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必备: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MRI诊断(上)
2023-10-11 文章来源:组稿 作者:骨科在线 点击量:2306 我要说
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在骨科中较为常见,前者有良恶性之分,通常良性骨肿瘤可治愈,多数患者预后均较好,恶性骨肿瘤则发展速度较快,预后较差,死亡风险较高;后者无肿瘤细胞形态特征,但其具有肿瘤破坏性,易治愈。因此,早期骨肿瘤性质筛查鉴别,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骨肿瘤病因较为复杂,成分多样,临床诊断难度相对较大。本文就12种骨肿瘤疾病展开描述。
一、骨巨细胞瘤
好发于骺板已闭合的四肢长骨骨端,常直达骨性关节面下,表现为膨胀性偏心性骨质破坏。肿瘤边界清楚,周围无低信号环圈。瘤体在T1WI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高信号区提示亚急性或慢性出血。在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图1),瘤组织信号较高,陈旧出血呈高信号,而含铁血黄素沉积呈低信号,出血和坏死液化区可出现液-液平面。一般无骨膜反应。少数可形成骨外肿块,但边界清楚,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图1 骨巨细胞瘤股骨远端内侧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灶,直达关节面,边界清楚,T1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内见多个囊状更高信号影,病变内侧边缘突出骨轮廓,邻近骨皮质不连续。右膝关节腔内可见带状长T1长T2信号影。
特别提示:
1、骨巨细胞瘤又称破骨细胞瘤,是一种有局部侵袭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也有少数一开始即为恶性。好发于20~40岁,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多见。
2、主要症状为患部疼痛,局部肿胀或形成肿块及有关的压迫症状。骨膨胀变薄时,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感。
二、非骨化性纤维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分为皮质型和髓质型。皮质型多位于四肢长骨一侧皮质内或皮质下、距骺板3~4cm的干骺部,横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突向髓腔,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取决于肿瘤组织成分的含量,可为低信号、稍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肿瘤髓腔侧可见半弧状更低信号硬化边,瘤周皮质可膨胀变薄或中断,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矢状位或冠状位可见肿瘤沿患骨长轴扩展,呈椭圆形,长径4~7cm,最长可达20cm,髓腔侧边缘硬化边多呈花边状(图2)。髓腔型少见,多位于长骨干骺端或骨端,在骨内呈中心性扩张的低信号区,侵犯骨横径的大部或全部,边缘为更低信号的硬化。
图2 非骨化性纤维瘤股骨远侧干骺端内侧皮质下可见长椭圆形骨质破坏,内部主要呈长T1稍长T2信号,并见点状短T1长T2信号及条状长T1短T2信号,边缘可见硬化缘,呈长T1短T2信号,内侧皮质略膨胀,抑脂序列可见病变呈明显高信号。
特别提示:
1、本病为骨结缔组织源性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8~20岁居多,多位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尤以胫骨、股骨、腓骨多见,随年龄增长逐渐移向骨干。
2、本病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相同的组织学表现和发病部位,但后者常多发、对称,直径多小于2cm,仅限于骨皮质不侵犯骨髓腔,无膨胀性骨壳。
三、血管瘤
骨血管瘤在MRI上表现为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椎体的血管瘤,其内可见粗大而松散的低信号骨小梁,在横断面上表现为低信号的斑点,在矢状面或冠状面上表现为低信号的栅栏状影(图3)。长骨的血管瘤,血管丰富者可显示为骨髓腔内点状和短条状低信号。
图3 血管瘤矢状位胸4、胸7、胸8、胸9、胸11椎体可见短T1长T2信号,胸4、胸7椎体内病变呈栅栏状改变。横断面可见胸4椎体普遍信号增高,内见多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椎体内病变可见明显强化。
特别提示:
血管瘤分为海绵型和毛细血管型,前者好发于颅骨和脊椎;后者好发于扁骨和长骨干骺端。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多见。
四、成软骨细胞瘤
骨骺或骨端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少数呈分叶状或多房状。T1WI一般为欠均匀的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软骨基质呈较高信号,钙化、出血后形成的含铁血黄素呈低信号;病灶边缘常有低信号硬化环,周围可见斑片状骨髓水肿,病变可穿破骨皮质形成局限性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少见。邻近软组织可出现肿胀,可有关节积液(图4)。
图4 成软骨细胞瘤
特别提示:
1、成软骨细胞瘤又称软骨母细胞瘤,大多为良性,但少数可表现出侵袭、复发和转移行为,或恶变为肉瘤。
2、80%以上发生于11~30岁,30岁以上罕见,发病缓慢,症状轻微,主要为邻近关节不适,局部疼痛、肿胀。
3、多发生于四肢长骨的骨骺或骨端,尤其是骨骺,以股骨、胫骨及肱骨最多,可突破骨端进入关节或跨越骺板向干骺端扩展。
五、骨肉瘤
骨肉瘤在T1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缘一般比较清楚,外形不规则,肿瘤周围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的水肿。肿瘤骨在T1WI和T2WI上都表现为低信号,出血在T1WI上表现为圆形或斑片状高信号,T2WI上表现为中等信号到略高信号。液化坏死在T1WI显示为低信号,T2WI显示为高信号,可形成液-液平面。骨皮质破坏在T2WI上显示最好,表现为低信号的骨皮质内含有高信号的肿瘤组织,从而出现骨皮质中断。冠状位或矢状位图像上可显示位于低信号的骨皮质和稍高信号的软组织之间的较低信号骨膜三角。肿瘤侵犯软组织形成长T2信号的肿块,与周围略低信号的肌肉组织形成良好对比(图5)。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早期边缘强化,晚期可显示肿瘤组织不均匀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更清楚。肿瘤若侵犯到关节可见到关节囊的积液征象。
图5 骨肉瘤股骨中下段骨质破坏,其内在T1WI上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上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突破内侧骨皮质向周围软组织内生长,可见低信号的骨膜三角。
特别提示:
1、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
2、好发年龄为11~20岁,其次为21~30岁。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3、临床症状主要为局部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病程进展可出现消瘦等全身症状。
4、可有跳跃性转移,即位于与原发瘤同一骨内或邻近关节对侧骨内的孤立转移结节。
六、软骨肉瘤
按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分为中心型和周围型,前者发生于髓腔,呈中心性生长,后者发生于骨表面。MRI上可见软骨肉瘤于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恶性度高的信号强度常更低;T2WI上,低度恶性的肿瘤因含透明软骨而呈均匀的高信号(图6),高度恶性的信号强度不均匀。钙化和骨化均呈低信号。中心型软骨肉瘤邻近骨皮质可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变薄,骨皮质或骨性包壳可被破坏而形成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偶可见骨膜反应和Codman三角。周围型软骨肉瘤多为骨软骨瘤恶变而来,多表现为软骨帽不规则增厚变大,并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原来的骨性基底可被破坏,甚至消失,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图6 软骨肉瘤左侧股骨近端增粗,内呈长T1、长T2信号,并见斑点状低信号影,PD-SPAIR呈明显高信号,骨皮质局部模糊不清,周围软组织内可见片状T2WI高信号影,左髋关节腔内见长T1、长T2信号影。
特别提示:
1、软骨肉瘤发病年龄较大,发病高峰为40~60岁。发病部位以股骨和胫骨最多见,其次是除骶骨以外的骨盆,指骨、趾骨少见。
2、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中心型以原发性居多,少数为内生性软骨瘤恶变而来;周围型以继发性为多,常见继发于骨软骨瘤,尤其是多发性骨软骨瘤。
未完待续……
摘自:[1] MRI读片指南,作者:王书轩,范国光,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3-01,ISBN:9787122161369.
[2]李迎春.CT检查对良恶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20):107-109.DOI:10.15971/j.cnki.cmdi.2020.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