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骨科学会会长陈启明教授专访暨第二届亚洲关节镜学术大会

2010-11-09 文章作者:jiangwenfu 点击量:5390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作者:骨科在线通讯员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林子洪

    第二届亚洲关节镜学术大会于2010年9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就以下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单双束之争和移植物的选择;后交叉韧带到后外侧角认识的升华;关节镜在踝关节失稳中的应用;关节镜在关节外疾病的应用。

    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创伤与矫形外科主任、华裔骨科学会主席、亚太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主席陈启明教授做了题为“Navigation In ACl Surgery...Are We Ready ??”的报告。陈教授指出,导航下行ACL重建术不仅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工具,而且能让隧道定位更精确,对骨量的评估更充分,以避免劈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此次会议的另一个热门讨论话题为解剖重建ACL。结合ISAKOS主席Freddie Fu教授“Does No Difference Means There Is No difference?”的报告,前交叉韧带不但能维持膝关节在前后向上平移的稳定,同时还在胫骨相对于股骨的旋转运动中起到稳定作用,但无论是解剖或功能重建,单束或双束重建,ACL重建的目的始终是如何让患者获得最大的运动功能。目前较多文献报道指出:不同方法方式的ACL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差别不明显。与会期间,我有幸采访到陈启明教授关于以上争论的看法,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ACL解剖重建定位的问题:解剖重建有利于膝关节生物力学的恢复,但“解剖重建”的定义在每个医生的实践中并不相同,效果确相似,因此我们有必要问“何谓真正意义上的解剖重建呢?”,多数学者以ACL止点的印迹为切入点,但检测的方法略有不同,也各有特色,但是不是简单可行、可重复呢?研究结果多采用膝关节运动功能来作为评判的金标准,幸运的是我们所获的结果相似,但治疗效果是不是真的相似呢?我们需要更为客观准确的评判标准。

    关于ACL重建术后的评估方法:上面我们提到“除了膝关节运动功能外,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准确的评判标准”,不论是ACL的解剖重建,还是ACL的单双束重建也好,学者们更多的争论是在于“是否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本次会议有来自日本的学者提出3D磁场信号检测软件系统、来自美国的学者提出计算机影像学辅助检测系统等相应方法,以达到检测ACL重建前后膝关节稳定性的改变,尤其是旋转稳定性的变化,但仍存在几个改进的空间:例如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需要在主动运动状态下进行检测,检测的装备不能太昂贵等。陈教授透露其课题组采用高速照相采集和动态力学分析系统研究ACL解剖双束重建术前后患者主动实施轴移功能运动时胫骨旋转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ACL解剖双束重建术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Mak-Ham LAM, Daniel Tik-Pui FONG, Patrick Shu-Hang YUNG, Eric Po-Yan HO, Kwai-Yau FUNG, Kai-Ming CHAN. Increased tibial rotation during pivoting movement is restored after anatomical double 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ccepted)。这也是未来ACL损伤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开拓和发展。

    在短暂的采访中,陈启明教授温文尔雅、谦逊平和、的学者风范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此次的采访报道能产生更多的共鸣和探讨。



陈启明教授和冯华教授在进行学术交流


陈启明教授和林子洪医生合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