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协作,合理施治——第四届中国脊柱疼痛学术大会提倡综合诊疗

2019-11-23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3432   我要说

疼痛作为多数脊柱疾病的首要表现症状,需要脊柱外科、疼痛科、康复科和心理等多学科协作攻克。2019年11月22日至23日,众多国内知名脊柱外科、脊柱微创外科和疼痛科专家汇聚第四届中国脊柱疼痛学术大会,在上海共商保守方法和微创技术解决脊柱外科症状的良策。

与此同时,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高峰论坛、2019上海十院脊柱外科论坛、第十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微创学习班也在此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骨科在线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疼痛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脊柱疼痛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本次大会主席、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贺石生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大会现场

开幕式精彩瞬间

侯树勋教授致辞

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侯树勋教授赞赏为解除脊柱患者痛苦进行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他指出,微创是治疗脊柱患者疼痛的好手段,它既能减少症状,又能减少治疗带来的并发症。他希望脊柱微创团体加强基础教育,将临床难题作为科研方向,为我国脊柱外科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王岩教授致辞

“脊柱疼痛是脊柱退变性疾病和各种畸形病变的首要症状,而手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疼痛。”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原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原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王岩教授认为,随着医改的加深,微创技术在治疗脊柱疼痛方面将发挥愈发显著的作用。

王坤正教授致辞

“十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上海十院骨科现在发展得非常好,脊柱外科特色鲜明,关节外科手术量在上海仅次于六院。”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关节外科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十分了解上海十院骨科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以及取得的骄人成绩予以高度肯定。由百余家周边地区医院组成的十院骨科联盟,既解决临床难题、转诊患者,还提高了联盟基层医生的学术水平,他对这种很有成效的专科改革模式加以称赞。

樊碧发教授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医院樊碧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当今医疗科技创新的原始动力,疗效不如患者的感受重要,微创技术就是迎合患者更好的感受而生。微创虽然不是最好的疗效,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给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方案,这是脊柱、疼痛等多学科共同的责任和科研的方向。

张达颖教授致辞

“因为脊柱相关疾病,我这个疼痛科医生已与骨科医生并行协作5年,搭建起一个为解决临床难题提供最优化路径的平台。”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达颖教授表示,这5年他收获颇丰,他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疼痛科医生活跃在这个学术会议上,与脊柱外科医生共同探索中国版脊柱相关疾病疼痛的诊疗路径和方案。

杨惠林教授致辞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组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教授横向比较了脊柱微创外科与普外科、泌尿外科和心血管科的发展现状,认为脊柱微创稍显滞后。他指出,微创技术是被患者的需求倒推而开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

姜建元教授致辞

“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是脊柱微创领域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上海的微创团队也是生机勃勃的年轻力量。”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建元教授相信,上海各个学术组织的微创学组一定会走在全国前列,起到标杆作用。

袁文教授致辞

“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现在发展十分迅速,全国各地的微创会议都会得到同道的积极响应,上海十院的微创会议也成为上海市的招牌会议之一。”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袁文教授希望,医师继续教育要做好微创理念和技术的规范化培训。

李济宇副院长致辞

“全国骨科及脊柱外科大咖济济一堂于本次盛会,是十院学术会议少见的一幕,让我感受到学界大家对十院骨科的关怀。”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济宇教授认为,骨科的发展是十院在新医改路上努力奋进的一个缩影。他希望该院骨科不断汲取同行的学术营养,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中斩获更大的成就。

脊柱微创学组成立

11月22日,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学组也在此宣告成立。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叶晓健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梁裕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吕飞舟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谭军四位教授担任学组名誉组长,贺石生教授担任学组组长。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付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席焱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连小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文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夏新雷、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同济医院谢宁、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倪海键教授担任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办公室杨寅女士宣读学组成立批文

名誉组长、组长领取聘书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侯铁胜教授、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建广教授为名誉组长、组长颁发聘书。

副组长领取聘书

叶晓健、梁裕、吕飞舟、谭军、林伟龙教授为副组长颁发聘书。

吴文坚副组长作学组工作报告

吴文坚副组长代表学组作了学组工作规划报告。他说,学组的工作目标是在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在上海脊柱外科医生中推广脊柱疼痛类疾病的脊柱微创技术和开放类手术中的微创理念,为年轻的脊柱外科医生进行脊柱微创的规范化培训,为患者进行科普教育。

徐建广主任委员致辞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00位脊柱外科及康复科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了以吕飞舟教授领衔的颈椎学组、以董健教授领衔的胸腰椎学组和以贺石生教授领衔的微创学组。”徐建广主任委员希望,这些学组的成立能把上海市脊柱外科的发展推上新高度。

大师讲坛精华闪耀

目前我国在脊柱疼痛方面的诊断、治疗和防治体系还不完善,为了更好地推动脊柱疼痛诊疗事业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相关学科专家一直在努力。在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中,各领域专家也为多学科协作贡献了他们的智慧。

张英泽院士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士在《论医学创新的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呼吁中国医生要善于思考,提高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认真对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重视学生和下级医生提出的疑惑,一旦发现问题要认真思考解决方案,一旦有思路切勿拖延,必须立即付诸行动,并要将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应运到临床,因为“SCI和专利不等于创新,只有经过转化,才能称之为创新,没有转化的创新就是浪费”。

郝定均教授授课

“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危害大,随意性治疗会带来诸多问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红会医院郝定均教授在《急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及临床意义》的报告中介绍说,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TLF)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其骨折类型;临床上,腰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不适用于OTLF;急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是否手术取决于TLICS。

杨惠林教授授课

杨惠林教授在《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的报告中,介绍了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流行病学、PKP/PVP临床应用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临床上很多OVCF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未诊率、漏诊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需要特别重视。他认为PKP/PVP对OVCF的治疗临床疗效确切,但是微创治疗需要更加精准和规范,以便进行更好的生物重建,造福患者。

姜建元教授授课

“开展脊柱微创手术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正确的微创观念、丰富的解剖知识、充足的开放经验、严格的病例选择、良好的技术培训和完善的设备支持。”姜建元教授在《“孔镜时代”——腰椎融合指征的理性思考》报告中提醒医生,要在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把握孔镜手术的最佳指征,注意孔镜手术临床应用的边界,严格把握腰椎融合的指征。他认为,任何一门新技术的出现,并不能改变脊柱外科原有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樊碧发教授授课

樊碧发教授作了《背部术后综合征(FBSS)与脊髓电刺激(SCS)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疼痛科的介入治疗、神经调控疗法是治疗FBSS这种临床常见难治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且SCS治疗FBSS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及社会经济学效益。他认为,医疗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更加紧密的多学科合作,大力发展脊髓电刺激的“中国芯”将推动祖国疼痛医学进一步前行。

海涌教授授课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教授在《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的治疗》的专题报告中,介绍了结核性脊柱后凸三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并通过手术视频讲解了手术步骤及操作要点,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凸侧顶椎的位置,因为该处常有神经压迫,该处的神经减压至关重要。他建议一定要进行系统、足量的药物治疗,避免形成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对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一定要前后方兼顾,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张达颖教授授课

随着椎间盘疾病病理生理、脊柱力学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药物、影像医学与治疗器械的发展,腰椎病变的诊断分类也更加准确,腰椎间盘病变的治疗也在朝着减少创伤、保护功能的微创治疗的方向发展。为此,张达颖教授在《腰椎间盘病变转归与治疗猜想》的报告中创新性提出椎间盘自吸收的问题,认为椎间盘突出组织自然吸收或缩小多见于游离型病例,其中突出的髓核越大后游离越远,越容易发生吸收或缩小;此外,MRI信号中在T2WI呈高信号者,更容易发生自吸收。

冯世庆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组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冯世庆教授在《OLIF在微创应用中的价值》的报告中介绍了OLIF技术的优势,包括避免椎管探查损伤、避免直接显露神经根、避免神经根黏连疼痛、避免后方张力带损伤、避免肌肉肌间神经损伤、避免交感神经损伤等。他认为,OLIF技术要想在微创应用中充分体现其价值,要求临床医生严格把握疾病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选择适合的融合技术,不断更新理念与实践,并积极开拓和尝试新技术。

徐建广教授授课

“骨质疏松因其严重骨痛、身高缩短、脊柱及髋部骨折、生活质量下降等原因,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关注骨质疏松症,更要关注椎体骨折。”徐建广教授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及相关问题探讨》的报告中作了如上阐述。他针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进行了一系列讲解,他认为PKP/PVP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打断恶性循环、改善生活质量,但也要看到它在“畸形”固定、骨水泥渗漏及术后临近节段再骨折的缺点,应该客观评价。

贺石生教授授课

“临床上,手术只能解决小部分患者的脊柱疼痛问题。”贺石生教授在《脊柱疼痛诊疗关键技术》的报告中强调,脊柱疼痛疾病在全球致残率占有非常高的比例,且临床上易被忽视。他强调,临床上不仅要重视疾病本身的治疗,还需要积极开发新技术、重视患者心理等进行多学科协作治疗。他希望年轻医生同心协力,紧跟时代要求,大力推动国内脊柱疼痛治疗的发展。

分会场共寻多学科协作路径

如今,脊柱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多数脊柱疾病的首要表现症状就是疼痛,同时伴发或者不伴发神经功能障碍。因此,脊柱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协作治疗过程,它包括了预防、保守、康复、心理、内科治疗、镇痛、微创介入、神经调控、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等各个方面。

分会场掠影

为此,本次大会设立了脊柱疼痛、脊柱外科和脊柱微创分会场,将脊柱外科、疼痛科、康复理疗、心理等学科的专家汇聚一堂,在此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治疗技术,典型病例和临床思考方向,提出了相关疾病的阶梯往复式多学科协作治疗方案,为与会同道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模式。

分会场部分授课专家风采

相信在“以病人健康和满意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脊柱外科、疼痛科、康复科及心理科等相关学科的医生,将为受疼痛困扰的脊柱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学组名单

名誉组长

叶晓健 谭 军 吕飞舟 梁 裕

组长

贺石生

副组长

付 强 席焱海 连小峰 吴文坚

夏新雷 谢 宁 倪海键

成员

顾宇彤 赵 鑫 钱 列 胡 硕

陈子贤 顾 昕 王善金 李立钧

栗景峰 毛宁方 石国栋 刘佐庆

吴玉杰 王明飞 张亚东 刘晓东

俞仲翔 马 辉 张子峰 付士平

尹望平 詹玉林 任东林 徐广辉

张海龙 陈 誉 王德国 罗振东

王秀会 范忠明 廖顺财 喻 任

陈自强 满 毅 李四波 蔡 斌

张 岩 曹旭海 张 竞 郑新峰

张兴凯 麻 彬 吴建锋 李振环

青年成员

金 翔 陈 智 杨明杰 潘 杰

王 奕 陈元元 张国旺 杨明园

王喆人 李 洋 周 旭 吴 亮

范鑫斌 李 军 李 波 宋 佳

许乐洋 裘剑如 郑超君 郭 松

徐 委 朱 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