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融合:非公骨科年会与重庆骨科年会携手共话未来

2018-12-08 文章来源:文/骨科在线 摄影/肖昊卓 陈司南 朱正霖 鲁海燕 点击量:1825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正是渝州好风景,霜叶红时又逢君。2018年12月8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重庆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细雨霏霏的山城召开。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医学会、积水潭骨科医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

会议主席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骨与关节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关节外科中心王坤正教授共同担任。

执行主席由重庆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教授,重庆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蒋电明教授,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候任主席、重庆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一同担任。蒋电明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01

公与非公相得益彰


赵书贵驻会副会长致辞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赵书贵驻会副会长在开幕式上介绍了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使命和责任。他指出,协会成立4年来,已建立了包括骨科专委会在内的43个全国性分支机构,开展了评信用、评星级的双评工作,以规范非公立医疗行业管理、提升社会办医整体水平。

他也坦言,社会办医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提升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与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补合作,提升医院品牌管理的能力。


田伟教授致辞

成立于2017年4月的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骨科专委会,致力于通过专业培训和定期举办学术会议提升非公立医院骨科医师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骨科治疗的质量和安全。

田伟教授在致辞时指出,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当前社会办医和非公立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还将进一步开放。未来,社会办医是医改的方向之一,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坤正教授致辞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王坤正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到会致辞,重庆浓浓的长江文化、码头气势让他感慨万千。他相信大家在被山城景色感染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重庆骨科人多年积淀而成的巨大学术成就,重庆不仅在历届COA上有精彩表现,此次学术会议又一次展现了重庆骨科的真正实力。


周林常务副主任致辞

“重庆骨科事业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现已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和专家。”近年来,重庆市骨科年会为推动重庆及周边地区骨科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庆市卫健委周林常务副主任在大会开幕致辞中对此给予肯定。

周林常务副主任说,此次重庆市骨科年会与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骨科专委会携手举办学术年会,是一次创新性的融合,也昭示了医疗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互补互促,共长共进。


黄伟教授致辞

“多年来,由于全国各地的专家无私传授各自的宝贵经验和毕生所长,才使得重庆骨科事业不断壮大;因为有各级领导和全市骨科同道的支持,才使得重庆骨科在全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作为东道主,黄伟教授在致辞中对各方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希望大家继续携手共进,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共赢。


周跃教授致辞

全国骨科同道多年来给予重庆市骨科事业的一贯关爱和支持,也让周跃教授铭记在心。他在开幕式发言中,对众多全国骨科各领域知名专家此次来渝授课由衷表示感谢。


吕富荣副院长致辞

已有61年发展历史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拥有重庆市首家医院集团(医联体),即“重医一院医院集团”,形成了以集团医院本部为核心的3家直属分院、15家托管医院和5家市外医院的医疗格局。

据重医一院副院长吕富荣教授介绍,该院骨科由新中国骨科创始人之一的吴祖尧教授于1958年创立。在一代代骨科前辈的传承与创新中,该院骨科日益壮大,目前拥有手外科中心、脊柱外科诊疗中心和重庆市关节疾病研究中心3个重庆市级医学中心,现有床位200余张,年手术量近万台。他希望借助本次会议,与会嘉宾能博采众长,开拓视野,进一步推动全国骨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邓世雄副校长致辞

重庆医科大学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分迁至渝创建,现有直属附属医院9所,编制床位共计11000余张,年门诊量达1035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40万人次。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邓世雄教授介绍说,为顺应时代需求,重庆医科大学也在国家促进社会办医的改革背景下,于2016年5月成立了重医大附三院,成为重庆首家PPP混合所有制医院、非营利性医院。

“重医大附三院以创新的机制体制、高起点的平台、规范的管理,吸引了来自部队三甲教学医院众多知名专家的加盟,为重庆留住了一批高水平的医疗人才。”他相信,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多元化办医格局一定会实现。


蒋电明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向重庆年轻医生赠书

在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还举行了赠书仪式。

02

业内翘楚引领方向


田伟教授授课

在随后的学术报告中,田伟教授通过一系列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病例的介绍,指出机器人智能技术开启了脊柱外科手术的新篇章,它不但是脊柱手术进入三维时代的利器,还突破了微创手术切口小、危险大的矛盾,而且改变了手术的思维模式。

田伟教授展望了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的未来:三维空间定位将进一步智能化;三维空间控制由静态扩展到动态,医生手术有更多的智能辅助;骨科诊断学在综合智能技术分析辅助下大幅提高;手术设计智能化实现;远距离手术控制。他认为,骨科智能辅助手术将把医生从单纯个人能力的磨练,转向深入思考疾病本质和治疗创新设计。


王坤正教授授课

王坤正教授展望了数字骨科在关节外科的应用前景:骨骼数字化较为成熟,软组织数字化何时实现?目前的关节外科数字化更关注关节几何解剖结构,而患者的主观感受可能更依赖于关节力学参数;生物功能数字化有没有可能?目前临床应用的部分数字化技术效果与理论并不符合,这是为什么?能否进一步改进?

他指出,数字化关节外科涵盖:简单解剖认知、生物力学分析、计算机模拟仿真、计算机设计制造、手术模拟演练、计算机导航、远程医疗等。目前对这一交叉学科的认知和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广泛交流方能共同促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将会给关节外科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是关节手术走向微创化、颈椎华和标准化的道路之一。


郝定均教授授课

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后进行枕颈融合被脊柱外科医生视为金标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红会医院郝定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颈枕压迫后路寰椎后弓切除减压以后进行枕颈融合的金标准是可以打破的。

他通过寰枢关节的融合和寰枢椎的固定,就能达到融合的目的,这样即可保留颈枕的屈伸运动功能;患者在后路长骨块融合之前,再进行寰枢关节的融合可起到“双保险”的作用,来避免由于不融合所造成的内固定失败、再脱位、再压迫和翻修。另外,3D打印的融合器也可安全地用到寰枢关节的融合中,同时增加寰枢关节的融合率。


翁习生教授授课

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痛苦,医生更加痛苦。因为这不但影响患者预后和关节功能,还会带来医疗资源的巨大耗费。在这次会议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分享了一例让他头疼了三个月之久的TKA感染病例所带来的深刻教训。

据北京协和医院统计,截至2016年11月,该院5966例TKA手术中,术后感染共41例,感染发生率0.69%。翁习生教授遇到的这例患者历经一次ICU抢救、两次清创、两次皮瓣修复,最终保全了肢体和行动功能。

他由此提醒大家,小细菌会带来大危害,要重视合并疾病的影响。他强调,重视早期伤口并发症的处理;早期、彻底清创是保留假体的基础;良好的软组织覆盖是翻修成功的前提等既往经验,在临床应用时也要视个体情况加以思考。


王珊副秘书长作报告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王珊副秘书长兼会员组织部主任,代表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在此作了《坚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的报告。

她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国社会办医的政策发展历程,分析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现状,明确了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助力社会办医的使命、标准和思路,介绍了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已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她介绍说,社会办医在非公立医院、第三方医疗机构、诊所、健康管理机构和互联网医院这5大领域发展迅速。

03

各路精英开拓视野


分会场掠影

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关节、脊柱、创伤、骨肿瘤、小儿骨、护理等领域的知名骨科专家,分别在关节、脊柱、创伤和护理会场,围绕相应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话题展开学术交流和病例讨论。


部分授课专家

其中,裴福兴、高忠礼、闫世贵、刘强、曲铁兵、胡懿郃、周一新、黄伟等关节大咖,袁文、姜建元、李明、仉建国、杨惠林、肖建如、王征、马远征等脊柱大师,蒋协远、唐佩福、吴新宝、徐永清、黄富国、周东生、禹宝庆等创伤大腕,高小雁、宁宁、周阳等护理名师,各自发表了对临床热点的见解和对疑难问题的应对经验。

通过一天的学术探讨,授课专家为参加本次会议的国内嘉宾及巴渝地区骨科同道带来各自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让与会人员学习到骨科高手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新知,有助于促进当地骨科事业的持续进步,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