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医文交叉,创新思想火花|第一届北医三院“骨运康”博士生学术论坛召开

2019-04-21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4837   我要说

特别鸣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纵向四班林新鸿、黄梦洁博士学术支持

当今时代,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临床医学不断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提出新的需求。

“临床医学+X”战略是北京大学未来重点发展和建设的战略性方向之一,旨在推动和加强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快速提高教学、科研与医疗水平。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2019年04月21日,第一届北医三院“骨运康”博士生学术论坛暨首都高校理工医文交叉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召开。

会场掠影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纵向四班主办。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纵向四班由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三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组成,集合了北医三院的优势学科,该班级多次获得北京大学班级“五四奖章”、北京市、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班集体及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北医三院研究生纵向班四班班徽

论坛以“理工医文学科交叉,碰撞创新思想火花”为主题,从临床实践问题导向出发到医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从专业高水平博士的精彩汇报到跨学科的深入探讨交流,学术内容丰富多彩,通过不同学科的独到视角和专业理性思考,为与会者带来一场饕餮的学术盛宴。

宋纯理院长致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院长宋纯理教在授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的发展,将有力促进医院向前发展,此次论坛恰由“骨运康”三大科室的博士生策划、筹备、开展,发挥了学术型研究人员的优势,将有力促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服务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化。他希望未来该论坛能坚持办成品牌会议,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扩大论坛讨论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韩江莉处长致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育处韩江莉处长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生纵向班四班作为院内优秀班集体代表,此次独立自主举办学术论坛,为医院在研究生培养的道路上提供了创新思路。当今社会现状要求在学生时代能进行交叉思路培养,她希望以此论坛为契机,实现更多学科交叉讨论,进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田华主任致辞

论坛教学主任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华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如今学术会议比较多,但是自己十分珍惜参与此次博士论坛的机会,因为在研究生时期进行交叉学科交流的形式比较新颖,他希望主办者在此形式基础上,不断完善内容、扩大参与范围,将来成为各科室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学术论坛,并不断延续下去。

邱东教授致辞

论坛点评专家代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邱东教授结合自己的体会,分享了自己在学科交叉交流方面的体会,他特别强调了理工医文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他认为此次论坛体现了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他相信,通过此次交流能发现更多学科内的学术增长点,积极发现临床上患者需求,不断推动诊疗水平、医疗器械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祝斌班主任致辞

论坛指导教师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微创专家、研究生四班祝斌班主任在致辞中表示,自接手班级二个月以来,便对该班级能承办的如此详实的学术活动感到震惊,他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将会议做成品牌,并希望未来论坛主办者能不忘初心,继续将此活动继续举办下去。


林新鸿博士致辞

论坛筹备委员会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林新鸿博士在致辞中介绍了论坛举办的初衷,即推动和加强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快速提高教学、科研与医疗水平,并对与会嘉宾、学者及论坛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到来表示感谢。

王鑫光研究生主持开幕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王鑫光研究生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出席论坛的嘉宾。

群英聚首,辨析论悟

学术交流共分为四节进行,15位理工医文交叉学科领域的博士生依次登台,介绍各自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对理工医文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热点与重点进行了分析和讲解,内容精彩而全面。

韩明月博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韩启德院士团队的韩明月博士作了《学术期刊的诞生》的专题报告。她介绍了科学期刊出现的背景、功能,其中科学期刊的产生不仅是科学兴趣的显著增加,也是科学成就的显著增加,以及文章内容优先权和永久性赋予了期刊的可信性。她针对学术期刊中作者身份政策的变迁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对于中国科研现状,她提出了相关优化设想,给如今的研究以启发,并与现场嘉宾进行深入讨论。


高猛博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如院士团队的高猛博士介绍了《医疗用植入式微纳集成系统》。基于突破现有技术、精准诊断治疗及智慧医疗发展等需求,医疗用植入式微纳集成系统应运而生,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使得医生更好的为病人进行诊疗。该系统具有超低功耗和生物相容性,关键技术包括供电技术、通信技术、MEMS器件技术和集成封装技术。这些技术未来可能应用于突发急病预警、顽固慢病治疗、骨病电磁治疗、运动康复等方面,将有效提高医疗技术成果转化速度,缩短医疗器械研发周期。

喇高燕博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周谋望教授团队的喇高燕博士作了《电刺激在神经肌肉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她指出,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是在康复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疾病,而经皮电刺激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式,用以缓解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体积的减少和维持收缩特性。此外,她还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孔祥飞博士作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樊瑜波教授团队的孔祥飞博士分享了《运用多种手段综合研究啄木鸟头部冲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主要介绍了肌骨与口腔生物力学、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及医疗器械与人工器官。此外,他还介绍了运用“关节刚度”评价膝关节损伤的相关课题,重点介绍了关节刚度与膝关节损伤的关系。

徐礼桔博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邱东教授团队的徐礼桔博士报告了《人工骨材料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的优化》的相关内容。他介绍说,随着骨质疏松患者人数不断提升,对于骨修复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基于这种现状,人工骨材料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的优化迫在眉睫。其中,他详细介绍了基于PSC的可注射骨水泥、可形成多孔结构的生物活性骨胶、连体网络水凝胶等内容的创新研究。


杨宏韬博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工学院郑玉峰教授团队的杨宏韬博士汇报了《新型锌基医用金属材料及其医学应用》的相关内容。他针对医学中应用的可降解金属,如铁镁锌,简要介绍了骨科现阶段的植入金属研究。此外,他还对纯锌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存在毒性和腐蚀性,而锌镁复合材料植入后,4周时可见植入物周围新骨生成和局部骨整合,8周时新骨增加,骨整合面积增大,炎症随时间推移呈现减轻趋势,且无破骨细胞活动。

林新鸿博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骨科刘忠军教授团队的林新鸿博士分享了《 3D打印多孔金属内植物在骨科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他介绍说,3D打印多孔金属内植物在骨科已获得较广的临床应用,关于3D打印金属内植物基础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3D打印+治疗功能”。他向大家展示了刘忠军教授团队在不同金属3D打印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C2肿瘤行全脊椎切除术的标准临床流程和3D打印定制化胸腰椎人工椎体的应用,所有的手术均采用个性化匹配的原则。

潘爱星博士作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教授团队的潘爱星博士带来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肉生物力学属性的初步探索》的专题报告。他向大家介绍了脊柱肌肉的解剖和椎旁肌肉的评估方法,其中实验过程的两大方法是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和剪切波弹性成像系统,具体内容包括MytonPRO的应用领域及在脊柱中的应用,剪切波的成像理论以及实验过程。

陈博博士作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丁立教授团队的陈博博士分享了《生物力学仿真——逆向动力学仿真及脊柱生物力学仿真分析》。他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生物医疗工效学实验室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动力学仿真和静力学仿真方面分别举例介绍逆向运动学的应用。他通过上肢典型运动的选取,建立多刚体运动模型(上肢三关节、三阶段、七自由度),进行逆向运动学计算并进行验证实验。此外,他还展示了高原士兵脊柱生物力学仿真的研究成果,包括椎间盘模型的建立以及不同负载下椎间盘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江圣杰博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邓旭亮教授团队的江圣杰博士分享了《生物材料与口腔组织再生》的相关内容。他对于植入水凝胶的纤维的微环境与分子动力学的各方面进行讲解,并结合干细胞和FN蛋白使得分子吸附能力增加,对于相关组织工作的研究方向提供新启发,现场师生反应热烈。

刘宗源博士作报告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冯西桥教授团队的刘宗源博士分享了《细胞分裂面调控机制的力学研究》。他指出,细胞分裂面决定了子代细胞的排列方式以及获得遗传物质的多少,对于组织器官的结构生成以及细胞的分化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从细胞受限铺展对于有丝分裂的影响和细胞间粘附对于有丝分裂的影响两方面,介绍了力学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宁莹莹博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俊龙教授团队的宁莹莹博士分享了《近红外发光稀土配合物的设计及其在生物成像上的应用》。她首先介绍了课题组的组成成员和目前的研究方向,例如金属小分子抗肿瘤药和脑中风药物等。荧光成像作为成像中的一种,具有实时导航、高分辨率的优点,可以用来指导手术进程,她介绍了镱分子作为荧光剂,与细胞成像、化学成像、肿瘤显像切除、胃部PH检测等临床试验进行结合,未来有望应用于临床工作及药物研究。

石媛媛博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敖英芳教授团队的石媛媛博士分享了《小分子化合物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生成治疗骨关节炎》。他们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为运动创伤组织修复与重建研究和关节退变与治疗分子机制研究。她介绍了骨关节炎基本情况和现有治疗方法,继而引出小分子化合物治疗的必要性,采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成功筛选出改善骨关节炎疾病病情的化合物BNTA。

周梦雪博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胡毅、陈俊教授团队的周梦雪博士介绍了《刺激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构建及其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她针对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发展现状,强调了其原则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其毒副作用。纳米药物作为一种外源性物质,从静脉注射到血液中,直至最后进入肿瘤细胞中必然会遭受包括免疫系统,肿瘤微环境等在内的多重生物屏障,阻碍纳米药物的体内递送,从而导致疗效低下。

她分别就被动靶向型临床纳米药物和主动靶向型临床纳米药物,详细展示了肿瘤酸度敏感的纳米载体用于抗肿瘤多药耐药性、近红外/pH双敏感纳米载体用于阿霉素的细胞内递送,及近红外光致靶向型纳米药物用于增强药物肿瘤穿透的研究。

何观平博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刘晓光教授团队的何观平博士分享了《氧化锌纳米颗粒在骨肿瘤治疗中的相关研究及应用》。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恶性程度及转移率高,传统化疗耐药比例逐渐升高,毒副作用强,相比传统药物,纳米级生物分子具有多种优点,所以他从体内外水平探讨纳米氧化锌对骨肉瘤影响及作用机制。

他分别从纳米氧化锌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人骨肉瘤细胞增殖、通过激活凋亡及自噬通路诱导人骨肉瘤细胞死亡、活性氧(ROS)-自噬-锌离子循环轴在纳米氧化锌诱导骨肉瘤细胞死亡和纳米氧化锌在裸鼠体内抗肿瘤实验四部分进行介绍。

点评嘉宾风采

第一届北医三院“骨运康”博士生学术论坛暨首都高校理工医文交叉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博士生学术论坛,为首都高校院所理工医文等不同专业背景出身的博士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科研成果、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促进医学科技与人文、临床研究与基础科研的联系和转化、加强与各专业领域内专家沟通交流的平台。

与会嘉宾合影

经过一天的学术交流与分享,各位参会同道对理工医文多学科交叉领域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地探讨,共同推动了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临床研究到基础研究的进步与发展,践行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战略,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