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从教五十载,研究转化共传承|曾炳芳教授带领六院骨科谱新篇
2020-10-31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4324 我要说
春华而秋实,厚德以载物。在这深秋时节,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下称上海六院)和骨科在线联合主办的,上海六院骨科临床研究与转化学术周暨曾炳芳教授从医从教50年纪念盛会,于2020年10月30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
会场掠影
寒梅傲雪,炳慧流芳
点击图片,查看曾炳芳 寻骨问道五十年视频
纪念活动以短视频《曾炳芳“寻骨问道”五十年》开篇,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曾炳芳教授作了《学习 · 感恩》的主题演讲,袒露自己从医从教50年来谨遵师教勤奋学习,传承显微外科技术,开创急诊修复新领域,救死扶伤为伤病员的行医心路;介绍团结同事齐心协力开展学科建设、把上海六院骨科建成以四肢显微外科为主要特色、专科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临床医学中心的历程,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曾炳芳教授作报告
曾 经沧桑为谁甜
炳 焕春秋终礼贤
芳 菲永葆青春色
医 心一如慰君安
教 风儒雅惆桃蹊
五 湖学子领翩跹
拾 遗又能催人进
年 华不负谱新篇
《学习 感恩》——医学院毕业50年回顾
一、谨遵师教,传承四肢显微外科技术
曾教授1970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六院骨科工作,有机会跟随陈中伟院士和于仲嘉教授学习和传承断肢再植技术和显微外科重建和修复技术。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勤奋学习,曾教授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手术技术,还从老师身上传承了技术自信的基因,这才使他1978年在拉萨有足够的胆量和魄力完成上肢肿瘤段切除远端肢体再植的手术、成功进行西藏高原第一例断手掌再植手术;这才使他有足够的能力陪同老师出国访问、报告学术成果,展示手术技术,把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提炼、写成论文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著书立说,向世界传播中国四肢显微外科的理念和成就。
曾教授在西藏高原开展第一例断掌再植手术
二、另辟蹊径,开展急诊显微外科修复
上海六院骨科以肢体创伤的救治为临床重点,除了断肢再植技术以外,显微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创伤后遗留组织缺损的病例。曾教授注意到,病人从急诊创伤到二期修复,往往经过漫长的疗程,蒙受的痛苦不言而喻;意识到自己必须创造条件,把二期修复所采用的显微外科治疗措施提前到急诊阶段实施,使肢体复杂的组织缺损得到及时修复,让伤肢就能及早恢复功能、病人早日恢复劳动力,缩短疗程,减少痛苦。毅然决然把自己临床工作的重点放在肢体复杂组织缺损的急诊显微外科修复上。曾教授和同道一起克服急诊修复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的困难;投身急诊显微外科修复的实践,不管白天黑夜,只要临床需要随叫随到。就这样,他们挽救了许多严重损伤的肢体,修复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组织缺损,内容广泛,几乎涵盖用于二期修复的所有显微外科技术。“急诊显微外科修复肢体复杂组织缺损”的研究成果1998年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曾教授与姜佩珠主任一起完成的急诊双侧背阔肌肌皮瓣组合移植
三、因势利导,把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1995年初,曾炳芳教授担任上海六院骨科主任,就开始筹划和实施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医院扩大骨科规模,筑巢引凤,给骨科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骨科界在上海的三位院士也热情地给骨科输送他们的博士生,使骨科的发展有了人才储备。至于骨科的发展路在何方,曾教授敏锐地注意到疾病谱的改变趋势,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肢体创伤病人将会减少,骨科以急诊救治为中心的临床工作模式必须改变。
于是,从治疗技术比较成熟和病人群体比较固定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分出修复重建外科和关节外科两个亚学科,开启了亚学科建设的历程,通过试运行,为未来骨科的建设和发展积累经验。科室其他人员尽管还是照旧分成4-6个组轮流值班、交替处理急诊和病房的工作,但是针对创伤病人的处理也依据关节部位进行分工,让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分别担任特定关节周围骨折的AB角,目的是集中病例,积累经验,培养专门人才,提高手术技术的水平,改善病人的服务质量。
2001年,经过擂台竞争,上海六院骨科首批获准成为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2005年,创伤中心大楼落成,修复重建外科、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关节镜外科和矫形外科的分科瓜熟蒂落,正式成建制建立6个专业、9 个亚学科,称得上是专业门类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临床科研并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骨科临床诊疗中心。
2010年曾教授卸任骨科主任之后还代表骨科进京参加国家临床重点学科答辩汇报,得到骨科业内同道的认可支持,学科排在协和、积水谭和北京三院之后位列第四。曾教授说,上海六院骨科亚学科建设固然是在他担任骨科主任的年代里实现的,但它的完善和发展却是各个亚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给他们机会,他们有本事!”
曾炳芳教授卸任时的骨科领导班子
四、严谨治学育新人,化作春泥更护花
曾炳芳1996年被遴选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2000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他在日常临床医疗工作中,在诊室内,在手术室台上悉心指导年轻医生;更把精力倾注在研究生教育之中,综述修改、开题选择、课题实施和论文撰写,每一个细节他都给予指导,表现出平凡园丁的赤诚之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他先后培养了9名硕士,包括1位尼泊尔医生;22名博士,包括一位也门医生;指导了8位博士后;其中2位博士的论文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在第六人民医院首开先河。曾教授在任时得到学生们的爱戴,退休后收获学生们的尊重和照顾,他对学生们心存感激。
2020年学生为曾教授庆祝教师节
曾教授在报告中还畅谈了他参加医学界学术团体工作、与国外开展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同行交往的体会和友谊,还深情地诉说他的西藏情怀,不乏感人之处。最后他说: “回顾这五十年的经历,我发现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向老师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向同道学,向书本学,在实践中学;讲完了这些,脑子里只剩下了两个字:感恩!感谢老师,感谢同道,感谢时代,感谢亲人!没有这些,没有大家的帮助,我本来是会一事无成的。”他的报告换来了出席者表示赞许的掌声。
高朋满座,众心灼灼
陈方书记致辞
纪念活动上,曾炳芳教授也收到了来自医院、社会、同道及学生等各方祝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党委陈方书记在致辞中,细数了曾教授50年来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累累硕果。他认为曾教授高瞻远瞩、殚精竭虑,将骨科发展成建制齐全、人才济济的骨科中心,并代表医院对曾教授贡献与付出表示感谢。
方秉华副书记致辞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方秉华副书记,作为曾教授从医从教50年的见证者,他亲眼目睹了曾教授带领一个骨科医疗组,逐步建立起群星璀璨的众多亚学科的过程,这得益于曾教授的眼光和审时度势的判断。他希望未来上海六院骨科能继续发挥标杆作用,为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徐建光会长视频致辞
中华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教授,代表学会通过视频的方式对纪念活动表示祝贺。他肯定了曾教授在学会和上海六院骨科的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并希望与会骨科同道将曾教授的医德医风进行良好传承。
王坤正教授致辞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中心主任王坤正教授,通过与曾教授相识以来记忆犹新的三件事情,分享了其对自己20余年来工作和生活的积极影响。
张长青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教授致辞中表示,从筹备到参与活动过程中,除了激动与感动,不难发现曾教授的理念对上海六院骨科的发展影响深远,青年医生的培养与亚学科制度依旧延续至今,且对科室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英泽院士对曾教授表示祝贺
上海六院骨科各亚专业带头人对曾教授表示祝贺
学生代表对曾教授表示祝贺
患者代表对曾教授表示祝贺
大师传道,授业解惑
张英泽院士作报告
开幕式及曾炳芳教授从医从教50年纪念结束后,学术交流活动紧锣密鼓的召开。
“发现是科学,发明是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在《发现与发明对推动科技进步的辨证关系》的报告中讲到。他通过生动地讲解多个例子,对比了发现与发明的区别,鼓励与会学者要积极投入到发现与发明的行列中,推动骨科事业发展。
王坤正教授作报告
“从四次工业革命及中国的变革不难看出,人工智能能否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站在桥头,同样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骨科的上升水平。”王坤正教授在《人工智能与我国骨科的发展——新希望》的专题报告中讲到。结合中国骨科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他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辅助检查、医疗机器人等方面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
姜保国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姜保国教授,作了《新冠肺炎重症分层治疗及城市防控数字模型》的专题报告。他根据收治患者特点,提出新冠肺炎重症分层治疗理念,进而全面提升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此外,他还介绍了城市防控数字模型建立的过程,并评估不同策略下需投入的医疗资源数量和时间。
敖英芳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敖英芳教授在《结构与功能优化生物材料修复重建运动损伤组织再生研究》的报告中,分析了运动系统非骨组织损伤修复的研究难点,包括力学环境复杂、结构的各项异性、细胞数量有限和边界整合。他结合临床实例,详细讲解了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克服重重困难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马信龙教授作报告
天津市天津医院马信龙教授针对各类关节疾病的特点,介绍了相应的《双部位精准定制化截骨保膝》的具体治疗方案。他提醒临床医生,进行膝周双部位截骨时需要考虑髌股关系,其中髌骨对于下肢力线矫正作用和影响有争议,而术前存在髌骨问题是膝关节周围截骨的禁忌症。
梁向党教授作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中心梁向党教授讲解了《尴尬股骨颈骨折新型治疗方法》。他通过介绍传统股骨颈固定的弊端,分享了新型固定方法的优势,即皮质固定有更强的把持力,锁定固定更适合骨质疏松的患者;且该方法最大限度保留了颈内血运,通过骨训练,刺激骨痂生长,避免头环坏死和再骨折。
研究转化,奋勇向前
同期举办的上海六院骨科临床研究与转化学术周,还邀请众多全国知名的骨科临床研究与转化专家,分三大论坛集中展示近年来中国在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运动医学、足踝外科、骨肿瘤科以及显微修复重建等领域临床研究与转化所取得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进展。为广大骨科医师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交流平台,内容丰富,水平一流的学术盛宴。
创伤修复论坛掠影
脊柱与肿瘤论坛掠影
关节与运动医学论坛掠影
秉承上海六院骨科“医道、仁德、纳川”之医训,在一代代骨科人不断传承和创新下,科室注重临床研究与转化,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骨科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部分与会嘉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