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潮涌时,海阔凭鱼跃——记第一期上海脊柱“浦菁荟”学术沙龙

2018-12-24 文章来源:上海长征医院 曹鹏 点击量:1914   我要说

申城冬至,海天旭日,黄浦江畔,谈骨论脊。上海市“浦菁荟”脊柱学组第一期沙龙,于2018年12月23日在上海如期举行。

“浦菁荟”是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在2018年成立的学术平台,旨在打造一个经验与创新并重,学术和人文并举,立足上海、辐射江浙、影响全国的优秀学术团体,为青年骨科医师提供分享医技、学术、观念、思想的舞台。

第一期“浦菁荟”脊柱学组沙龙的主题为“那些成功与失败的脊柱手术”,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袁文教授、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姜建元教授及其他来自全国脊柱外科领域的优秀青年专家代表共同出席沙龙,为大家奉上了精彩的学术大餐。

沙龙现场

首期“浦菁荟”脊柱学组沙龙合影

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浦菁荟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建元教授发表开幕致辞,预祝会议顺利,并对浦菁荟脊柱组的青年才俊寄予厚望,希望学组事业能够蒸蒸日上,成员在业内大有作为。

沙龙由学组组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刘洋教授,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谢幼专教授共同主持。

姜建元教授致辞

刘洋、谢幼专教授共同主持

胜友如云,俊才星驰

袁文教授分享

袁文教授细腻用心地分享了“导师喜欢怎样的研究生”,通过培养了87名硕博研究生的亲身经历,风趣幽默,真情实感,以小见大地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伯乐”以及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还给所有在场的青年医师四条分量十足、影响深远的人生忠告。

姜建元教授分享

姜建元教授带来了题为“JCI标准下科室管理与发展”报告,首次公开了自己成为华山骨科主任后十几年的管理心得,以及华山骨科JCI认证标准十年的心路历程。如何以病人为中心?医院里所有程序、态度、质量、安全,无一没有规矩,无一不设标准。姜建元教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作为科室管理者和政策、制度制定与执行者的思考和智慧。

邹卫国教授分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邹卫国教授在“骨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历程”的报告中结合自己研究经历与背景,分享了自己与是如何与骨生物基础研究结缘,如何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等多种研究手段,通过建立间充质干细胞向多种细胞分化的体外高通量筛选系统,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分子机理,以及构建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研究与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多种疾病的致病机理。

朱锋教授分享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朱锋教授带来了“拥抱变化,全新出发”的报告,他用自己观察到其他行业佼佼者与医疗行业领军人物的共性,从如何有效建立Chrisma“魅力” 和Credit“信用”两个维度,如何精准找到自己的有效生态位,触类旁通的给出了建议。

罗小辑教授分享

周非非教授分享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小辑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非非教授分享了“援外工作经验分享和那些完成的病例”“可怕的自律: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胡学昱教授

赵永飞教授分享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胡学昱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赵永飞教授详细讲述了“拾漏补缺 防微杜渐”“我心中脊柱外科的‘小’原则”。他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病例,畅所欲言,针砭时弊,直击一些医疗敏锐话题,提出问题的同时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周晓岗教授分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晓岗教授结合自己的出国阅历、爱好,为大家介绍了西方建筑史,既开阔了眼界,又丰富了知识,同时还调剂了沙龙氛围。

刘洋教授分享

刘洋教授带来了“技术与原则,向左还是向右”的报告,他先以最近热门的基因编辑婴儿实验为引子,结合收集的大量翻修病例以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脊柱手术病例,提出技术与原则该如何抉择的思考,再次强调了袁文主任在发言中提及的外科医生心中的两把尺子-“坚持原则”与“坚守良知”。

马晓生教授分享

上海浦菁荟脊柱学组名誉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马晓生教授对沙龙内容进行了总结,并为本期沙龙带来“非常规”精彩分享的讲者表示感谢!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浦菁荟脊柱学组沙龙活动的成功召开,很好地诠释了医学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本期沙龙旨在呼吁广大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师在专注外科技术的同时,还应给予患者更多的信念和人文关怀。与此同时,沙龙初步建立起了一个青年骨科医师交流学术、展示风采、合作奋进的舞台。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属于脊柱外科青年才俊们下一次活动的举行,在黄埔江畔开启新的航程。

沙龙现场集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