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F精品学习班在沪上映,理论与操作要点全新解析

2018-07-29 文章来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脊柱二科 孙璟川 韩郸 点击量:3306   我要说

7月28日,第二期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解决方案ACAF新理论与新技术学习班在上海如期举行,与会代表对创新理论与技术的热忱,为本次学习班的成功召开,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学习班合影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脊柱二科副主任史国栋副教授主持了学习班开幕式。

脊柱二科主任史建刚教授致欢迎词,史建刚教授对远道而来的各位脊柱外科同道表示欢迎和感谢。

长征医院副院长徐正梅大校致开幕词,徐正梅大校对ACAF创新理论与技术给予肯定,并对史建刚教授团队探索的精神和丰硕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她期望大家通过努力,挑战与开创另一个巅峰,为脊柱外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针对ACAF技术在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管狭窄症和颈椎手术翻修中的应用,以及脊髓原位减压理论,史建刚教授团队12位专家进了授课讲解,并分享了部分高难度手术病例。学习班对该技术细节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该新理论与技术引起了大家极大兴趣,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创新意识。整个上午讲课讨论无休息,大家情绪高涨,收获多多。


讲师团授课


与会代表现场提问

理论授课结束后,全体讲师和与会代表共同前往临床解剖操作中心,在标本上进行ACAF技术实体操作。


临床解剖操作中心现场

建刚教授讲解手术工具选择


孙璟川主治医师讲解ACAF技术操作要点

与会代表实操

学习班结束后,史建刚教授为每位与会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并签赠《脊柱外科手术解剖图解(第二版)》,望与各位专家共创脊柱外科美好未来。


《脊柱外科手术解剖图解(第二版)》赠书


ACAF新理论与新技术学习班结业证书

预告

第三期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解决方案ACAF新理论与新技术学习班,将于2018年12月8日在上海举办,限额20名,预报从速。


ACAF理论与技术要点解释与技术新突破

1.ACAF技术在长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

传统手术治疗OPLL的方法主要为前路或后路减压,两者各有利弊,但目前对于手术策略的选择尚缺乏共识。史建刚教授团队在脊髓原位减压的理念下,创新出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and fusion surgery,ACAF)。该术式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及其前部椎体共同向前方提起并融合,实现前方直接减压的同时规避了切除骨化物的风险,减少了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使用ACAF技术治疗传统ACCF技术难以处理的长节段严重OPLL患者的临床效果总结,首先在《European Spine Journal》杂志报道。

研究回顾了15例长节段(涉及椎体≥3个)严重(椎管狭窄率>60%)颈椎OPLL患者经过ACAF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


文章具体介绍了ACAF技术的操作流程,包括①切除椎间盘;②切除适量椎体前部;③椎体对侧开槽;④安装颈前路钛板及螺钉;⑤椎体同侧开槽;⑥拧紧螺钉,提拉椎体骨化物复合体。

该研究发现,ACAF治疗长节段严重OPLL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恢复率65.2±9.8%),ACAF的术后并发症中,脑脊液漏发生率为6.7%,而ACCF治疗颈椎OPLL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约在4%-32%左右。ACAF患者的脑脊液漏发生率低于ACCF手术,其原因主要在于ACAF手术无需分离骨化物与硬膜之间的黏连,而ACAF技术将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硬膜(vertebrae-OPLL complex,VOC)视为一个整体,通过提拉这一复合体可实现不切除骨化的脊髓前方的直接减压。

被提拉的骨化物可作为自体骨参与术后颈椎前方的重建,具有良好强度的椎体骨化物复合体与颈前路钛板/螺钉系统的稳固结合被认为是导致ACAF治疗长节段OPLL术后,长期随访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2.解剖学研究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减压过窄易导致脊髓及神经根减压不彻底,减压过宽则可能伤及椎弓根和椎动脉。在ACAF手术中,两侧减压槽之间的宽度可达到18mm左右,宽于ACCF(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手术。如此宽的减压范围,是否容易伤及椎动脉?术中是否有合适的解剖标志来帮助医生选择开槽位置?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长征医院脊柱二科孙璟川医生对影像解剖学进行研究。

通过回顾临床行ACAF手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钩椎关节距椎弓根和椎动脉的距离等参数,我们发现:钩椎关节基底部距离两侧的椎动脉存在4.6-7.2mm的安全空间。


而在ACAF患者术后CT上测量两侧开槽的宽度、骨化物宽度后发现,将开槽位置定在钩椎关节基底部可将绝大多数骨化物包含在减压范围之内,即达到充分减压。该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钩椎关节的基底部作为ACAF手术中开槽的解剖标志可达到充分而安全的减压效果。


3.ACAF与ACCF的临床效果

ACAF技术是继ACCF和ACDF(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之后的一种新型颈椎前路手术技术,这一种前路减压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效果与ACCF技术对比有何优劣?

长征医院脊柱二科杨海松副教授对70例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34例行ACAF手术,36例行ACCF手术)的回顾性研究发现,ACAF技术的减压宽度范围显著宽于ACCF(17.9±1.0vs.15.1±0.8 mm)。ACAF组脊髓横截面积显著大于ACCF组(150.4±31.6vs.127.0±27.0mm2)ACAF组术后脊髓前后径恢复显著优于ACCF组(5.4±0.6vs.5.0±1.1mm)。术后6个月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ACAF组显著优于ACCF组(6个月JOA评分15.4±0.9 vs.14.5±2.5分)。


研究将脊髓横截面形态分为回旋镖形、月牙形、三角形和圆柱形。研究发现,ACAF组患者术后脊髓形态恢复明显优于ACCF组,提示ACAF可提供更好的椎管扩大效果。


4.ACAF的脊髓原位减压技术

传统后路手术减压的核心原理是扩大后方椎管的空间,使脊髓向后方漂移,实现间接减压。但过度的向后漂移可能造成神经根牵拉损伤,导致术后C5神经麻痹。

史建刚教授在2013年提出采用选择性椎板切除的办法对脊髓进行适当减压,同时限制脊髓的后移,成功降低了后路手术C5神经麻痹的发生率。而如今的ACAF技术更好的遵循了脊髓原位减压的原理。

杨海松副教授通过回顾ACAF治疗的49例伴颈椎后凸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发现,ACAF技术可显著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更为重要的是,ACAF术后脊髓的矢状面形态从术前的后凸恢复到了前凸的自然形态,实现了脊髓的原位减压。


ACAF术后脊髓曲度恢复到了正常的前凸,这被认为是ACAF技术实现良好神经功能恢复和避免C5神经麻痹的重要原因。


5.ACAF在颈椎返修中的应用

传统后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OPLL中,术后4-5年时的症状加重和随之而来的返修手术是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主要的返修原因包括初次减压不充分、骨化物进一步增大、后凸加重等。而使用传统前路手术对后路减压后的OPLL患者进行返修无法得到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同时脑脊液漏、神经功能恶化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史建刚教授团队在ACAF技术成熟后,对后路减压手术后症状加重的OPLL患者进行返修,并总结临床资料发现:ACAF技术对后路进行返修,可将多数患者术前的K线阴性状态变为术后的K线阳性状态,术后脊髓减压效果良好。


6.K-line是否影响ACAF手术的效果

对于传统的后路减压手术治疗OPLL,评价颈椎曲度和骨化物大小的K线是预测术后效果的重要指标。

由于ACAF技术与后路减压手术具有一定相似性,同为不切除骨化物,扩大椎管。故史建刚教授团队对K线是否能预测ACAF技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术后的预后进行了研究。

研究将ACAF治疗的OPLL患者分为K线阴性和K线阳性两组,对比其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同时对两组中骨化物的大小以6mm为界进行了亚组划分。研究结果显示,ACAF治疗OPLL的各组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比较JOA评分的恢复率发现,骨化物较大(>6mm)且K线阳性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较其他三组差。


故该研究得出结论,K线可以影响ACAF的预后,在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中,K线阴性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率优于K线阳性患者。


ACAF技术新突破

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长征医院脊柱二科的团队还向前来交流学习的专家展示了ACAF在脊柱骨化症领域的多个突破。

1.延伸到枢椎后的后纵韧带骨化的骨化物前移技术


术前侧位平片和矢状位、水平位CT


术前矢状位、水平位MRI


术后侧位平片矢状位MRI和矢状位、水平位CT

2.ACAF技术在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


术前、术后侧位平片对比


术前、术后矢状位CT对比


术前、术后水平位CT对比


术前术后矢状位MRI对比


术前术后水平位MRI对比

3.ACAF技术治疗颈椎超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


术前CT及平片


术前MRI


术后平片


术后CT


术后MRI

4.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术


术前MRI和CT


术后平片


术后CT

5.胸椎黄韧带骨化中的应用


术前影像学资料


术后影像学资料

参考文献:

[1] Sun J, Shi J, Xu X, et al. 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idisplacement and fusion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severe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with myelopathy: 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 of a novel technique.[J]. 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7(6):1-10.

[2] Yang H, Sun J, Shi J, et al. 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fusion (ACAF) for severe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comparison with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 (ACCF).[3]. World Neurosurgery, 2018, 38(2):205-225.

[4] Sun J C, Yang H S, Shi J, et al.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uncinate process as a landmark for 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and fusion surgery: A study of radiological anatomy.[J]. World Neurosurgery, 2018.

[5] Yang H, Sun J, Shi J, et al. In-situ decompression to spinal cord during 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fusion treating degenerative kyphosis with stenosis: surgical outcomes and analysis of C5 nerve palsy based on 49 patients[J]. World Neurosurgery, 2018.

[6] Miao J, Sun J, Shi J, et al. A novel anterior revision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World Neurosurgery, 2018, 11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