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教授专访
2010-12-15 文章作者: 点击量:525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记者:戴院士您好,我们知道,由您牵头在中科院上海研究所与上海交大联合建立健康科学研究所内建立了骨科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组进行转化性研究,并于去年和今年举办了两届“骨科转化性研究与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OTR),您长期致力于转化医学的相关研究,能否以专业的视角谈谈国内该项技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戴尅戎教授:近两年转化研究的理念已经在国内科技界有了较普遍的认识,医学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卫生行政人员都对转化医学的理念有了一些初步认识,更有一些先走一步的单位已经开始着手组建转化中心。事实上转化医学在发达国家已颇具规模,在国内还处于未成熟阶段。美国在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的推动下,正在以每年5亿美元的资助力度推进转化性医学研究,目前已建立起55个研究中心,预计到2012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0个。同时,NIH还实施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推进计划(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s,CTSA),每年拿出一定份额的经费资助相关的教育计划和单位。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大型计划出台,但已在积极策划与组织之中。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搞转化医学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或者科研与管理人员对转化的概念不清楚,转化是做不起来的。所以转化的第一步不是造高楼,也不是买高端设备,是要对现有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具备除医学素养之外的其他转化技能。同时加强与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国家和专家之间的交流,譬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汲取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然后再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化中心。相信在今后的5--10年中,我们国家在发展转化医学方面一定会有所作为。
记者:加强以骨科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性医学研究,尽快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推进到临床应用,这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怎么做?
戴尅戎院士:进入到转化渠道的专家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类是基础研究工作者,另一类是临床医生,这两部分人之间应该有一种天然的交流和联系。但是他们对于基础研究的研究成果如何转化到临床,以及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如何提升为科学问题,来指导基础研究,双方目前都缺少足够的认识和积极性。基础研究往往做到论文发表为止。临床人员如果见到新产品就拿来用,没有产品通常不会进行深入开发。两组人之间有一条很深的鸿沟。想要把这个鸿沟填平不是喊喊口号或者拿些钱就能解决的。其中涉及到统计学、流行病学调查、规范和法规、伦理学、临床验证、产业化、市场化等很多问题,还要建立资料库、细胞库、生物标本库,甚至开设一些研究型的医院,从多个方面联合推进,使基础研究工作者和临床医生能够真正联系起来。使双方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应该是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才培养体制不应该再着重区分基础和临床,临床医生应该拿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基础研究工作者也应该懂临床,我们需要临床科学家。
记者:关于转化医学的具体实施,下一步有什么动作或者计划?
戴尅戎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可能会做一些尝试。上海交大是国家985计划资助学校之一,因此可能会从985资助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来建立一些转化中心。转化机构首先要发扬交大多学科综合的特点,将医学、理科、工科、甚至文科结合在一起。单靠某个单位或者某领域的专家单打独斗是做不成转化的。另外还要打破一些围墙:跟交大以外的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应该说上海交通大学的这些举措是可能得到国家进一步支持的,综合各方面条件,希望能够在国内建立起符合形势需要的转化研究平台,将“转化”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