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E内镜下腰椎间融合(VBE-TLIF)手术的两种入路

2024-03-17   文章来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微创中心   作者:贺石生、倪海键 点击量:646 我要说


近年来,在脊柱内镜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脊柱内镜理念的理解也不断深化。传统的单轴内镜最早可以认为是为了满足介入手术的可视化需求。随后,当我们想利用内镜经椎间孔直接进入椎管进行减压操作时,TESS技术便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目前为大家公认的全可视化内镜技术,将手术操作思维转变为“由外向内、逐层进入、全程可视”,与我们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操作顺序一致,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内镜来复制、完成更多脊柱外科的常规手术,这就是“脊柱外科手术的内镜化”。


基于这一理念,脊柱内镜被迅速应用于腰椎、胸椎、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以及腰椎间融合手术等。但在使用传统单轴内镜来复制、完成这些脊柱外科手术时,人们发现操作的便捷度、器械的工作效率、手术的安全性等受到限制,这就需要改进原来的内镜系统或者设计新的内镜系统甚至内镜模式来满足上述需求,我们称之为“脊柱内镜工具的外科化”。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设计研发了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VBE)系统,并提出利用这一系统完成内镜下TLIF手术(VBE-TLIF),随访研究发现其能获得与MIS-TLIF相似的临床疗效,但更为微创,术后恢复更快。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VBE-TLIF手术的两种入路,为即将开展这一技术或者对这一技术感兴趣的同道提供参考。


总结

基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内镜化”和“脊柱内镜工具的外科化”理念,VBE内镜系统以及VBE-TLIF技术应运而生,两种手术入路各有优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感兴趣的同道们共同参与,将这一技术改进、完善,为造福更广大患者、推动中国脊柱微创的自主创新而一起努力!


作者简介

贺石生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微创中心主任、同济大学脊柱疼痛医学研究所所长。

亚太脊柱微创协会理事、国家卫计委脊柱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脊柱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显微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微创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脊柱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骨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等职务。

至今已获上海市及军队各类奖共7项。其中《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新技术及陈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烦椎病的外科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微创新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获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实,《脊桂微创手术中减少射线暴露及快速定位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上海技术发明二等奖。主编专著五部:《脊柱微创外科技术》(2006年)、《微创腰椎融合术》(2010年)、《脊柱常见疾病微创治疗与康复》(2010年)、《经椎间孔脊柱镜技术》(2015年)、《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2021年),其中《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是国内第一部脊柱微创专著。

倪海键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十院)脊柱微创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脊柱医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委员会脊柱内镜融合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脊柱微创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微创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近15年,熟练掌握脊柱外科各类常见和疑难病的诊断及微创治疗,截至目前,参加及完成各类脊柱外科手术4000余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