戴尅戎院士(左四)、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王跃教授(左三)和陈启明教授(右三)荣获COA2012最佳仁心奖,以表彰他们为5.12汶川大地震救助所作的贡献
“看着伤员身心都慢慢恢复,充满自信和正能量,我们无比欣慰,并将会坚持承诺,陪伴伤员成长。”陈启明教授表示,“站起来”将继续跟进伤员情况并持续为伤员提供全面的骨科康复治疗,因为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是“站起来”成立的目标。
中国应急救援需向高、精发展
大爱无疆,造就奇迹。这些得到四海相助的幸存者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都在努力过好今后的生活,大多数人已克服身体及心理障碍“站起来”笑对生活。
十年回望,沧桑巨变,医学界正以更多的进步来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2018年5月5日,中国灾难预防应急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未来十年,中国在应急救援和灾难医学发展方面,更要用高、精和世界一流的发展标准来衡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