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松肩滑,整复有术——第十一届骨科焦点论坛切磋髋、肩关节修复难题
2020-12-19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3859 我要说
岁末隆冬寒气逼人,却不减骨科同道的学术交流热情。2020年12月19日,以髋关节翻修和肩关节不稳修复技术为主题的第十一届骨科焦点论坛在京举办,来自解放军总医院各大医学中心及北京各大医院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专业的专家们齐聚一堂,探讨各自在人工全髋关节无菌松动翻修及肩关节脱位领域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由《医学参考报》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主办,《医学参考报骨科学频道》《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和北京协和医院承办。因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控制线下参会人数,以线上直播和线下交流的形式进行,1万余人在线观看了会议直播。
大会现场
紧贴临床 聚焦前沿
邱贵兴院士致辞
《医学参考报骨科学频道》自2009年8月创刊以来,已刊出了136期报纸,发表文章2547篇,以优异的成绩数次获得报社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临床医生的“营养补充剂”。大会名誉主席、《医学参考报骨科学频道》主编、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对骨科同道11年来的支持、孙天胜教授团队的努力和《医学参考报》领导的重视,通过视频表达了他的谢意。
邱院士指出,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本次会议不但给全国骨科同仁同步分享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相关技术和理念,也在推广国内同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尤其在疫情期间,中国骨科医生在有效防疫的前提下治疗病人,为提高国人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向国内外骨科同道分享更多临床经验。
孙天胜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医学参考报骨科学频道》执行副主编、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孙天胜教授致辞时表示,《医学参考报骨科学频道》创刊至今,秉持“最新、最快、最全”的宗旨,解读、编译、报道、传播骨科最前沿的信息,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得到广大骨科同道的认可和好评,今后将继续开拓进取,不负读者所期,起到传播骨科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的窗口作用。
本次会议聚焦髋关节翻修和肩关节不稳修复技术,关注髋关节翻修的时机和技术、肩关节不稳的软组织修复和骨性修复技术等几个焦点,对髋关节翻修和肩关节不稳修复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进行全景展示,并结合经典病例展开讨论,与会专家的经验和争论都将对骨科同仁有所启迪。
姚建华教授致辞
大会执行主席、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姚建华教授在开幕致辞时介绍了本届会议主题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无菌性松动需要翻修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因此人工全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成为学习交流的热点和难点,有必要深入研讨。
同时,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高强度运动项目参与人数增多,肩关节脱位训练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术后复发脱位时有发生,如何降低术后脱位发生率?何时选择软组织修复?何时选择骨性修复?都有许多可讨论之处。他相信这些学术内容对于提高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医生的专业理论和手术技能,一定有所助益。
周赞社长致辞
《医学参考报》周赞社长是《医学参考报骨科学频道》和骨科焦点论坛的践行者和见证者。她认为,《医学参考报骨科学频道》11年来一直传播着国际国内骨科医学发展的前沿知识,骨科焦点论坛围绕临床工作热点和难点,每一个实用的主题都为临床科研提供了营养、补充了能量、激发了灵感,促进了专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相长进步。
她在致辞中表示,报社和读者将铭记为办报和论坛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和孙天胜教授团队,也会记住那些对学科未来发展有所启迪的历史进程。这两个学术载体使报社的品牌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她为这两个相得益彰的学术载体11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倍感自豪。
群策群力 破解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骨科伤病的疾病谱也出现明显的改变。这些变化都要求骨科医生要将研究方向和防治重点与技术革新和临床需求相适应,参加本次会议的关节外科大咖和运动医学精英分享的前沿技术就让人耳目一新。
主题发言第一节
第一节讲者及主持人
完善的髋臼侧骨缺损的分型系统对人工全髋关节松动中髋臼侧翻修的策略有重要的决策作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周勇刚教授结合复杂髋关节翻修病例,提出髋臼骨缺损新的分型系统——周氏分型,该分型结合X线、CT及3D打印进行综合评估,与时俱进,实用性强。
在髋臼翻修中,骨缺损使用同种异体结构骨植骨存在骨吸收的问题,影响远期稳定性。北京积水潭医院徐辉教授详细介绍了3D金属垫块在髋臼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将复杂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变得简单化,同时达到生物固定,提高了远期生存率。
而在无菌松动髋关节翻修前,需进行术前评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陈继营教授对评估的要点做了详细的总结,具体包括是否为无菌性松动、松动发生的原因、是否需要翻修、具体应翻修股骨侧还是髋臼侧以及如何翻修等问题,使得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的术前评估更加规范和完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张洪美教授对髋关节翻修中的另一难题——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Vancouver分型进行了详述,并通过对各型病例特点及治疗方法的分析,讲述了根据该分型所选择的不同处理方法和原则,以更好地指导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主题发言第二节
第二节讲者及主持人
北京协和医院冯宾副教授详细介绍了髋臼金属垫块在髋翻修中的应用,指出应用Augment可以更好地获得假体稳定性、重建髋臼连续性、确保足够的骨性覆盖及远期骨长入,同时还可以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获得良好的远期稳定,使我们在翻修中有了更多选择。
而对于股骨侧翻修,北京积水潭医院李玉军教授强调,骨水泥假体取出仍富有挑战性,他详细介绍了假体及骨水泥的取出策略,对不同类型的股骨骨缺损的重建假体选择,做了更详细的描述,包括异体骨板的使用、组配式假体的选择等,使治疗严重股骨骨缺损时假体选择更为规范。
而翻修中股骨侧处理有时需借助ETO技术,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黄迅悟教授对ETO的技术要点及适应证做了详细讲解,指出ETO具有显露更好、保留股骨近端肌肉附着、降低骨折风险的优点,并对ETO的手术入路、截骨方式及截骨范围进行详述;他还指出,假体选择应选择非水泥、锥形、远端固定假体,并选择有效的固定办法,增加截骨愈合率。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张振东主治医师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人工全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翻修现状,分享了髋关节无菌松动翻修的特点、现代翻修理念及翻修中的核心问题,并对我国无菌松动翻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剖析。
主题发言第三节
第三节讲者及主持人
下午的内容主要围绕肩关节脱位、肩关节不稳修复中的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北京积水潭医院鲁谊副教授分享了肩关节前方不稳合并骨缺损的治疗策略,并对Bankart损伤的病理特点及修复的关键问题做了详述,指出应针对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强调骨缺损大多情况下是双极的问题,需综合考虑肱骨头及关节盂骨缺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建海教授对肩关节不稳中前方软组织损伤问题进行阐述,对Bankart损伤的特点进行总结,指出术前评估需同时考虑关节囊松弛及骨缺损情况,同时还总结了手术治疗要点,另外还通过文献回顾,详细介绍了肩关节初次脱位的特点。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张强副教授通过丰富的病例分享,总结了Remplissage技术在盂肱关节不稳治疗中的选择与疗效,从盂肱关节不稳的发展史分析了人们对其认识的进展,还对其损伤的机制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简述了既往的治疗方法及最新的治疗理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闫辉教授总结了II型SLAP损伤的治疗进展,对SLAP损伤的发病原因、分型、发病率、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不同分型总结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及目前治疗趋势,指出目前我们对于SLAP损伤的认识还尚完善,需要进一步随访。
主题发言第四节
第四节讲者及主持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程序副教授对肩关节脱位骨性缺损的评估和处理原则进行详述,强调术前三维CT评估骨缺损的大小及骨缺损测量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程度的骨缺损,需选择不同的重建技术,如止点重建技术、取髂骨植骨技术等,认为处理原则应优先软组织修复,另外还分享了疑难病例的手术技术。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安佰京主治医师讲述了镜下PLA、肩胛下肌紧缩治疗复发性肩关节不稳的术后随访结果,对PLA技术中髂骨取骨的技巧、取骨块的大小及位置进行详细介绍,指出术前结合CT三维重建测量骨缺损以及术后三维CT观察骨块位置的重要性,还展示了结合肩胛下肌紧缩治疗的典型病例,表现出术后复发率低、功能好的优点。
北京积水潭医院李岳主治医师分析了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特点,对复发性前脱位的定义、既往治疗方法的演变等内容作了归纳总结。通过手术视频的讲解详细介绍了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的手术方法及要点。此外还对比了镜下与切开手术的不同特点,分享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相关经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邵振兴主治医师报道了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术的3年随访结果。简述了手术技术的发展历史,通过详细的病例分享,总结了手术入路、手术器械及手术步骤中的重点内容。指出基于榫卯结构的嵌入式喙突移位术可以增加骨接触面积,增加稳定性的同时还提高了愈合率。
两大亮点 中国声音
会议结束前,姚建华教授作了大会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两个焦点是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科都是争论较大的两个议题,授课专家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手术技巧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会议有两大亮点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周勇刚教授针对髋臼骨缺损提出的新分型系统——周氏分型,以及崔国庆教授治疗肩关节脱位的Cuistow(Chinese Unique Inlay Bristow)——中国独特的嵌入式喙突移位术,他们的这些原创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骨科同仁的声音。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的进步,骨科同道们有很多前瞻性研究问世,年轻专家也快速成长起来,这种欣欣向荣的新气象预示着中国骨科一代更比一代强,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自主创新技术涌现出来,能解决更多骨科难题,让骨科患者获益更多。
学术支持: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张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