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骨科智慧,谱百年华章|武汉协和第六届国际骨科高峰论坛盛大开幕

2018-10-26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2137   我要说

江城碧云天,霜降黄叶地。2018年10月26日,在这五彩斑斓的深秋季节,100余位国内外知名骨科专家齐聚金银湖畔,为参加武汉协和第六届国际骨科高峰论坛的近2000名骨科同道,带来各自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热点。

本次大会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疾病研究所、《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编辑部共同主办,邵增务院长与杨述华所长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会场掠影

邵增务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主席邵增务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代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256名医护技人员发表开幕致辞。他表示,武汉协和骨科人一直秉承“匠心济骨,协诚人和”的初心,团结国内外学界精英砥砺奋进,在医工协作,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步,立足前沿,兼收并蓄,不断壮大百年老院实力,扎根荆楚大地,为健康中国不懈努力。

杨述华教授致辞

自2006年创办武汉协和国际骨科高峰论坛以来,该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作为武汉协和国际骨科高峰论坛的发起人,大会共同主席杨述华教授在开幕致辞时感慨道:“论坛创办12年来,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届更比一届好的良好态势。”他相信,这次会议对于推动武汉及湖北周边地区的骨科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张玉书记致辞

“本次参会学术大咖多、内容覆盖广、会议形式全,来自中国及美、英、德、澳等国的全球知名专家前来授课,内容囊括骨科基础、关节、脊柱、创伤、肿瘤、运动医学、足踝、小儿及护理等方面,将采用大师授课、手术讲解、专题讨论和病例大赛等多种形式,就各专业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交流。”武汉协和医院张玉书记说,随着该论坛品牌影响力和学术知名度的逐年提高,辐射范围已从当年的几个周边省份扩展到全国各地。

据了解,武汉协和医院骨科作为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现有3个院区9个病区,500余张病床,拥有关节、脊柱、创伤、肿瘤、小儿、运动医学与关节镜、足踝、修复重建8个成熟的亚专业,年门诊量28万余人次,年手术量16000余台。近年该院骨科每年发表SCI文章70余篇,每年承担5-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且接连斩获多项千万元级大项目,在骨科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张英泽院士致辞

“作为一家百年老院,在历代协和人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协和医院再次焕发青春,武汉协和医院骨科也成为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专科,为提高湖北及全国骨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表示,12年来他目睹了6届武汉协和国际骨科高峰论坛不断发展壮大,他相信该论坛还将越办越好。


王岩教授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王岩教授也已先后参加过4届该论坛,一路走来,他见证了历史悠久的武汉协和医院骨科蓬勃成长,并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也见证了该论坛逐渐发展成熟、走向全面的过程,他祝愿该论坛为促进国内骨科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再立新功。

《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揭牌

在本次大会上,张英泽院士、王岩会长、张玉书记、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裴燕社长助理、杨述华教授,《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主编邵增务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曹旭教授、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Francis J Hornicek教授、武汉协和医院杂志社陈飚副社长,《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编辑部主任许伟华教授等专家,共同为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医院与中华医学会共同创办的骨科英文杂志《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揭牌,这实现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该院“零”的突破,有助于该院骨科学术地位更上层楼。

江城论道,尽显风范

张英泽院士作报告

张英泽院士在《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的专题报告中指出了创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他在平台骨折分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更符合临床实际的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创新性提出“张氏牵引技术”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王岩教授作报告

在实体肿瘤中,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肿瘤三大传统疗法以外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王岩教授在《骨与软组织肉瘤精准及免疫治疗进展》的专题报告中指出,相对于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骨肉瘤和软组织肉瘤的靶向、免疫治疗研究亟需进一步赶上。

郝定均教授作报告

“急性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AOTLF)危害大。”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郝定均教授在《急性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的分类诊断及临床意义》报告中指出,AOTLF应该根据必要的分级和评分确定具体治疗方法,但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分型评分系统,原有的TLICS分型不适用于AOTLF的治疗。由此,郝教授创造性地提出,OTLICS分型评分系统对指导AOTLF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曹旭教授作报告

曹旭教授在《Do We have a Cure for Osteoarthritis》的报告中,阐述了骨关节炎发展的新理论及“软骨-软骨下骨功能体”的概念。他认为力学环境的改变、导致软骨下骨非耦联骨重建及引发软骨改变,是骨关节炎发生进展的机制。此外,他还创新性地提出抑制软骨的神经进而缓解疼痛,为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了新策略。

翁习生教授作报告

基于已发表的中国人群接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率研究样本量少、且多为单中心研究的背景,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分享了《北京地区人工关节术后感染调查报告》。该报告汇集了2014-2016年间,北京市九家医院接收的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对他们初次手术及感染后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髋膝关节感染发生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唐佩福教授作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教授在《骨折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技术创新》的报告中,介绍了骨折固定从AO理念到BO理念的转变,以及目前骨折固定手术中仍存在的问题。此外,他还提出骨折固定的“IO理念”,即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并指明该技术具有智能复位、精准固定、更少组织干扰、更好保护术者等优点,是今后骨折固定手术发展的方向之一。

Francis J Hornicek教授作报告

来自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Francis J Hornicek教授在《Use of fibular autograft to reconstruction the axial skeleton》的报告中认为,脊柱骨盆肿瘤切除术后,启用自体腓骨移植能够促进骨生长及融合,还可防止塌陷,尤其是应用大剂量放射治疗后,自体腓骨移植具有优越性。

赵德伟教授作报告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赵德伟教授在《生物型多孔钽金属接骨板的研发与在四肢骨折中的临床转化》报告中指出,力学微环境影响骨折的愈合,因此选择合适的方式促进愈合是十分必要的。赵德伟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多孔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多孔钽接骨板对于骨折的治疗安全有效,这种第三代骨折内固定系统有望掀起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新革命。

周跃教授作报告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作了《数字导航脊柱内镜的创新设计与临床应用》的专题报告。他将导航技术与脊柱内镜技术相结合,创新性地使用磁导航技术,使脊柱手术时建立入路更方便、更精准。此外他还指出,将来光磁导航技术将是数字化治疗发展的方向。

26日上午的综合学术交流结束后,脊柱、关节、创伤及小儿骨科、骨肿瘤、运动医学及足踝、骨科基础、骨科护理七大分论坛在下午争相召开,国内外专家分赴各自的学术论坛大展风采,学术氛围热闹非凡。


分会场部分讲者风采

创伤及小儿骨论坛掠影

骨肿瘤论坛掠影

关节论坛掠影

基础论坛掠影

脊柱论坛掠影

运动医学及足踝论坛掠影

护理论坛掠影

27日,来自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曾炳芳、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定鳞、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述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北京积水潭医院吴新宝、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涂意辉、天津医院杨建平、广东省人民医院郑秋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裴福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电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山西省人民医院宋洁富及河南省人民医院高延征等国内知名骨科专家就各自领域内的新技术新进展带来精彩的学术内容,将本次大会的浓厚学术氛围持续推上新高度。

讲者风采

以行动诠释匠心,以仁爱成就人和。武汉协和第六届国际骨科高峰论坛的召开,适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52周年院庆。此次会议不仅向世人展现了武汉协和医院“百年老院”的风范,也有效地推动了湖北地区乃至全国骨科的发展,同时为全民健身更好地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贡献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