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长期随访研究的意义——第六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热议话题

2018-07-11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张扬璞 刘 铁 点击量:1398   我要说

第六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已正式落下帷幕,会议邀请了多国脊柱畸形与脊柱微创领域的知名专家。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相信与会同道对会议内容仍旧恋恋不舍,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着这一学术大餐。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本次会议特邀专家Kawakami教授的演讲回顾——脊柱侧凸长期随访研究的意义。


前言

对于所有的脊柱侧凸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制定并且实施的,所有患者的治疗计划都是一场持久战。

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脊柱外科医生需要达到的不仅是一个满意的短期效果,更需要在长期时间内为患者带来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和更多的幸福感。

那么,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来判断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我们为患者所做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至少应该持续多久?5年,10年还是20年?


脊柱侧凸长期随访的患者因素

作为脊柱侧凸长期随访的主体,患者因素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脊柱的生长、承受的负荷、日常活动、退变、骨质疏松等等,均会影响脊柱侧凸的自然病程以及治疗效果,因此,在评估患者疗效时,长期的观察是不可缺少的。

1968年,Nachemson教授及Nilsonne & Lundren教授分别报道了他们在脊柱侧凸自然病程的长期随访观察中的结果。他们发现脊柱侧凸患者存在较高的死亡率,并多数是因为心肺疾病导致死亡,同时先天性、神经源性、胸源性脊柱侧凸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随访过程中出现腰背痛症状的患者可以占到1/3,更有部分患者由于脊柱侧凸而影响婚育或者工作。


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标

对于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凸患者,外科医生希望通过长期的随访实现两个主要目标:

①脊柱生长期内了解脊柱侧凸的自然病程以及观察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

②脊柱发育成熟后的自然病程、呼吸功能与日常行为能力、邻近节段情况、脊柱退变与骨质疏松的情况。

随着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不断演进,相关的矫形器械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从最初的哈氏棒到如今的全椎弓根螺钉技术,脊柱外科医生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


AIS治疗的历史演进

在上世纪哈氏棒盛行的年代,众多的脊柱外科医生通过长期的临床随访与经验总结,找出在使用哈氏棒时该选择哪个下方锚定点,重现矢状位曲度的重要性以及哈氏棒矫形效果的局限性。

而正是这一技术的局限性促使脊柱外科医生试图去探索更有力的矫形器具,达到更好的矫形效果。


哈氏棒术后矢状位曲度失代偿(病例由Kawakami教授提供)

2013年,Lykissas教授发表了有关AIS后路脊柱融合术后的中长期疗效的Meta分析,他们的报道中包含了哈氏棒技术、C-D系统以及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的疗效对比。

在其研究中,哈氏棒平均随访时间达到了18年,而C-D系统及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的随访时间仅为10年和5年。研究结果提示哈氏棒技术对矢状位生理曲度存在不利影响,C-D系统矫形能力强于全椎弓根螺钉技术,但全椎弓根螺钉技术可以降低中长期并发症和翻修风险。

作者认为后两者还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去验证其系统的优越性。


脊柱侧凸术后的长期影像研究

在脊柱侧凸后路融合术后临近椎间盘的影像学研究方面,学界也不乏学术文章。

各种研究报道最终都得出:脊柱侧凸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椎间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但患者的功能情况都仍然较好。

但Kawakami教授在他们自己的影像学研究中发现,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给予矫形手术后的长期随访过程中,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自然进展的脊柱侧凸患者。但Kawakami教授指出,至少10年的随访仍然较短,还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来验证。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长期MRI影像研究

Kawakami教授指出,目前AIS的长期随访研究仍然有诸多的不足和局限性。他在发言中强调,关注点单一,没有对照组,患者的年龄、随访时间、失访问题,治疗技术的革新等等问题都会影响AIS长期随访的结果。

Kawakami教授认为长期随访研究能够获得成功的标准是:

①拥有50%以上的随访率;

②随访时间至少10年;

③较大的样本量。

但是这样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并不一定能被完美的实施。他提出在随访过程中,医生应尽量选择诊所为患者就诊安排随访时间,尽力达到一个三方互惠互赢的关系,从而获得最佳的随访效果。


AIS长期随访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目前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时代是“椎弓根螺钉时代”,而哈氏棒系统,C-D系统已经在长期的时间考验下露出了真实的面貌。那么,在当前流行的椎弓根螺钉技术之下,这一手术治疗效果的长期随访将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椎弓根螺钉”时代将表现如何?

作者简介


张扬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博士研究生

师从脊柱外科专家海涌教授

研究方向:脊柱畸形、脊柱退变疾病的非融合治疗;发表相关SCI与核心期刊文章4篇,参与多项脊柱畸形、脊柱非融合技术、脊柱微创内镜技术课题研究,研究团队获得多项专利及奖项;多次在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进行专题发言与壁报交流。


刘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博士后

自2004年从事骨科一线临床工作,分别在同济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工作,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目前担任讲师,负责科室进修生,7年制医学生及实习教学工作并参加国际学院学生课间和见习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215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撰写论文15篇,参与编写脊柱畸形专著6本,2篇论文分别在2011年全国骨科年会(COA)国际(SRS)会场与基础会场宣读,2篇论文分别被2011年及2012年COA选为壁报交流,1篇论文被第19届国际IMAST会议选为壁报交流。

担任多项社会或学会任职:北美脊柱外科协会会员,AOSpine协会会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基础学组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基础学组会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