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扬与创新,手外科的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
2019-11-05 文章来源:天新福医疗 点击量:2426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2019年10月17-19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在江苏无锡顺利召开。这场会议以“传承、发扬与创新”为主旨,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顶尖手外科专家以及青年手外科骨干医生等共计两千多名代表注册参加。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成立三十年时间以来,中国手外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
值此盛会,天新福医疗邀请骨科在线针对手外科学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临床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幸采访了包括徐文东教授在内的六位国内手外科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当前国内手外科学的发展表达了观点。
中国手外科技术:赶超国际水平
当前,国内已经有一批在手外科领域全球顶尖的技术专家,仍然奋斗在手外科疾病诊治的第一线上,为中国手外科的学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在2018年初,便在全球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健侧颈7移位术治疗中枢损伤后上肢痉挛的临床实验”的文章,被认为开创了中枢瘫治疗新方向,并为脑重塑科学研究开启全新视角。
徐文东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国内外很多地区的专家都开始应用这样一种术式,因为像脑中风、脑外伤包括脑瘫的病人非常多,我们发现实施手术之后,首先是丧失功能有所改善,此外包括下肢、面瘫、语言甚至膀胱功能等也都有所改善,并且比例不低。尽管手术背后具体的机理还不清楚,但也正是如此才激励我们在这方面多做研究,真正探究神经科学的奥秘。”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的芮永军教授则带领团队完成了拇手指软组织缺损显微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和规范化治疗,并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芮永军教授表示,手外伤的修复非常困难,其中最大的难点和痛点在于对肌腱的修复。“这么一个很光滑的肌腱在一个空间很窄的‘隧道’里面要实现很好的行走,一旦受伤了就会有疤痕,就会阻碍我们手指的活动。”
但芮永军教授表示,随着无创技术的出现、修复方法的改进,尤其是一些新型材料的出现,肌腱手术方面的难点、痛点正在逐步克服。例如,像胶原蛋白等一些优势的材料组织相容性更好,又有通透性,这样使用之后人体不会产生排异。同时,在此基础上尽量达到不粘连、对营养供应影响小的效果。
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的侯书健教授则在不同类型的足趾组织移植、拇手指再造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足趾组织移植在国内从1966年到现在,已经有了53年的历史。在早期的操作中这类手术往往优先考虑的是移植过后是否能满足手指正常的功能性,对于移植后的美观性以及供区功能的损害考虑不多,这也给很多患者带来了困扰。如今的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手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尽可能的通过“美学再造”,使修复后的美观性提升;同时进一步关注供区也即脚趾移植后,是否可以进行功能的弥补。”在接受采访时,侯书健教授如此表示。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丛锐教授则提到,“手外科常见的是手部疾病的复合伤,既有肌腱损伤又有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甚至骨折。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可以看成“盖房子”这样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中神经功能的重建可谓是手外科复合伤的灵魂。”
仍面临挑战:任重而道远
中国手外科在国际上所占据的地位如今已经不言而喻。在接受采访时徐文东教授透露,近年来中国的手外科和国外的交流在逐渐增多,2019年的标志性时间则是在6月份时中国手外科专家参加了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手外科协会联盟,此次中国出席的人数占全世界出席人数排名第四,大会发言人数排名第二,说明中国手外科逐渐被国际所认可。“我们的目的就是被国际认可。”这也是徐文东教授对青年外科医生的寄语。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快速进步的大环境下,国内手外科的学科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需要重视。
在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伟阳教授看来,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医生数量少。“整体来说,这还仍然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专业领域。大量的病人以及少量的专科医生,这是手外科专业发展所面临的第一道挑战。”
其次则仍然是在专业领域水平的提升。丛锐教授表示,以手外科中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为例,很多临床医生当前对于周围神经修复的步骤以及恢复的规律掌握不够,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崔树森教授则以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现场科普了该疾病为何极易在医生的诊疗过程中被误诊为颈椎病或神经类其他疾病。他们也同时提到像胶原材料的神经鞘管、肌腱膜等人工材料对手术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高伟阳教授也建议,应该多开展一些诊断规范性建立的工作,提高中国手外科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
最后,手外科是注重实操的专业,从操作层面来讲,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仍然摆在医生面前。例如让大多数医生都头痛的肌腱粘连的问题。不管是足趾组织移植、拇手指再造,还是因为手外伤而必须操作的肌腱修复,往往都会涉及到肌腱粘连的问题。
侯书健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一般的做法是拿玻璃纸消毒后包在肌腱的周围,等好了之后再取出来,但这样病人肯定要做两次手术,非常痛苦。如今出现了一些吸收性 、营养屏障作用小的胶原类等新型材料,根据目前临床上的使用情况来看,不管是排异反应还是防粘连的效果都不错。
中国手外科的未来:传承、发扬与创新
“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其次要专心,然后要能耐受得住一份清贫。”在回答“您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手外科医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时,高伟阳教授脱口而出。崔树森教授也坦言自己的日常工作是很繁忙的,包括门诊日、手术日等等,科室里还有很多其他行政工作,但这也并未影响自己在手外科领域的不断钻研。
事实上,中国手外科的未来,便在于对过去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沉淀下来的知识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与创新。例如高伟阳教授呼吁更多手外科医生,能够对手部先天畸形流行病学和病因进行更深度的研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病人群,这就给中国的医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条件。
其次对于医生来说,治病救人的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多的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例如侯书健教授着重强调了手外科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通过“美学再造”来实现患者患处的功能性、美观性同时兼备,也已经是较之前而言的发扬与创新。
随着专业技术上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学科建设上的一系列创新、人才队伍上的逐步发展壮大,中国手外科在全球医疗领域中也开始迅速构建起自己的影响力与权威性。而这种学术地位的构建离不开国内一批领先的学术带头人的不懈努力,以及数量众多的青年手外科医生的积极贡献。应该说,中国手外科学的发展正是在手外科医生一代代的传承中、在一个个技术攻关中,逐渐壮大。
但同时也需要清晰意识到的是,尽管只是作为外科学的一个分支,手外科学的内涵仍然浩如烟海。大量的机理等待着手外科医生去不断探索,临床上也还急需更为创新的、更以患者为本的新型治疗方法、手术术式的出现。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手外科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受访专家
(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图片可查看专家采访视频。
徐文东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周围神经学组组长
丛 锐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侯书健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高伟阳 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崔树森 教授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芮永军 教授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前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手外科学术年会秘书长
天新福(北京)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泰邦生物集团子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主营产品——胶原免缝合人工硬脑膜与人工硬脊膜,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目前临床使用量最大,十余年内国内唯一免缝合产品。人工神经鞘管是国内唯一神经导管类(胶原)产品,填补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保护领域材料方面的空白。2015年,肌腱膜产品上市,是国内专用于肌腱损伤修复的胶原材料产品。
2018年1月,天新福医疗加入泰邦生物集团(控股公司于200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转板上市,是国内唯一在美国上市的血液制品企业)。2019年1月,天新福生物膜产品取得海外注册证,正式进军海外市场。
天新福医疗坚持助力于中国手外科发展,始终致力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优秀的产品,辅助手术达到更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