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长江、杰青聚天津,共谋骨科科研发展路

2018-06-24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848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第三届骨科院士-长江-杰青论坛于2018年6月23日在天津召开,本届论坛邀请了骨科领域的5个院士团队、4个长江学者团队、9个杰出青年团队参与。会场上济济一堂,众专家一齐为骨科科研的发展建言献策。


参会成员合影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的骨科基础研究就一直活跃在国际骨科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绩,这些成绩离不开业内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及其团队成员的努力。

自2015年来,骨科院士-长江-杰青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促进了骨科领域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第三届论坛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天津市医师协会、天津市康复医学会主办。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冯世庆教授在主持开幕式时,对拨冗莅临论坛的学者、学员们表示欢迎,期待大家在论坛上能够有进步、有收获。


冯世庆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罗卓荆教授回忆了当年举办论坛的初衷,是为了汇聚国内各个优秀的骨科研究团体,集中讨论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他期待本届论坛能够继续发扬传统,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


罗卓荆教授致辞

同样出席开幕式的浙江大学医学院欧阳宏伟教授表示论坛能够鼓舞所有的骨科青年学者,给予他们前人的经验,让他们能够更迅速地成长为杰出青年、长江学者,最终成为独挑大梁的院士。


欧阳宏伟教授致辞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蒋青教授表示,骨科的研究工作需要临床工作者与科研工作者合作,这样才能取得贴近临床、惠及患者的科研成果,而论坛正好为两者提供了紧密合作的契机,对骨科研究者来说意义非凡。


蒋青教授致辞

研究团队中的成员依次登台,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并汇报现阶段的研究成果:

邱贵兴院士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吴志宏教授介绍了邱贵兴院士团队的情况。邱贵兴院士团队80年代初就对骨关节炎进行病因学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中国分型-协和分型,并发现致病关键基因TBX6,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奖2项、三等奖1项,及北京市科学技术、中华医学科技、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吴志宏教授汇报

吴南教授进行了题目为《系统解析脊柱侧弯及其并发症DISCO研究》的汇报。邱贵兴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为先天性脊柱侧凸遗传咨询、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团队建立的包含世界多中心、多人种数据的DISCO(Deciphering Disorders Involving Scoliosis and Comorbidities)研究,将发现更多的可以解释CVM的遗传学病因和机制。


吴南教授汇报

戴尅戎院士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汤亭亭教授介绍了戴尅戎院士团队的情况。戴尅戎院士团队通过医学与工程学、生物学、材料学的交叉合作,以及临床与基础结合的研究,研发新型骨科植入物和新技术,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临床应用。尤其积极推动3D打印技术在医疗的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将等45项奖项。汤亭亭教授进行了《抗菌骨科生物材料研究》的汇报。其团队研发了壳聚糖季铵盐的抗菌材料、具有抑菌和促成骨细胞分化的纳米管结构、细菌靶向和响应性释放的抗生素递送系统。


汤亭亭教授汇报

张英泽院士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陈伟教授进行了张英泽院士团队的介绍。张英泽院士团队致力于复杂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微创保膝治疗、骨科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骨硬度学等方面研究、创新与转化。刚发表论文4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6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陈伟教授汇报

侯志勇教授进行了《髋臼骨折三柱分型》的汇报。其团队根据三柱理念对髋臼骨折分型进行改良,分为单柱骨折(A)、两柱骨折(B)、三柱骨折(C)。该分型浅显易懂且包含大多数骨折类型,有助于临床骨科医师快速判断髋臼骨折患者损伤类型,并据此制定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


侯志勇教授汇报

卢世璧院士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郭全义教授介绍了卢世璧院士团队的情况。卢世璧院士团队在国内首先研制并推广应用了国产人工关节;首先开展了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及异体神经移植研究,成功开展了骨、软骨、神经组织工程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等科技奖励。


郭全义教授汇报

郭全义教授进行了题为《组织工程软骨产品进展》的汇报。其团队开发了由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外基质制备的第四代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经过系统的体外、体内、小动物、大动物实验获得了满意的临床前研究资料,临床应用发现修复的软骨组织接近于正常关节软骨。

付小兵院士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黄沙教授介绍了付小兵院士团队的情况。付小兵院士团队长期从事创伤医学、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以及生物治疗学领域的研究。


黄沙教授汇报

首先报道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烧伤创面的多中心治疗结果,推动了我国基因工程生长因子类国家一类新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1等奖3项等科技奖励。

黄沙教授同时进行了题目为《生物3D打印微环境再生汗腺》的题目汇报。以生物3D打印技术放生设计并构建了汗腺再生微环境,引导实现创面修复后的汗腺自组织发生过程。为干细胞诱导皮肤及汗腺再生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全新策略,也为其再生及功能重建的机制深入研究提供了全新模型。

罗卓荆长江学者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杨柳教授介绍了罗卓荆院士团队的情况。国际上首先提出椎间盘退变的生物稳态重构理论,发现了椎间盘压力异常与髓核细胞凋亡的密切关系,成功研发用于记住退变手术治疗的新型脊柱内固定Premier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等科技奖励。


杨柳教授汇报

罗卓荆教授进行了题目为《椎间盘退变中力学信号的生物学作用》。其团队发现CK8是力学刺激敏感分子,在椎间盘退变中起到关键作用,并阐明CK8在髓核细胞凋亡中的具体分子机制。


罗卓荆教授汇报

黄景辉教授进行了题目为《周围神经损伤再生早期缺氧的解决方案》的汇报。制备了携氧PFTBA水凝胶,应用于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并进一步通过同轴电纺丝技术和双层微球结构改良了PFTBA水凝胶的释氧能力。并进一步进行功能验证。


黄景辉教授汇报

冯世庆长江学者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

姚雪教授介绍了冯世庆长江学者团队的情况,团队所在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为科技部国际脊髓损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团队首次建立了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理论,完善了脊髓损伤发病机制理论;建立了大陆地区性脊髓损伤注册登记平台,规范了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登记模式;建立了脊髓损伤规范化诊疗体系,整体提高了脊髓损伤诊疗水平。团队共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10项,获得科技奖励8项。


姚雪教授汇报

冯世庆教授进行了《如何改善阻碍脊髓再生微环境》的汇报。脊髓损伤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是阻碍脊髓再生的主要因素。本团队分别从药物、细胞及小分子方面全方位讲解了如何突破阻碍脊髓损伤再生微环境。


冯世庆教授汇报

雷光华长江学者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曾超教授进行了介绍。其团队一直致力于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研究,首次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证实了关节腔反复注射激素可加速骨关节炎进展,为国际关节炎研究学会关节炎指南的修订完善和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询证学证据。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3项、省级课题25项。


曾超教授汇报

陈林长江学者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谢杨丽教授进行了团队介绍。其团队主要从事运动系统发育、退行性骨病以及创伤修复的基础、临床及康复研究。深入研究了FGF等信号在骨关节发育、退变、再生就软骨发育不全等骨病发生中作用及机制。承担973项目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5件。


谢杨丽教授汇报

陈林教授进行了《用模式动物研究记住发育与退变机制》。团队前期研究得到了多种导致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斑马鱼突变体,其中一种隐形突变体是col8a1a退变,一种显性突变体是肌球蛋白重链结构域突变。进一步确定smt基因突变导致了突变体脊柱畸形的表型。其团队的模式动物研究脊柱发育与退变机制,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基础与借鉴。


陈林教授汇报

姜保国杰青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寇玉辉教授进行了团队介绍。姜保国杰青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和关节周围骨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370篇,申请专利2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顾氏和平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并进行了《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汇报。


寇玉辉教授汇报

蒋青杰青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获得者史冬泉教授进行了团队介绍。团队主要从事运动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共发表论文290篇,获得多项国家专利,获得国家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基金等13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史冬泉教授汇报

史冬泉教授进行了《软骨修复的创新与转化》的汇报。其团队首创了一个关节内小分子有机物缓释凝体系,首先明确了该系统的缓释效能,再建立软骨损伤模型,利用该系统控释KGN重建骨软骨损伤动物模型,得到了接近天然结构的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

欧阳宏伟杰青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获得者陈晓教授汇报了欧阳宏伟团队的情况。其团队致力于运动系统组织的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基础研究以及骨科再生医学临床转化。推动制定国家医药行业标准2项和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新技术管理规范1项;攻克临床软骨组织工程关键技术,规范化开启了骨科再生医疗的先例。

其团队发现肌腱干细胞生物标志;构建了胚胎干细胞肌腱分化模型;研发了干细胞片技术,提出了干细胞重组腱-骨生理愈合等系列新观点,建立了体内外构建组织工程肌腱的系列技术。

团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5个,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主持干细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工程863计划各一项。发表文章81篇。获得教育部科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陈晓教授汇报

白晓春杰青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李茫茫教授介绍了白晓春教授团队。团队主要致力于骨与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机制。揭示了营养调控细胞生长与凋亡的新机制;调节软骨、成骨与破骨细胞增殖分化的新机制;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发生的新机制与治疗新靶点;骨髓微环境中成骨细胞新的生理功能。

团队获各课题2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4项,包括5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8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李茫茫教授汇报

白晓春进行了题目为《柠檬酸与骨代谢》的汇报。讲解了柠檬酸参与骨代谢的机制,参与骨形成的作用,及细胞层面柠檬酸的调控机制。


白晓春教授汇报

邹卫国杰青团队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韩玉娇介绍了邹卫国杰青团队。团队长期从事骨科基础研究,鉴定了多个影响骨发育与骨重建的调节因子,构建了多个骨科疾病相关的疾病动物模型。利用这些动物模型研究骨发育与骨重建相关疾病,取得多项成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篇,他引2000多次,在骨科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研究成果。


韩玉娇教授汇报

邹卫国进行了题目为《表观遗传因子LSD1在骨发育与骨折修复中的作用》的汇报。团队近期的研究发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是调控骨发育的一个重要因子。证明LSD1负调节成骨细胞的分化,进一步阐明机制及干预方法。其团队工作揭示了表观遗传因子LSD1在骨发育和骨折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个潜在的治疗骨疾病的药物靶点。


邹卫国教授汇报

杨磊优青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获得者杨磊教授进行了题目为《力学主动式生物材料:原理假说和概念验证》的汇报。力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应力在各个尺度的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生物系统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其团队从细胞力学和力生物学的现象出发,阐释生物系统自发力学行为对所接触的生物材料的影响和作用方式,提出通过设计和制备新材料实现主动利用生物系统自发应力而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的思路,也即力学主动式生物材料的假说。


杨磊教授汇报

肖健优青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获得者肖健教授进行了题目为《生长因子与脊髓损伤:基础与临床进展》的汇报。其团队通过系列的研究揭示了FGF对脊髓损伤的分子机理,为FGF在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构建了可注射型、在体胶凝的杂化体系bFGF-ASC-HP水凝胶;利用PEAD材料、明胶纳米脂质体等均可缓释生长因子,提高其在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推动了FGF临床研究。


肖健教授汇报

罗剑优青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获得者罗剑教授进行了题目为《GPCRs调控骨质的分子机制研究》的汇报。GPCRs是参与信号从细胞外环境向细胞质传递的跨膜蛋白。其团队发现多种GPCR在破骨细胞分化中具有关键作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4(LGR4,也被称为GPR48)是RANKL的另一种受体。


罗剑教授汇报

张智勇青年千人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

国家青年千人张智勇教授进行了题目为《骨组织工程临床转化的思考——组织工程易化技术的探索》的汇报。阐述新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POC研究、POV研究与新技术影响力的关系,探讨现有BTE技术在时效性、操作性、功效性、适用性的“低价值”体现及临床转化瓶颈。


张智勇教授汇报

众多骨科大咖齐聚现场,不仅开坛设讲,还组织了“大师面对面访谈”环节。该环节上,现场的所有学员都能向台上的骨科专家提问,共同探讨研究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大师面对面访谈”环节

论坛上不光有大咖的声音,还给年轻人准备了舞台。众多骨科界的“优青千人”“创新型人才”与大师们一齐讨论了关于学术研究的八大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简短,但涉及实验设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问题,面面俱到,在座的学员都受益匪浅。

大师与学员进行热烈讨论

创新决胜未来,转化服务患者。本届骨科院士-长江-杰青论坛邀请了全国骨科众多优秀学者莅临,进行团队成果汇报和专题讲座,进一步加强了全国骨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者间的交流,充分发挥了创新与转化的优势,让科研能够更好的回归临床、服务患者。


大会合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