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北医三院骨科论坛脊柱会场精华归纳

2019-07-01 文章来源:北医三院 欧阳汉强 吴奉梁 孙垂国 点击量:7308   我要说

2019年6月14-15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北医三院骨科论坛。在脊柱会场,近百位国内知名骨科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700余名同道围绕热点话题和新理念、新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李危石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骨科主任李危石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次北医三院骨科论坛是骨科分为脊柱、关节、创伤三个亚专科后举办的第一届综合学术论坛,他希望本次论坛能使三院骨科在医院重点科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国内骨科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助力。

宋纯理教授致辞

“科技引领技术进步与发展是三院对骨科提出的要求。”北医三院科研副院长、骨科宋纯理教授阐述了北医三院未来的整体规划,表示刚刚成立的“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通过医工交互,在新材料、人工智能和医用机器人等方面将极大促进骨科的全面发展。

精准医学—大师论坛

刘波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

周跃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王田苗教授 北京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刘波教授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启脊柱外科学新时代》为题,拉开了本次论坛学术环节的序幕。刘波教授详细讲解了积水潭骨科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展示了“天玑”机器人在寰枢椎疾病、腰椎峡部裂、脊柱侧弯和脊柱骨折等疾病的应用,表示中国的骨科机器人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并表示下一代的积水潭骨科机器人将与AI相结合。

随着微创内镜手术的普及与发展,如何实现穿刺精准定位和精确减压,同时完成内镜辅助下的椎体间融合已成为新焦点问题。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针以《未来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为题,介绍了新的椎间孔镜系统(SEEssys),它将内镜技术与导航技术相结合,在Intracs交流电磁导航的引导下让术者在内镜直视下操作的同时,可通过术中透视观察到操作杆进入靶点的深度和角度,减少透视次数,提高操作的精准度。周跃教授还提出了未来可将光磁导航进行融合,使内镜技术更安全更微创,并进一步提出了ZLIF的技术,通过切掉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利用膨胀通道系统实现经皮内镜下的减压和融合,将脊柱微创手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本次大会的特邀嘉宾,长江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以《医疗机器人创新机遇》为题,以“天玑”机器人系统为例详细分析了当下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医疗机器人的现状及市场规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值得关注的精准医疗的5大核心技术,并表示医工交叉必将为中国骨科带来历史性变革。

厚德仁“术”—前沿/经典手术视频详解

李长青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王圣林教授 北医三院

周非非教授 北医三院

孙垂国教授 北医三院

韦峰教授 北医三院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李长青教授通过手术视频详细地讲解了“三方实体,一方开口,弹性撑开”的ZLIF经皮内镜腰椎融合术的步骤,展示了如何将cage经过膨胀通道安全准确的植入椎间隙,既能避免发生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又能实现神经根直接减压,并可进行相应的终板处理,实现椎体间融合术。

来自北医三院脊柱外科的四位医师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手术视频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北医三院在脊柱手术方面的经典理念和技术。

寰枢椎组王圣林教授汇报了一例同时存在左侧椎弓根缺如、颅底凹陷和脊髓空洞的寰椎枕化畸形患者的前后路联合手术过程,并重点强调前路松解术包含四个重要的步骤,即分别对颈长肌和头长肌、侧块关节、翼状韧带和齿突尖部韧带的充分松解,同时对前路松解术的手术意义、手术指征和操作细节进行了经验分享。

颈椎组周非非教授汇报了一例“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经典病例,详细讲解了该术式的设计理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就门轴断裂、椎板间融合、关门现象和C5神经根麻痹等重要问题与现场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腰椎组孙垂国教授通过一例“T1-11椎管后壁切除+ T4-5环形减压+去后凸”的胸椎管狭窄症手术视频,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对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策略,着重介绍了环形减压+去后凸的手术技巧,以及术中对于超声骨刀的充分应用和操作技巧,并就环形减压的适应症和后纵韧带骨化块的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

脊柱组韦峰教授以多个脊柱原发瘤和转移瘤的手术视频,向我们介绍了北医三院在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方面的关键理念和重要技术,强调整块切除的概念就是确保肿瘤周围有完整连续的正常组织包绕,避免术后复发的核心理念是如何基于WBB分期设计不经瘤体的切除方案,并介绍了3D打印假体、射波刀放疗技术和最新的靶向治疗在脊柱肿瘤领域的应用。

脊柱肿瘤专题

刘晓光教授 北医三院

肖建如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沈慧勇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姜亮教授 北医三院

脊柱肿瘤的手术因为难度高、风险大,被誉为骨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脊柱肿瘤权威专家为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脊柱肿瘤诊治的最新理念。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医三院骨科副主任刘晓光教授以《微创技术在脊柱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北医三院应用CT监测下穿刺活检、经皮椎体成形术、射频消融、放射粒子、3D打印导板、经皮穿刺强力霉素等微创技术治疗脊柱肿瘤的经验。

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医院肖建如教授,通过9例高难度的脊柱肿瘤手术病例介绍了上海长征医院在《复杂脊柱肿瘤精准切除与3D打印重建方面》的宝贵经验,并强调计算机的辅助、精准的肿瘤边界、个性化的重建是未来脊柱肿瘤的发展方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沈慧勇教授,以两例特殊病例向我们介绍了《肿瘤相关性低磷性骨软化症(TIO)这一种罕见的代谢性骨病》,并通过文献复习着重说明了奥曲肽显像定位在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北医三院姜亮教授讲解了《北医三院在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微创治疗方面的理念》,并介绍了诊治脊柱侵袭性血管瘤、骨母细胞瘤、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脊柱骨巨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脊索瘤和嗜酸细胞肉芽肿的国际经验和三院经验。

颅椎外科专题

王超教授 北医三院

夏虹教授 南部战区总医院

宋跃明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医三院王超教授讲解了《北医三院颅椎组在后路寰枢关节融合术固定方式上如何选择的经验》。他逐一讲解了改良Magerl、寰枢侧块钉棒及钉板固定这三种在寰枢椎手术发展史上的代表性术式,并基于他2000例上颈椎手术的丰富经验着重强调未形成鹅颈畸形者可用Magerl方式、寰枢关节不稳者可用钉棒装置,而钉板固定因为具有强大的复位功能几乎适用于所有病例。

南部战区总医院夏虹教授带来了《5例经口TARP手术死亡病例分析》,包括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3例、中枢神经感染死亡1例和置钉损伤椎动脉导致的小脑缺血死亡1例,并介绍了他在寰枢椎手术并发症处理上的宝贵经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跃明教授讲解了《难复性寰枢脱位的手术选择》,包括前方入路松解减压固定、侧方入路齿状突切除和后路超声刀双侧齿突切除,并总结彻底减压是病人症状缓解的基础,重建稳定性是维持手术疗效的关键。

脊柱畸形专题

仉建国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海涌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许建中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王征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盛伟斌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朱泽章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钱邦平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吴继功教授 解放军特色医学中心

周许辉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于淼教授 北医三院

北京协和医院仉建国教授分享了《Hybrid技术治疗严重早发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 EOS)的宝贵经验》,他展示了协和医院对于多年收集的12例EOS病例的诊治过程,总结出该类患儿可能适合截骨术加生长棒治疗也就是融合手术结合非融合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教授,为我们带来朝阳团队对于《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呼吸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测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肺栓塞、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呼吸相关危险因素需要术前进行预测,并通过翻修手术、术前呼吸系统疾病、冠状面主弯Cobb角>75°、胸廓成形这四个参数建立预测系统。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许建中教授介绍了《Halo-骨盆牵引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研究》,他认为头颅-骨盆牵引技术可以有效辅助治疗复杂重度脊柱畸形,改善术前身体状况,尽量避免VCR、PSO等高级别的截骨术,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输血量和手术并发症。

解放军总医院王征教授分享了《对于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他认为对于融合节段的选择需要进行冠、矢状位平衡状态的动态评估,也需要综合考量骨性平衡和肌源性平衡,尤其是合并下肢关节活动受限时不应完全恢复站立位脊柱平衡。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盛伟斌教授汇报了《一个新的术中评估方法可以预防冠狀面失平衡》,需要结合耻骨联合和远端融合椎及其延长线进行综合判断。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泽章教授提出《如何处理腰骶部畸形的近端代偿弯的思考》,他认为对于非结构性的代偿弯应该行腰骶部半椎体切除和短节段融合,而对于合并僵硬或旋转明显代偿弯以及存在后凸或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应该选择长节段融合固定。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钱邦平教授汇报了《颈胸截骨术对强直性脊柱炎矢状位重建的影响》,他认为对于存整体不平衡和冠状位躯干失衡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先行腰椎截骨术更好;但如果颈胸畸形是造成外观畸形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或是同时伴有冠状和矢状面不平衡,那么应首先进行颈椎截骨术。

解放军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吴继功教授介绍了《多棒多米诺连接在复杂脊柱畸形矫形的应用》,他认为多棒连接可以提升内固定强度、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的复杂程度。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周许辉教授分享了《重度结核性后凸畸形手术时机与风险效益的分析》,他认为无症状期的手术除了达到矫形效果外,患者并不能增加额外效益且风险并不能显著降低,建议产生神经症状后的1年内进行手术更佳。

在病例讨论环节,北医三院于淼教授带来了《一例合并脊髓栓系和脑脊膜膨出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在头环骨盆牵引数月后改为头环重力牵引,但随之出现了大小便功能障碍。仉建国教授认为因为患者牵引后身高增加十几公分,所以神经损伤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度牵引,应该去掉牵引观察神经功能改变。而朱泽章和吴继功等教授认为,考虑为牵引之后造成了脊柱延长牵拉脊髓,从而导致了神经功能障碍,建议应行脊柱截骨脊髓内移手术。经过台下热烈的讨论,最后于淼教授总结认为对于脊柱侧弯顶椎区的处理要做好凹侧的充分松解,对于头环-骨盆牵引的速度要适当,而如果对于出现的神经损伤要注意对原因的分析。

颈椎退变专题

孙宇教授 北医三院

冯世庆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王欢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陈华江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刘浩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史建刚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张凤山教授 北医三院

陈雄生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北医三院孙宇教授介绍了《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他认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设计理念是为了保留节段的活动并减少相邻节段退变,而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术后的异位骨化,10年随访约2/3出现该并发症,并由此提出三院对人工间盘置换严格的指征要求:间隙高度降低<20%、钩椎关节没有明显退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不能有骨化等。未来应严格控制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手术指征并期待尽早出现中国自主研发的间盘假体。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冯世庆教授通过《对近几年国自然基金数据的分析得出目前颈椎疾患的基础研究》,围绕在生物力学、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退变和颈脊髓损伤等方面,范围依然过于狭窄。他提出未来应将颈椎研究的目光投向结合外泌体、RNA信号通路、自噬体、肠道菌群、人工智能和类器官等热门方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欢教授带来了《颈椎前路手术再狭窄的风险和预防的研究》,他认为骨质疏松、椎动脉损伤、颈椎畸形等各种情况是造成颈椎前路手术再狭窄的原因,而盛京医院提出的弓形固定能有效对抗低头前屈力、减少应力集中、减少螺钉松动,也有利于上下椎体的潜行减压。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陈华江教授阐述了《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选择》,他提出重度OPLL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应千篇一律,对于老年人应尤其重视矢状面平衡与骨化类型以决定手术方式,而对于年轻人更倾向前路手术切除,同时切除硬膜骨化灶应做特殊辅助器械准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浩教授汇报了《钩椎关节植骨在Zero-P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他认为Zero-P融合器联合人工骨植骨早期融合率不理想,而术中终板间植骨联合钩椎关节区域植骨显著提高早期融合率,对于钩椎关节植骨加速植骨融合进程和质量值得深入研究。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史建刚教授《介绍了脊髓原位减压理论与技术对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骨化物复合体(VOC)概念和颈椎后纵韧带VOC前移技术(ACAF)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浓厚兴趣和积极讨论,他认为ACAF是对于椎管的重建,并保留了椎管的完整的动静脉和脑脊液循环系统,是对于枢椎高位骨化和超过5个椎体节段严重后纵韧带的一种前路可选择方案。

北医三院张凤山教授分析了《颈椎病合并退变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的经验》,他认为如果有前路减压固定融合的指征应该同时矫正后凸,如果需要后路减压大于13°后凸畸形行单纯后路减压应做矫形和融合。合并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应行前后路矫形、固定、融合。

在病例讨论环节,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陈雄生教授带来了一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疑难病例,刘宝戈、吕飞舟、孙宇、曾岩、孙垂国、姜建元教授等多位专家一起围绕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膜骨化(DO)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在手术切除的过程中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块必须先进行四周的游离,再从一端进行提起,避免造成颈脊髓的机械损伤。

胸腰椎退变-并发症专题

姜建元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罗卓荆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

李淳德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齐强教授 北医三院

宋纯理教授 北医三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建元教授《详细分析了腰椎术中神经根损伤发生原因》,他认为神经根损伤可发生于腰椎术中每一步操作步骤,不同术式导致神经根损伤的原因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对国人腰椎解剖的综合研究,为减少或避免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神经根发生牵拉性损伤,他推荐使用改良TLIF术式,并选用宽度为9mm的椎间融合器。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罗卓荆教授详细分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对策》,他认为肥胖、吸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失稳或减压范围大时可选择融合手术,术中积极切除髓核、术中缝合纤维环破口及术后核心肌群的锻炼可减少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仍需遵循阶梯治疗的原则。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淳德教授讲解了《腰椎矫形融合术后远端关节失败(Distal junctional failure,DJF)的原因分析和翻修策略》,他发现失败最常见于L5椎弓根螺钉的螺钉骨界面,考虑与L4 / L5椎间融合器的下沉有关,椎弓根减压截骨术和融合到骶骨甚至髂骨通常是实现稳定性和改善矢状面平衡的有效方法。

北医三院齐强教授带来了《腰椎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处理策略》,他认为对于手术部位的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最为重要,伤口清创、闭合冲洗引流、抗生素、保留内植物等措施对多数SSI可奏效,而对于迟发或难以控制的SSI,建议去除内植物。

北医三院宋纯理教授就《围手术期双磷酸盐的使用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双膦酸盐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他认为双磷酸盐不影响骨折愈合和脊柱融合,也不增加髋部骨折延迟愈合风险,可以在围手术期合理使用双磷酸盐的治疗。

微创手术并发症专题

范顺武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戎利民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王冰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贺石生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王亮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范顺武教授带来了《OLIF的相关并发症与防治对策》的中心发言,他认为OLIF在术中将面临大血管(例如腹主动脉和生殖腺静脉)的损伤的风险,因为OLIF套筒操作的地方为节段动脉起始处,当患者存在L5节段性血管的变异或者脊柱侧弯时,常规的操作就可能会损伤血管。如果破损的是动脉可以选择直接缝合,如果是静脉则建议两端压迫加上电凝止血,同时也要注意输尿管走形、融合器放置方向和误入腰方肌间隙等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戎利民教授谈到了《XLIF并发症及防治要点》,他认为清晰的术中影像是XLIF顺利完成的基础,松解彻底、保护终板和良好固定是XLIF术中操作的重点,减少神经牵拉是XLIF效果满意的关键,同时提到工作通道初始位置需偏前(在腰神经前方),通道直径尽量控制在30mm等术中技巧。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冰教授分析了《微创ALLIF技术并发症与应对策略的个人观点》,他认为微创ALLIF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是对于入路相关并发症尤其血管神经损伤不能忽视,仔细观看术前脊柱血管3D成像、术中轻柔操作并用新型通道保护、充分了解解剖病理特点、选择合适cage置入可减少并发症。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教授详细剖析了《MIS-TLIF手术神经并发症》的原因,他提出MIS-TLIF手术神经并发症主要包括神经根损伤和马尾神经损伤,其病因复杂多样并不完全明晰,需要术前仔细规划、术中细致操作,避免诱发因素,而一旦出现即积极分析原因,必要时急诊探查。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亮教授带来了两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翻修的病例,患者在术后反复出现了脱帽和矫形丢失等问题,王亮教授认为手术失败原因为适应证选择不当、内固定质量问题、矫形技术选择不当和冠状面与矢状面矫正效果不佳。北医三院的曾岩教授提出患者术前侧弯僵硬,但术中松解不够、强行矫正压棒造成了内固定应力增高致使内固定失效。李危石教授提出不需要做3级截骨,改为ponte截骨即可解决问题。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主任项良碧教授认为术中间盘减压不够,同时cage应该由从凹侧放入才可以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

李危石教授作总结致辞

在北医三院骨科论脊柱分论坛的最后,北医三院李危石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对脊柱论坛的日程设置和会议进行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术风气进行肯定,并对与会同道表示感谢,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与全国的同道加强交流、共同进步。三院骨科人将秉承“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的科训,在脊柱外科疾病研究与治疗技术方面分享新理念、探讨新进展,与全国同道为脊柱外科发展贡献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