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必答丨主任查房常问的脊髓型颈椎病诊疗关键问题
2020-09-23 文章来源:张怡元 林焱斌 点击量:1752 我要说
脊髓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主任医师查房时常常会问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或主治医师下列问题:
1.脊髓型颈椎病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答:凡有脊髓刺激或者损害的病变,均应与本病鉴别。
(1)椎管内肿瘤 患者可有颈、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侧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逐渐发展到对侧下肢,最后到达对侧上肢。压迫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的情况开始为Brown-Sequard综合征的表现,逐渐加重,最后呈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现象。
(2)脊髓空洞症 患者男性,多在20~30岁,有感觉分离现象,即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等。脊髓造影及脊柱X线片正常,脊柱CT或MRI检查可以确诊。
(3)进行性肌萎缩侧索硬化 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脑干运动核、皮质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损害的疾病。患者首先上肢出现症状,由于发展到肘、肩,然后到对侧上肢,随后到下肢。检查可见骨间肌萎缩,甚至不能拿东西、扣纽扣,但无感觉障碍,下肢有肌痉挛和病理反射。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说话不清,舌后坠可堵塞呼吸道,预后不良。
(4)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平山病) 好发于青春早期,男:女为20:1,临床表现上肢远端无力伴萎缩,可有束颤,无感觉及括约肌障碍,数年内进行加重,但多数在5年内停止发展,属于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病。
2.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答: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原则上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扩大椎管。适度的早期减压可以恢复脊髓形态、减轻脊髓水肿、增加脊髓血供,以促进脊髓恢复。其次融合不稳定节段,避免因椎体过度活动造成脊髓反复损伤,减少术后畸形。
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从手术方式选择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脊髓多节段受压者,如发育性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应当采用后路椎板成形术(双开门、单开门);脊髓单节段或两个节段受压而椎管比值等于或大于0.75者、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采用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
①前路手术术式: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②颈椎后路手术方式:后路椎板成形术(单开门、双开门)、后路椎板成形术+侧块(椎弓根)钛板螺钉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后路椎板成形术+神经根管扩大术。
③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方式:指在一次或分次麻醉下完成颈椎后路、前路的减压+融合术。手术方式可以是上述前路、后路术式的组合。
4.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如何评价临床疗效?
答:1958年Odom等根据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的日常活动提出分级评价方法,共分4级。
优:术前颈椎病症状全部缓解,可进行日常活动。
良:仍残留很少的不适症状,但没有明显影响工作。
可:术前症状有部分改善,但日常活动明显受到限制。
差: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临床状况恶化。
该方法简便,便于掌握,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此法缺乏术前评估,无法进行术后改善率的计算。
日本骨科学会(JOA)经过多次修订,制订出17分法用于评定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此法评价的项目比价全面,包括了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感觉障碍及膀胱功能,分别进行计分,便于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分析,该方法基本能客观地反映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功能状况,根据术前与术后的评分可以计算出改善率,进行疗效评价,并便于研究和交流,目前已被广泛使用。
来源:《骨科医师查房手册》 主编:张怡元 林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