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重症慢病该如何应对?刘璠代表的提案都关注了
2021-03-10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510 我要说
刘璠教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面对老龄化社会、生育率降低、重症救治、慢病管理这些焦点话题,有识之士在各种场合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对策。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刘璠教授,今年也有4个提案与此相关。
一老:老年医学和老年医院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9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平均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患病人数接近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与庞大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相对应的,却是老年医院的稀缺。
原因:
一是老年医学学科地位低。长期以来,老年医学处于边缘地位,《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老年医学列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如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把老年医学列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下属的亚专科(如肝病科)。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级老年医学高校教育教材体系,设置有老年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职业医疗卫生学校极少,仅个别医学院在4年级开设老年医学选修课,缺乏系统的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机制和标准。
二是老年医院没有建设和评审标准。目前,国家的医疗机构序列中还没有老年医院类别,综合医院和精神、妇幼、儿童等专科医院均有明确建设与等级评审标准,而老年医院一直没有建设标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及人员职数、机构设施、等级评审标准等都是空白。
建议:
一是提高老年医学的学科地位。建议国家将老年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建设发展,列入国家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支持高等医学院校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在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明确老年医学专科医师的培养路径,在职称评审中细化老年医学专业的评审条件。
二是明确老年医院的建设和评审标准。尽快制定老年医院建设和评审标准,包括准入条件、建设标准、服务与管理以及评审细则等方面,同时制定一套规范合理的老年疾病诊疗标准及质量控制标准、针对老年疾病合理的临床路径等,并对老年医院的技术准入、研究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推动老年医院发展。
一小:生育率事关民族兴衰
近年来我国出生率持续下滑,2018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较2017年下降1.51‰,已接近警戒红线,预计2027年将出现负增长。目前我国正面临超低生育率(1.5<‰)危机,如不高度重视将危及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原因:
1.全面二孩效应消退,出生人口大幅下滑。
2.育龄妇女数量锐减,出生高峰已经见顶。
3.生活工作压力巨大。
4.抚养教育成本攀高。
建议:
(一)完善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制度
1.增加孕产妇保健补助。对于二孩孕产妇,在享受国家免费基本公共卫生和妇幼重大卫生项目服务的基础上,若参加孕前健康检查则由财政补助每位孕妇1000 -2000元用于孕产期甲状腺功能、宫颈细胞学检查、妊娠11-13﹢6周NT等必查保健服务。其中,参加生育保险孕产妇的上述费用从生育险中补助。
2.增加分娩补助。对于住院分娩生育二孩的孕产妇,财政再补助1000-5000元的住院分娩费用,视地区及具体情况而定。
(二)儿童托管及教育
1.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兴办托育服务,重建公立机构幼托一体等多元化的托育体系,形成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和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帮助家庭分担儿童照料责任。
2.实行儿童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所有就读于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一孩、二孩,减免大班一年保教费,减免标准依照物价部门审批的公办幼儿园保教费现行收费标准,所需资金由财政列支。
3.公办学校实行弹性就学时间。公办学校上学放学时间与职工上下班时间相衔接。也可针对双职工家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免费提供周末兴趣班、寒暑期班等服务。
(三)女性工作时间与岗位
1.鼓励用人单位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在完成规定工作任务或固定工作时长的前提下,经个人申请,单位同意,可以允许怀孕期和幼儿小于2岁的女职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为女性更好地生养子女提供便利。
2.鼓励企业保留或提供妇女生育后再上岗的岗位。建议政府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税收支持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保留或提供生育后再上岗妇女的岗位。
(四)降低≥二孩家庭生活成本
1.加大保教补贴力度。提高现行的198.5元/人/年的学前儿童的保教经费补助,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费机制。
2.制定鼓励生育的住房政策。居住条件对人口生育率有较大影响,可考虑住房政策向符合条件生育的二胎或多胎家庭倾斜。如提供长租房,对二胎或多胎家庭优先;对低收入的二胎或多胎家庭提供3年的租房补贴,或房贷优惠等等。
3.择机逐步实行≥二孩生育奖励,如一次性奖励加初中前教育免费、就医部分减免等综合措施。
一重:重症医学与生命保障
我国重症医学科最早成立于1984年,近10年发展快速,设置重症医学科的医院不断增加。在历次紧急医学救援特别在这次新冠疫情救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与其重要地位相比,目前我国重症医学科发展亟需加快。
原因:
一是我国二级及以上医院中设置ICU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5年美国、德国每10万人已分别有20张、24.6张ICU病床,2015年我国每10万人仅有3.2张ICU病床。根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调查,2015年全国综合重症医学从业医师合计近50,000人,实际重症医生和护士数与床位数的比仅约0.5:1和1.7:1,远低于国家要求的0.8:1和3:1的水平,重症医护人员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二是重症医学目前仍是临床二级学科,重症医学从业人员大部分从其他专科转入,未经过规范的重症医学专科培训,重症医学的专科建设、科学研究、准入管理等方面,与在临床重症救治中的引领地位极不匹配。
三是在国家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中还没有重症医学专业。
建议:
一是抓紧制定国家重症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尽快制定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促进重症医疗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重症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均衡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重症医疗水平的差距,整体推动中国重症医学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组织国家重症医学中心设置。以解决患者异地就医、跨区域流动为重点,遴选区域内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医疗技术先进、服务能力强的医院,加快设置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三是制定重症医学科人员准入等标准。建立5+3+2重症医师培养体系,即5年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年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通过各阶段考核获得重症医学从业资格。其他专业医师通过2年的重症医学专科培训和考核,才可变更执业范围。
同时,明确将专科ICU纳入重症医学专业质量控制范围,参照重症医学科的床医比、床护比、人员资质、各床单位和仪器设备等标准要求,实行同质化管理。
一慢:慢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其疾病负担已占我国总疾病负担的70%。
对慢性病,要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加强综合防控,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有研究表明,对于通过健康体检等形式筛查出的高血压患者在其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慢病管理,即建立患者档案,评估高血压状况;定期健康教育,包括疾病认识、饮食和运动指导等;定期文档管理,跟踪患者用药、复诊、自我护理情况;督促自我护理与自我管理。6个月随访后发现,实施慢病管理人群的高血压有效控制率为是未管理人群的1.66倍。
现状
我国目前的慢病管理团队角色模糊、职责不清,大部分工作都由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共同完成,各成员间较少就患者情况进行沟通与探讨,协作管理未能真正实现,也难以保证工作效率。
国内公立医院方面,普遍的慢病管理方式大多是以健康教育、健康科普为指导,对患者进行免费的面对面或远程健康科普干预,未对慢病管理执行过程进行标准化定义,未进行专项收费,导致慢病管理在不同医疗机构的执行和推广效果参差不齐,管理效能普遍低下。
建议
通过健康体检等手段,尽早发现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积极开展健康管理和有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干预,有效降低慢性病危险水平,防止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
1.建议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建立公立医院重点慢病随访管理体系建设,确定相应的病种范围、管理内容。
2.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积极利用智能平台等技术手段做好慢病随访管理。如提升远程医疗与医院慢病随访管理有机结合,利用目前相对成熟的区块链技术,通过临床数据收集以及效果评估的紧密跟踪,让慢病管理的效果得以衡量,尽快建立行业标准,打造互联网医疗慢病服务和医保支付等网络服务,被群众接受。
3.建议将慢病随访管理纳入医疗服务项目,完善服务收费和支付体系,通过医保奖励或补贴的形式减轻群众负担。
刘璠简介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原副院长,现骨科行政主任。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医学专家。
第11、12、13届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第13、14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骨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骨病委员会常委及骨折与软组织修复学组副主委、国际内固定学会亚太组织发展委员会主席等职。
任美国骨与关节杂志(JBJS中文版)、《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副主编;《医学参考报社骨科频道》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骨科医学杂志》《关节成形外科杂志》等10余种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及多个中华系列杂志审稿人等。
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著140余篇,其中SCI论著41篇,主、参编(译)专著14本,主持国际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等11项省、市厅级科技进步奖;获国家专利三项。迄今已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8名,硕士84名,目前在读博士2名,在读硕士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