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2018年上海市科技奖揭晓,戴尅戎院士、郝永强教授、涂意辉教授等专家获奖
2019-05-16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227 我要说
5月15日上午,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本次上海科技奖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了三大奖第一完成人总数的49.5%;10位优秀科技人才荣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最年轻的年仅36岁;三大奖中还同时出现了两项科技进步特等奖。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和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基于医工合作和3D打印技术的"骨盆肿瘤精准切除与个性化功能重建的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完成人:郝永强、戴尅戎、姜闻博、艾松涛等),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的“基于国人解剖特征单髁置换假体参数优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完成人:涂意辉、薛华明、马童、文涛等),分别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获奖内容介绍
骨盆肿瘤精准切除与个性化功能重建的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该项目属骨外科领域。骨盆邻近有消化、泌尿、生殖等脏器及重要血管、神经,解剖极为复杂。骨盆肿瘤患者,面临肿瘤切除安全边界难以确定,重要脏器、组织易发生损伤,切除后骨盆缺损形态复杂、个体异大,传统方法无法重建或重建效果不佳的世界性临床难题。该项目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取得创新成果如下:
1、医工结合,应用3D打印技术首创“三位一体”骨盆肿瘤精准切除和个性化功能重建的治疗模式。应用数字医学和3D打印技术,通过医工结合,创建了包含术前3D打印个性化骨盆病变模型进行手术模拟与设计,术中利用3D打印个性化手术导板辅助肿瘤精准切除、3D打印个性化金属骨盆进行功能重建的“三位一体”创新治疗模式,并成功实现研究到临床的转化。
2、自主研发医学图像软件和金属3D打印个性化骨盆重建假体。自主研发影像快速建模与多模图像配准软件,实现骨盆肿瘤边界的精准确定。自主研发多种类型的金属3D打印个性化骨盆重建假体和个体化几何匹配,实现假体植入后的几何适配、力学适配和生物学适配。
该项目发表SCI论文83篇;授权专利48项;获软件著作权3项;编制了《个性化骨盆假体产品技术要求》。举办国家级学习班14次,在国内外受邀做主题发言、特邀报告共计108次;创立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全国联盟,将个性化治疗理念和医学3D打印技术推广到23个省份56家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基于国人解剖特征单髁置换假体参数优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单髁置换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具有更多超过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但单髁假体来源于进口,技术参数完全按照欧美人种设计,与亚洲人种的解剖特点不能完全匹配,配套工具常常发生偏差,临床应用中产生诸多问题,限制了该项优越技术的推广。
涂意辉教授团队自2007年至2015年历时8年围绕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开展长期的研究。关键发明点包括:(1)研发适合中国人特点、高精度单髁假体尺寸选择工具,使假体尺寸更加匹配国人解剖,大大减少误差。(2)研发精确,便捷的术中定位系统,指导股骨假体精准植入,大大减少力线不良问题。包括三项关键技术:a, 股骨髓外定位技术:研发并应用股骨髓外定位器指导股骨假体的准确置放。b, 股骨非髓定位技术:研究应用股骨非髓腔定位器,首次提出采用股骨非髓定位法进行股骨假体的置放。c, 数字化虚拟技术:首次将数字化虚拟技术应用于单髁置换术的研究,建立虚拟化手术辅助模板,三维直视,测量精确,操作简单,满足临床医师日常工作及科研需要。
该项目已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相关专利产品用于国内多家大型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荣获上海市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第八届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1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金奖2次,银奖1次。基于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系列创新技术,由涂意辉教授领衔的关节外科团队于2016年12月被评为"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
项目成果共计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期刊5篇,中文23篇。2010-2015年连续举办国家级及上海市继续教育项目,国内外大型会议推广、交流20次,连续两届获得全国COA骨科年会优秀青年论文比赛一等奖。经过中科院上海科技查新中心查新后认为该项目“未见有于该项目研究及采用的关键技术相对应的文献报道。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新颖性。经分析,该项目综合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