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十三五”住院医师规培教材《智能医学》编写会在汉召开

2018-10-28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协和医院 高飞 点击量:2157   我要说

2018年10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智能医学》(第一版)编写会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召开。

人民卫生出版社左巍主任,教材主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叶哲伟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郭征教授、袁志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董健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余斌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周东生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董谢平教授,广州军区总医院丁焕文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孙立教授,教材编委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编辑张绵、赵楠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左巍主任介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的整体规划与编写要求

《智能医学》教材主编叶哲伟教授介绍教材编写原则及大纲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规范化培训教材,是在国家卫健委科教司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全国顶尖专家编写,并于2014年开始陆续出版。这套教材填补了我国毕业后教育领域教材的空白,在建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受到住培医生的欢迎。


编委会听取《智能医学》教材编写要求、编写思路及教材大纲

鉴于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教学模式以及教材模式的日益转变,第二轮住培教材的修订显得迫在眉睫。2018年9月25~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第二届评审委员会会议暨第二轮修订主编人会议在京召开。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指示精神,经充分论证,会议认为第2轮教材品种既要保持上版教材的特色,又要紧跟政策导向,把握定位和方向,体现专业和学科发展,坚持继承与发展,反映新时代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叶哲伟教授进行了新增教材《智能医学》的汇报与答辩,并通过教材评审委员会论证,叶哲伟教授被聘为该教材主编。

本次编写会是继主编人会议之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目的在于确定编写大纲,确定任务分工,明确写作格式、样章,确定编写大纲。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郭征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董健教授

江西省人民医院董谢平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震教授发言

山东省立医院周东生教授发言

会议气氛热烈,讨论充分。与会代表纷纷建言,人工智能引领社会潮流飞速发展,但其在医学领域的运用急需完善。对比国外智能医学,国内目前尚处于技术迭代阶段,尚未大范围应用。本教材的编写意义重大,首先可以让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了解智能医学的各个方面;其次也可以让更多理工科、计算机专业或者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关注智能医学,从而为智能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大量的交叉人才。

主编叶哲伟教授谈《智能医学》教材的编写初衷——

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培训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医学生从大学开始到博士毕业,一直都是在学医,这一套体系培训培训下来,会成为比较专的医生。而在美国,首先要拿到理工科的学士学位,然后才有资格报考医学院,因此美国医生多是同时具有医学和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而学科交叉是医学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拿医学可视化来说,一维(心电图),二维(X片),三维(CT、磁共振)、四维(加上时空关系的超声),VR、AR、MR,医学3D打印等无一不是学科交叉创新推动医学进步。但是这些里程碑式的创新里面,我们很难看到中国医生的身影。第一款医学三维重建软件系统就是一名法国医生写出来的,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和欧美相比,学科交叉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我们传统医学教育的短板。我们的医学生里面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我们的医学教育对他们这种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不足。未来医学需要大量医工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的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实际上是严重匮乏的,很可能不足以应对未来智能医学的飞速发展。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已有的医学生培训体系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医学生毕业后的医生规范化培训这个环节,我们希望有所弥补。这种补课,对于年轻医生更好地面对未来医学可能会弥足珍贵。我们编写《智能医学》教材,希望在这个方向迈出坚实的一步。如果能够增强年轻医生跨学科创新的能力,哪怕只是跨学科的思维和沟通能力,都可能给我国医学创新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这本教材偏重于如何培养年轻医生将智能医学融于临床实践的思路,开阔住院医的视野,增强跨学科创新能力。基于减轻规培医生的负担的考虑,编委会确立的编写原则是:精炼、易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