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聚羊城,研“镜”析“微”共创新|第八届岭南脊柱微创国际创新论坛名家云集

2019-03-30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2042   我要说

特别鸣谢:广东省中医院脊柱科詹吉恒、郭海威提供学术支持。

奇花烂熳半天中,天上云霞相映红。三月的广州木棉绽、鹧鸪飞,3月29日至30日,第八届岭南脊柱微创国际创新论坛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脊柱微创专委会第一次学术大会暨CAOS数字化技术与导航研究学组第三次会议(广州站)暨第七期“岭南-新桥”全国脊柱内镜高级学习班在美丽的花城召开。

会场掠影

大会围绕脊柱内镜技术、显微镜技术、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等当下热门、创新话题,邀请国内外600余名专家、学者同台论道,深入交流。据悉,此次会议网络在线直播点击总量超过5万人次。

欲观会议精彩回放,点击下图观看

本次会议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委会、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疼痛与内镜技术专委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微创专委会、岭南骨科医疗联盟主办;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专委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脊柱内镜专委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微创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委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学组协办。

陈博来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广东省中医院陈博来教授主持,在致辞中他特别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创新,它是引领医疗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岭南脊柱微创论坛”8年来一直秉承“开放、包容、共进、共享”的态度,从区域论坛发展到全国知名学术品牌论坛,是全国骨科同道共同努力的结果。

陈教授表示,广东省中医院团队将不负全国骨科同道的期望,力将岭南脊柱微创论坛打造成伴随大家共同成长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见证脊柱外科的辉煌时代。

吕玉波会长致辞

“我相信,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将大力提高国内脊柱疾病的诊治水平,最终造福遭受脊柱疾病折磨的患者。”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吕玉波会长在致辞中讲到。

吕会长指出,脊柱疾病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本次会议聚集国内外、中西医脊柱外科知名专家同台交流,共同探讨脊柱疾病的诊治问题,将推动这一领域学术水平和手术技术的提高。

陈达灿院长致辞

广东省中医院陈达灿院长代表会议承办方,向海内外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自80年代以来,微创技术通过较小的创伤,为脊柱病患解除病痛,微创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对于脊柱外科医生来说,微创技术值得进一步创新和推广,他希望,通过岭南脊柱微创论坛,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动脊柱微创技术在中国遍地开花,为患者带来福音。

靳安民教授致辞

“近年来,微创理念已广泛深入病人之心;微创技术亦让原本高端、困难的脊柱外科手术变地容易操作。”大会名誉主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靳安民教授在致辞中介绍说,此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脊柱外科的大家,他们为广东地区脊柱外科事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目前,广东省脊柱微创外科事业蓬勃发展,以林定坤、陈博来教授为首的广东省中医院脊柱专科团队在岭南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相信通过此次会议,有助于推动该技术在广东乃至全国良性发展。

刘尚礼教授致辞

大会名誉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尚礼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他已陪伴岭南脊柱微创论坛走过8年的历程,最深的感受就是参会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这充分反映了广东省中医医院及中国脊柱微创外科事业不断发展现状。

该会议是首个由中医院主办的国内大型脊柱微创会议,这是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也是中西医结合的趋势所在。他肯定了陈博来教授在历年会议召开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并希望该会议未来越办越好。

周跃教授致辞

“广州是中国脊柱微创外科的发源地,自20年前南下广州,跟随刘尚礼教授学习并使用这门技术以来,我带领自己的团队走上了微创的道路。”大会主席、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回忆说。

他同刘尚礼教授一样,已陪伴岭南脊柱微创论坛走过了8年的路程,他介绍说,陈博来教授打造的岭南脊柱微创论坛是国内脊柱外科领域的著名品牌会议,他的团队为全国脊柱微创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广东省越来越多的专家投入到脊柱微创事业当中来,大大提高了这门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成就中国微创脊柱外科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徐少克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世界华裔骨科学会候任主任委员、台湾童综合医院徐少克教授在致辞中表示,20年前与林定坤教授结识以来,便与广东省中医院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位学科带头人早在10年前就认定微创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一直坚持大力发展微创技术。

近年来,广东省中医院不管是医疗水平、文化传承还是教育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他表示,很荣幸能同广东省中医院及大会一同成长,未来期望陈博来教授带领广东省中医院脊柱微创团队走向国际,走向更高的舞台。

沈慧勇教授致辞

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沈慧勇教授在致辞中讲到,中国脊柱微创技术起始于刘尚礼教授,辉煌于周跃教授,目前在陈博来教授等中青年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的开展。

他指出,如今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微创技术交流会议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充分显示微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脊柱微创事业未来可期。

Christoph J. Siepe教授致辞

德国慕尼黑哈拉兴骨科医院、中德合作代表Christoph J. Siepe教授在致辞中讲述了他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学术交流的感受。

他对广东省中医院这样一家现代化、综合性的中医院能有如此先进的脊柱微创技术感到惊讶,并且脊柱微创技术在该院的发展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交流期间,他亲自感受了拔罐、推拿、针灸等中医诊疗技术的独特疗效,并对中西医结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未来能加强彼此交流,互通有无,造福两国骨病患者。

张西峰教授致辞

“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不努力,一定没有希望;如果努力了,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同样是会议8届元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鼓励与会嘉宾。

他指出,中国脊柱微创外科的发展离不开各位前辈和同道的努力,使这项技术在中国从无到有,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并占据一席之地。他希望中国脊柱微创外科同道能都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德脊柱合作中心挂牌仪式

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交流,推动脊柱疾病诊疗进一步发展,为中德建立一个加强先进理念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德脊柱合作中心落地广东省中医院的挂牌仪式。

中外交流,大师引领

随着微创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国内外医生的经验交流也日渐增多。基于本次会议平台,国内外脊柱微创领域的知名专家,为与会学者带来了他们珍贵的临床经验分享,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周跃教授作报告

周跃教授在《经皮腰椎内镜融合(ZELIF)技术的现在与未来》的报告中,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较长时间的疗效观察,证实ZELIF技术安全性高且疗效确切。这项术式可在狭小、神经密集的区域中进行,在保护周围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安全放置融合器。其核心设计是可膨胀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可让传统大小的融合器准确放置于椎间隙。

徐少克教授作报告

徐少克教授作了《新型双通道内镜手术应用于脊柱减压及融合》的报告。他认为,新型双通道内镜手术器械操作自由度高,学习曲线短;对脊柱椎管狭窄及脊柱融合的困难手术具有优势;该技术未来可能取代部分显微镜手术和MED通道手术,其发展成为机器人辅助手术较具有利条件。

林定坤教授作报告

大会主席、广东省中医院林定坤教授在《内镜术后复发与终板炎相关因素分析》的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认识。他提出,伴有终板炎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经皮内镜术后疗效确切,其靶向减压、神经根症状缓解较好。他认为,复发性LDH具备一定的复发率(约9.5%),因此应谨慎选择患者。

叶晓健教授作报告

大会主席、CAOS数字化技术与导航研究学组组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叶晓健教授作了《导航在脊柱手术的价值与应用》的专题报告。他认为导航技术安全且精准,其独特的轴位视角优于传统X-RAY正侧位成像;并能精确处理椎间隙,减少终板破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它还能提供融合器植入的最优位置参考并进行精准打钉,减少医生术中透视次数。

徐峰教授作报告

中部战区总医院徐峰教授介绍了《腰椎管狭窄症的后路内窥镜应用》。他指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手段包括腰椎X线片、MRI、CT、神经功能检查和评估及全身状况评估。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可采用后路内窥镜微创治疗术式,即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大通道经皮内窥镜系统(ILESSYS Delta)。

陈博来教授作报告

陈博来教授在《机器人辅助下脊柱微创技术的探索与创新》的报告中介绍说,机器人辅助下脊柱微创技术提高了手术精准度、减少了并发症和放射性损伤,但机器人在手术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手术最终成败取决于主刀医生的水平。他认为,在精准靶点定位的前提下自动置入工作通道或椎弓根螺钉,可能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Daniel J. Rosenthal教授作报告

德国巴德洪煲医院Daniel J. Rosenthal教授从瞄准、引导、术前规划及术中决策等方面,介绍了脊柱手术中椎弓根螺钉定位重要性的相关问题。他指出,脊柱微创手术旨在减小手术创伤,而非一味追求手术切口的大小;借助导航进行精准的靶点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并确保手术疗效。

Masato Tanaka教授作报告

日本冈山大学Masato Tanaka教授分享了脊柱微创手术现状的内容。他介绍说,随着导航辅助下脊柱微创手术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C臂、O臂技术给医生和患者均带来了好处,并在脊柱微创手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未来极具潜力。

Christoph J. Siepe教授作报告

Christoph J. Siepe教授讲解了脊柱腰骶段单纯前路融合手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他通过分享具体手术案例指出,在脊柱腰骶段进行单纯前路减压和融合,可对重度的腰椎滑脱、退变性侧弯等退变性脊柱疾病起到良好疗效。

Jinsung Kim教授作报告

韩国首尔圣玛丽医院Jinsung Kim教授进行了三个专题的演讲,他先后介绍了AO Spine关于脊柱全内镜下减压及内镜辅助下融合手术的相关工作指南,并介绍了全脊柱内镜下融合手术在未来的改进方向,如有效清除椎间盘、终板组织以及工具改良等。

研“镜”析“微”,共话创新

讲者风采(按照授课顺序

中外交流结束后,广东省中医院李永津教授分享了两例电磁导航辅助下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视频。

在OLIF技术与矫形的讨论环节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吴文坚教授介绍了显微镜在OLIF手术中的应用;江苏省中医院陈刚教授分享了OLIF146例经验的苦与乐;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王建教授作了侧方腰椎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临床初探的报告。

讲者风采(按照授课顺序

针对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反思,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蒋毅教授分享了经椎弓根入路内镜的拓展应用;中日友好医院邹海波教授讲解了内镜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策略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忠良教授介绍了脊髓型颈椎病经皮内镜手术入路选择;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教授介绍了脊柱内镜手术的进退选择。

讲者风采(按照授课顺序

目前临床上微创技术与智能化高度结合,各种智能化设备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西峰教授讲解了内镜下融合技术结合经皮固定矫形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南部战区总医院吴增晖教授讲解了XLIF对腰椎矢状面的影响;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孟志斌教授讲解了上颈段椎管内肿瘤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技术特点;郑文杰教授针对ZELIF腰椎内镜下融合术的手术关键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强强联合,助力微创

3月29日,为期一天的第七期“岭南-新桥”全国脊柱内镜高级学习班精彩纷呈。讲者们围绕内镜流程的优化、镜下减压、内镜技术的并发症及脊柱微创技术的创新应用展开,采用手术直播和专题演讲的方式,将目前国内外脊柱内镜前沿技术展示给与会学者,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陈博来、李长青教授进行开幕式致辞

会场掠影

讲者风采(按照授课顺序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沈茂教授展示了内镜下减压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手术要点。陈博来教授分享了腰椎管狭窄合并不稳定DETAL内镜辅助下融合与椎间盘镜(VISTA)下进行融合的体会。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郑文杰教授展示了一例内镜治疗高髂嵴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要点,并通过直播平台与现场嘉宾进行讨论。陈博来教授带来了一例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操作安全流程。

手术直播后,16位脊柱微创专业领域的教授围绕内镜流程设计与优化、镜下减压专题、内镜技术的思考与总结、脊柱微创与创新发表演讲。

讲者风采(按照授课顺序)

本节讲者主要介绍了腰椎经皮内镜手术流程的再优化、PELD结束手术技术细节、脊柱内镜处理近端重度脱垂椎间盘手术技术与设计及颈椎内镜手术的流程优化与思考的相关内容。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李长青、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冰、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任大江、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孟斌教授建议临床医生,在工作中要用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

讲者风采(按照授课顺序

针对腰椎椎间孔、椎管狭窄症的镜下减压,四川省中医院樊效鸿、安钢总医院王红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祝斌、中山大学第三医院董健文教授,围绕精准减压、大通道下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及椎间孔入路技术精要等内容,系统介绍了手术适应症选择经验及注意事项。

讲者风采(按照授课顺序

目前国内外脊柱内镜技术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出现了一些复发病例,使临床从事这项技术的医生纷纷陷入思考。本节由陈博来、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朱腾月、福州市第二医院郑忠及德国的Christoph J. Siepe教授,围绕椎板间入路腰椎内镜手术并发症、镜下融合优势与不足、脊柱内镜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及经腹侧入路微创技术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讲者风采(按照授课顺序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源泉,脊柱微创外科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推动。本节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范顺武教授介绍腰椎侧方融合与AIP入路改良的临床应用体会;北京协和医院余可谊教授带来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内镜探索中的运用经验;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远鸣教授分享了腰椎孔镜手术后再手术的反思;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树人介绍了Endo—TLIF全可视内镜下腰椎融合。

与会嘉宾合影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第八届岭南脊柱微创国际创新论坛紧跟时代潮流,肩负使命,大力推动中国脊柱微创外科事业,朝着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