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科新进展论坛”会议

2011-12-13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626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2008年5月16日至18日, “2008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科新进展论坛”及“银丝带”骨健康大讲堂全国巡讲活动在山西国贸大饭店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经中华医学会批准,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办,《实用骨科杂志》协办,旨在提高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本次大会有幸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山西省副省长胡苏平、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卫小春、欧洲骨质疏松和骨关节临床和经济评价协会主席、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秘书长J .Y.Reginster、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理事长常映明、山西省卫生厅厅长高国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院长肖传实、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副主任吕智等出席了开幕式,J .Y.Reginster和邱贵兴教授等国内外20余位骨质疏松领域的知名专家,对当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骨与关节领域的最新理论及技术等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传递了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在有众多专家因参加抗震救灾而未能赴会的特殊情况下,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代表参会,同时还有400余位山西省委老干部局的离退休老干部参加了“银丝带”骨健康大讲堂全国巡讲公益活动。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60余篇,进行专题讲座20余次,涉及临床与基础的各个方面。 目前,骨质疏松影响着全球约2亿人,80%为绝经后女性,每年约有150万患者发生骨折,约20%的骨折患者在1年内因骨折后卧床不起而引起呼吸、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终导致死亡。在我国,老年人(超过60岁)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性为60.72%,女性为90.84%。因此,重视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次大会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组长卫小春教授讲解和组织讨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该指南于2006年11月首届COA大会启动制定,经多次大会组织全国专家讨论,目前已初步成型,将于年内定稿。该指南力求建立明确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标准,对规范和提高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椎体压缩性骨折(VCF)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的基础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解决了恢复塌陷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等问题,代表了现代外科发展方向,属微创手术治疗,也是本次大会讨论的热点。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35-40%属于不稳定骨折,一年内的死亡率为20-30%。由于患者同时伴有骨质疏松症,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粉碎骨折,骨折不易复位,内固定易松动,术后易发生髋内翻畸形。大会报告发现,与各种内固定方法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既避免了骨折的塌陷和移位问题,又允许患者早期负重,减少和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不失为治疗方案之一,但其与传统内固定方法的长期疗效对比仍在观察中。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之一,但是术后假体松动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关于假体周围骨吸收状况多采用定性判定,很少注意假体周围和骨盆密度的改变。大会报告采用定量测量和更为敏感的髋臼4区法研究THA术后骨溶解和骨重建,发现髋臼假体底周围骨丢失较股骨柄假体更早、更快、更严重,尤其在髋臼的负重区。其改变的时相规律为:THA术后1年之内BMD下降明显,4-7年内相对稳定,7年后骨丢失呈持续性日趋下降的趋势。关于假体周围骨溶解研究可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预防骨量丢失和假体松动,提高THA手术疗效。若髋臼假体采用非骨水泥或股骨柄假体用骨水泥固定则有利于防止髋臼假体底周围骨丢失。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十分必要,与手术治疗同样不容忽视。选择治疗药物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全面考虑,正确掌握其适应证。鲑鱼降钙素能有效抑制快速骨丢失,减少再骨折风险。大会报告其与钙剂联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髋部骨折发生率,同时能有效促进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显著恢复患者活动能力。阿伦膦酸钠作为第三代抗骨质疏松膦酸盐类药物,能明显降低绝经后妇女的骨转换率,大会报告5mg/d服用阿伦膦酸钠2年,能显著改善骨质疏松骨显微CT三维结构,促使骨小梁变粗、骨量增加。研究表明抗骨吸收药物最理想的作用应该是能适度抑制骨转换率,促进骨骼充分矿化和微损伤的生理性修复,从而保留骨的结构特征。同时强调,用药应遵循长期、安全、有效的原则。 在强调手术与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康复治疗。大会报告高能震波能促进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形成,降低骨矿化沉积率,抑制骨转换,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新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脊髓损伤术后继发骨质疏松,积极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大会报告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包括从被动到主动、从床上到站立训练,使脊髓损伤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症状和骨密度得到了明显改善。 本次大会期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召开了学组委员会议,除因抗震救灾等特殊情况而未能参会的委员外,其余20位委员均出席了会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邱贵兴教授,骨质疏松学组原组长罗先正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对学组上一年度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09年度的工作进行了安排落实。 大会期间同时举行了《实用骨科杂志》第三届编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调整吕智教授担任实用骨科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会议对实用骨科杂志社第三届编委会期间的工作做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安排,在《实用骨科杂志》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008年5月18日上午,大会圆满结束。在闭幕式上,大会组委会向支持赞助会议的企业及厂商颁发了荣誉证书。此次大会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骨质疏松事业一定会更加辉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