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国际顶刊 JBJS 相继刊发2篇北京朝阳医院严重脊柱畸形诊治原创研究成果
2023-10-19 点击量:2898 我要说
近期,骨科国际顶级期刊JBJS(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五年影响因子 IF5.9,JCR Q1)相继刊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以下简称“朝阳骨科”)2篇原创临床研究论著文章,分别为《双生长棒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影像学及肺功能转归长期随访研究》(Long-Term Radiographic and Pulmonary Function Outcomes After Dual Growing-Rod Treatment for Severe Early-Onset Scoliosis)及《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结合三维重建评估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术前应用头盆环牵引的肺容积及肺功能变化》(Evaluati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After Halo-Pelvic Traction for Severe and Rigid Kyphoscoliosis Utilizing CT with 3D Reconstruction)。这标志着朝阳骨科在严重脊柱畸形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骨科学术界的认可。
发病于10岁之前的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其特点是发病年龄小、畸形进展快,且发病年龄与胸廓和肺的发育时期重合,如不积极治疗,可严重危害患者肺功能发育。EOS治疗的原则是矫正脊柱畸形同时保留脊柱生长潜能,改善并维持胸廓和肺的生长发育。
目前广泛应用的双生长棒技术对EOS的畸形矫正具有显著作用,而此技术对于重度EOS患者的肺功能远期影响尚不明确,此类患者远期肺功能的转归仍是学界研究空白,其长期随访结果对指导患者治疗及康复尤为重要。
另外,严重脊柱畸形通常会与心肺功能损伤有关。畸形角度超过100°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是最为复杂的脊柱畸形类型,多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及神经功能损害。故该类患者在围手术期时肺功能受影响较大,并且术后可能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影响病人的预后。
如何精准评估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及肺容积受损情况,了解治疗前后胸腔形态及肺容积的变化规律,对保证手术安全,指导患者术前进行心肺功能锻炼和术后呼吸功能恢复也尤为重要。
由王云生主治医师为第一作者,海涌教授为通讯作者的文章《Long-Term Radiographic and Pulmonary Function Outcomes After Dual Growing-Rod Treatment for Severe Early-Onset Scoliosis》,通过对双生长棒治疗的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5年以上长期随访研究,揭示了此类患者治疗后影像学和肺功能指标的转归和变化规律。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双生长棒治疗的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在长期随访过程中,脊柱纵向生长和矫正得到良好的维持,且脊柱畸形的矫正为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此类患者远期肺功能的改善成为可能。
该研究文章得到了JBJS 主编的推荐,专门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文章推介,刊发在期刊网站。
美国著名儿童脊柱外科专家Hardesty教授同期发表了题为“期待转变:生长棒治疗及延迟融合可以改善早发型脊柱侧凸儿童的呼吸功能”述评和展望。他在述评中表示:“该研究不仅成功证实了双生长棒技术治疗重度早发型脊柱畸形的有效性,而且更进一步揭示了影像学及肺功能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由周立金副主任医师和张瀚文博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海涌教授为通讯作者的文章《Evaluati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After Halo-Pelvic Traction for Severe and Rigid Kyphoscoliosis Utilizing CT with 3D Reconstruction》,阐述了由团队首创的胸腔三维重建肺容积技术精准评估重度脊柱畸形经过头盆牵引及手术治疗后,胸腔形态及肺容积的变化,成功填补了此类患者缺乏治疗前后胸腔形态和肺容积实体评估方法的空白。
该研究结果也同时表明,通过头盆牵引的纵向矫正力可以使此类患者胸廓的纵向高度明显升高,进而显著增加患者围手术期的肺容积及肺功能储备空间,为术后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朝阳骨科脊柱团队在海涌教授的带领下,针对目前临床上极重度复杂脊柱畸形诊疗缺乏规范的评估及诊疗模式的现状,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个体化精准评估、系列化术前牵引、分期肺功能锻炼及分级手术矫形的诊疗新规范,解决了极重度复杂脊柱畸形缺乏有效安全治疗方法的难题,显著提高了矫正率,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化规划和三维打印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深度应用。骨科诊疗经过了以往经验骨科、循证骨科和精准骨科等模式后,正逐步向以“数字建模、三维仿真、精准引导、个体制备”为特点的“智慧骨科”这一全新的医学科学模式进行转变。
利用此项技术,团队在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课题支持下,对严重复杂脊柱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批多项专利,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相关成果先后获得了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作者简介
周立金
骨科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
从事脊柱畸形与脊柱退变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在脊柱侧弯、脊柱后凸、颈腰椎疾病及脊髓损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英文SCI文章和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国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流行病学特点。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脊柱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互联网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组副组长;
玉树州热哇慈善会理事。
王云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从事脊柱畸形及退变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SCI期刊《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及《Medical Science Monitor》审稿专家;
获2021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JBJS和ESJ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
张瀚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读骨科学博士,师从著名脊柱外科专家海涌教授,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及2023年度ISSLS青年学者奖。
研究方向:
脊柱畸形(早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退行性脊柱侧凸等)的治疗与并发症预防、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创伤的微创治疗。目前已发表在JBJS和BJJ等高质量期刊SCI论文4篇。
海涌
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
从事骨科脊柱外科基础及临床研究和实践30余年,擅长各种脊柱疾患的诊治,尤其对复杂疑难脊柱畸形等疾患有独到及丰富的诊疗经验,主刀成功完成手术6000余例,患者来自海外及全国各地。先后荣获金柳叶刀奖、京城金牌名医、中国健康传播大使、最温暖医生、中国影响力医生、中国医师十大公益人物、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Top10医生脊柱外科之列。
先后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基金1000余万元),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康复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医疗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科研奖励,以第一/责任作者发表各类专业学术文章300+篇(SCI文章150+篇,总IF500+),主编/译学术专著9部,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担任国内外多项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脊柱功能重建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脊柱脊髓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暨腰椎研究学组组长、骨质疏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互联网骨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脊柱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国际腰椎研究学会ISSLS候任主席;国际微创脊柱学会SMISS常务理事;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理事;SCI期刊Global Spine Journal副主编、Asian Spine Journal、Orthopedic Surgery编委;《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等。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